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3篇

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颚、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3篇

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颚、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

  教学难点

  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课前活动

  师:第一次跟大家见面,没什么送给大家的,就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则谜语,听仔细了!

  一位老公公,面孔红彤彤,晴天早早起,按时来上工。 (太阳)

  是虎,有脚只会爬,紧贴墙上爬,离墙便枯死。 (爬山虎)

  是鱼不是鱼,终生海里居,远看像喷泉,近看似岛屿。 (鲸)

  《太阳》和《爬山虎的脚》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篇文章,它们都是说明文。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一篇说明文。

  师:【师简笔板画“鲸”】 生喊:鲸 。板书课题。

  师:我们到浩瀚的大海上,看看真正的鲸吧!(播放有关鲸的图片)

  解说:晨曦初露,夕阳西下,我总爱出来散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欣赏欣赏美景;我们高高跃起,是表演空中芭蕾?还是要与天空试比高?和奥运冠军郭晶晶、吴敏霞比,我们“双鲸跳”毫不逊色 。你们看,这尾鳍像什么呢?我们要出发啦,我们要去哪儿?要去干什么?想知道吗?哼,就不告诉你们!

  师:看到这跃动的鲸,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众生:鲸有多大?多重?它们有几种类型?它们吃什么???

  师:很好,只有不停地问,才会不断地发现,很多科学家、发明家从小都爱提问,从小就是典型的----“问题儿童”呢。你们对事物保持兴趣,真好,这是学好课文的关键。相信学了今天的课文,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生字会写吗? (学生在鲸的简笔画中按身体部位听写生字:腭、肺、肚、胎)(师纠正位置写得不太准确的字并重点学习“腭”:让学生伸出舌头,顶住上腭,发出哒哒哒的声音,了解腭的准确位置。说明“月”字旁的字与身体部位有关。 )

  师:大家评价一下这位同学写的怎么样? 老师现在教你们一点写好这几个字的关键好不好?写好有关月字旁的字有两个要点:第一招,月字旁要写的瘦长一点(师范写“肺”字)这叫左窄右宽。第二招,写“月”字时这一撇是竖撇,(示范写竖撇)记住,一定要先竖再撇。右半部最容易出错,不要写成“市”字,教给孩子们口诀:上下通气,呼吸顺利。学生打开《写字》书书写带“月”字旁的字。除了“肺”字,再任选一个来写。

  师:接下来再来检测一下词语读得怎么样?

  师:生字过关了,来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理解退化。

  分配任务读课文。评价读课文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默读第一自然段?这段写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来概括。 (一生读,其余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划出关键字:大。 )

  师:有时候,我们读书可以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

  师:你们真会读书,一段话读成一个字,读成一个词,都是抓关键、抓要害,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 后面所有自然段大家都可以用这个办法找到一个关键词、句,把它们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信,大家自己可以试试看。

  学生默读课文,找关键字词,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教师板书。

  师:仔细观察老师写的这些数字,你发现了什么?请你给这4段戴上一个小标题帽子?(生活习性)

  五、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通过课文了解了不少鲸的知识,其实鲸还有许多的特点我们并不了解,还有的问题可能在课文中找不到答案,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上网,可以找有关的书籍寻找答案。

  师:对!好的课文就是一扇窗,一个引子,它可以吸引你探索更广阔的知识。 希望同学们今天下课后去搜集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来具体给我们介绍鲸的这些知识的。

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学习抓住鲸的特点介绍说明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这四方面知识,初步学习抓住事物特点介绍说明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四、教学用具:计算机、实物投影仪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鲸》。(板书课题)上节课,通过初读课文使我们对陌生的鲸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现在大家回忆一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鲸的哪几方面知识?(板书:形体、进化、种类、生活习性)

  2、在这四部分知识当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切入)

  (二)强化训练,体现“双主”

  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段:鲸的形体(自由读)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谁能准确地概括出鲸的形体特点?(大)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特点呢?请同学们把它们画下来体会体会,然后我们再互相交流。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用微机演示课件1(用鲸的一条舌头和十几头大肥猪的重量做比较、用一个人站在鲸的嘴里、四个人围着桌子看书与鲸的嘴做比较)引导学生体会“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3、通过作者的描述使我们感觉到鲸确实很大,那么有谁见到过鲸吗?好,老师专门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有关鲸的录像片,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鲸——这被誉为“海中之王”的雄姿吧!(学生欣赏鲸在大海里遨游的录像片)录像看完了,谁能说说自己的感受?

  4、指导感情朗读。

  第二段:鲸的进化(指名读)

  1、(指名读课文)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并把它画下来。

  2、能不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那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和后面内容的关系呢?(理解中心句与后面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本段内容复述一下?

  3、想不想看看鲸是怎样进化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表示“鲸的进化时间漫长”的词语,并把它们画下来,再互相交流一下。

  4、趣味游戏:通过“鲸的自述”体会鲸的特点。

  第三段:鲸的种类(齐读)

  1、由“鲸的自述”自然过渡到本段内容。

  2、学生齐读第三段。体会鲸的种类的主要特征。

  第四段:鲸的生活习性(默读)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课后习题2(微机出示)并画出有关语句。

  2、现在老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表,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同学们填得挺好。下面,请同学们看画面,判断这两头鲸哪头是须鲸,哪头是齿鲸,并说明理由。

  4、请同学们想一想,鲸为什么要这样睡觉呢?

  (三) 总结学习情况并引导质疑。

  同学们学得确实不错,那么,哪位同学愿意谈谈,学习本课后你都有了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

  (四)拓展思维,延伸课外。

  1、老师知道,同学们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在课下曾查找了许多资料,获得了很多课外知识,现在谁愿意把你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听?

  2、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不仅了解了鲸,而且还学到了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更可贵的是,大家还亲自动手查找了许多课外资料,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知识,锻炼了我们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希望同学们今后继续保持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用我们聪明的头脑努力去探索自然界那无穷无尽的奥秘吧!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是用什么方法介绍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鲸的资料。

  教师准备:有关鲸的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教师讲故事导入:一天太*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口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鲸与虾将军发生了争吵。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相信学完了本课,你们会有满意的答案的。(板书课题)

  2、交流有关鲸的资料。

  师:课前让同学们去搜集有关鲸的资料,谁愿意说一说?

  (1)生上台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鲸的资料。(师奖励"小调查员"激励卡一张)

  (2)师:感谢小调查为我们介绍了这么多有关鲸的资料,让我们把掌声和激励卡送给他们。老师这里也收集了部分鲸的资料。瞧! (教师出示有关鲸文字资料)

  3、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情况?这些内容可分为几个部分?

  ( 3 )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会读写了“ 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理解了垂直 捕获 宽敞 倾斜适应

  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鲸的哪些内容.解决了一些课后的思考题或每课一练中的题目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知道了课文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主要生活习性。

  (2)从重点词句的学习中感受鲸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生:我通过反复朗读,读懂了第一自然段介绍鲸很大.

  生:我抓住了描写鲸大的句子展开学习,知道鲸比大象大很多,最大的有十六万公斤,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四万公斤重的鲸就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重.

  生:鲸的嘴巴也很大,人举起手还摸不到上腭…..

  生:课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写得具体,让我们下子就有深刻的印象.

  生:我还能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说一句话.

  (三)激发知识冲突(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1)学生补充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2)老师为学生展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鲸的图片.

  2、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鲸》的第一部分,知道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

  2、提出学习目标。

  (1)课文还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

  (2)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介绍鲸的特点

  (3)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针对学习目标,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

  2、展示朗读。

  (1)小组内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你一起读。

  (2)从重点词句的学习中感受鲸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生1:我们小组选择的是鲸的吃食部分,我们把自己当作鲸,来向大家作自我介绍。

  生2:我们小组选择的是鲸的睡觉。这是我们小组画的鲸鱼睡觉的样子。(学生上台展示图画)

  生3:我们想用表演和朗读的方式向大家介绍鲸的呼吸。(小组合作:边朗读边表演)

  师:课文中说鲸喷出的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是这样的吗?

  生A:鲸的种类、大小不同,喷出的水柱也各不相同。

  生B:鲸不是固定的,它会不断移动。

  师: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鲸呼吸喷气形成的水柱,的确像花园里的喷泉,但更胜于花园里的喷泉,它是个天然的喷泉。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赞一赞这美丽、奇特的"喷泉"吧!

  生C:文章多次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

  三、激发知识冲突

  鲸是怎样退化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2)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3)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样虾将军不让鲸参加比赛了吗?

  (生自由发言:因为鲸不属于鱼类,它用肺呼吸……)


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3篇扩展阅读


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3篇(扩展1)

——课文教案设计5篇

课文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

  (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己读书,讨论解决)

  二、认定目标

  教学目标1、2。

  三、导学达标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⑴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⑵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2、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⑴ 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⑵ 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3、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⑴ “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板书:“我”、克莱谛

  ⑵ “为什么争吵”。

  ① 自读1~4自然段。

  ② 指名回答。

  (克莱谛把我本子弄脏,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板书:弄脏本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前提测评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认定目标

  教学目标2、3。

  三、导学达标

  1、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⑴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⑵ 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⑶ 学生自读1~4自然段。

  ⑷ 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 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

  ② 理解“嫉妒”一词。

  ③ 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⑸ 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① 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 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Ⅰ “我觉得……多好!”。

  Ⅱ 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Ⅲ 指读。

  ③ “我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

  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 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

  ⑤ 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⑥ 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⑦ 这时“我”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⑹ 解决“争吵的结果”。

  ① 自读9~13自然段

  ② 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③ 指读9~13自然段

  ④ 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⑤ 分角色朗读

  ⑺ 解决“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① 自读14自然段

  ② 讨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⑻ 请学生把懂得的道理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一说。

  2、说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三、布置作业

  四、课堂小结

课文教案设计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7个生字,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海洋里有一种动物,单是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是什么动物?——对,就是鲸。(板书课题)

  二、下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有关鲸的资料?

  (学生通过预习时查找的资料进行简单的介绍)

  三、检查生字的预习

  1、出示本课的生词读一读: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指名读、齐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书写错的字:滤肺(最后一笔是竖)

  3、学生互相解词:

  上腭:口腔的上顶部,也称上颌。

  退化: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

  寿命:生存的年限。

  四、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

  1、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从鲸的形体、捕食、呼吸、睡觉等方面来认识鲸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四方面:(1)大(2)不是鱼(3)种类(4—7)习性

  3、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有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地介绍这些特点。

  附:板书设计

  22鲸

  四方面:

  (1)大

  (2)不是鱼

  (3)种类

  (4—7)习性

课文教案设计3

  学习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课前准备

  ①展示屏。

  ②搜集一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②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③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④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①屏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屏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④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指导认字和写字

  ①屏显本课的生字。

  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③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姿、势、吞、烈、普”这5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④学生练习写13个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拓展活动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明确阅读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课文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理解课文,激发对自然的观察兴趣。

  4、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课文,理解李卫、小艺、丹丹画风的方法,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感受大自然中风动的景物,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学会积累的习惯。

  【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对课文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朗读理解,但学生对自然的感受已经有了许多积累,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朗读,加上孩子天生爱画、爱说,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2、以自主学习;

  3、探究学习;

  4、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5、以读为本;

  6、感悟朗读;

  7、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8、作业设计体现活动性、开放性、体验性、创造性。

  【教学媒体设计】

  1、多媒体课件。

  2、画纸、颜色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1、(板书:风)这是什么字?你会背写风的诗吗?会唱写风的歌吗?

  2、(开风扇)你们感受到风吗?从那感受到?

  3、封能唱,能吟,也能感受到,那它能画吗?(板: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画风。

  二、研读课文

  1、下面老师想请你用你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3、汇报。

  4、老师这里有他们三个小朋友画的画,谁能把他们的画配上课文的句子呢?

  5、边汇报边出示有关的句子,从哪些词感受到风吗?指导读“旗子在空中飘着”“几棵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呼呼的转”评读。

  6、同学们都读得很有感情,还想换一种方式来读吗?请四人小组分角色读课文。

  7、下面,我请几位小朋友上台来分角色读这几句话。这次老师有个要求,在读的时候不仅要有感情,还要加上表情和动作,谁来?

  8、(指名)好,老师就请你们四个分别来读李卫、小艺、丹丹和作者的话,其他的小朋友来做评委,认真看,仔细听,读得好呢,咱们就来点掌声。(生上台读)

  9、还有哪些小朋友想来试试?哦,真多!好,接下来咱们分组来读,老师来读作者的话,1、2、3组的同学分别读李卫、小艺、丹丹的话,咱们一起合作来把这组对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像刚才这几位小朋友一样,也带上表情和动作。(生读)

  三、拓展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书上的三个小朋友是这样(指板书)来画风的,但老师相信,如果是我们班的小朋友来画的话,你们的点子一定会更多。现在,请小朋友们一闭上眼睛。听!风儿向你们吹来了。在风中呀,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高高的天空中,清澈的小河边,碧绿的山坡上,人们身上穿的,桌上摆的,阳台上挂的,等等等等。如果让你们也来画风,还可以画些什么呢?一起来说说看。

  2、同学们想象真丰富!真聪明!那你们能不能把你刚才说的画下来呢?

  3、好。请同学们拿出彩笔和纸,把你们想的像老师这样用简单的两笔画下来,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可以自己画自己的,也可以两三个小朋友一起合作画。

  4、你们都说说你们画了些什么来表现风的?(生说)

  5、同学们都能画风,能把你画得写来吗?(生写)

  出示: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我说:“……”

  6、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风,请看:(课件演示生活中的风)

  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这说明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敢于想象,就一定能把想做的事做好!接下来,老师布置课后作业。(出示:风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又给人类带来哪些坏处?怎样让风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回家可以翻翻书,也可以问问爸爸妈妈啊,咱们以后再一起来讨论讨论。

  【版书设计】

  画风

  小艺 宋涛 丹丹

  旗子在飘 斜斜的雨丝 弯弯的小树

  风车呼呼的转

  【课后反思和自我评价】

  1、课伊始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风动的现象,引起学生对周围景物留心观察的兴趣。课中画风一环节,唤起已有经验,学生对生活的再现比较丰富,使教学有了很高的升华。

  2、充分读课文,特别是整篇读课文。如:自由读课文,默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低年级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特别是整篇的课文。

  3、重视借助图画阅读,也就是出示三个孩子所画的画,让孩子看图来读相关的句子,这样既训练了朗读有理解了课文。这也是新课程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这样利用图文联系的特点,取得图文互补的效果。

  4、注意适当的拓展,即分小组合作画风,这是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意实践。

课文教案设计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七册《21 搭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搭石》(板书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好读的词语或句子就多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通顺。

  2、反馈字词:

  谴责 懒惰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溪水猛涨 脱鞋绾裤 理所当然 俩人

  (1)理解“谴责”的意思。

  (2)通过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理解搭石对于家乡人的重要性。

  (3)理解“人影绰绰”中“绰”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理清课文思路)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验:

  1、再读第一段,你能不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到底什么是搭石呢?

  2、搭石在我们的眼里是那么*凡,但在作者的眼里却是那么美,他觉得,搭石——(引读)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那你觉得搭石这处风景美在哪儿呢?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想象着那是怎样的画面,批注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4、交流汇报:

  (1)第二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想象:这上了点年岁的人可能会怎么想?

  ②追问:你不是急着赶路吗?

  ③小结:原来家乡人心里想的是别人啊!(有感情的朗读)

  (2)第三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让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吧!

  ②协调有序:我们合作读文,体会“协调有序”(配乐朗读)

  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同学们,刚才走搭石的时候,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④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到这么美妙的画卷中吗?(配乐齐读)

  (四)总结:

  是呀,这小小的搭石上有音乐美、画面美,更有家乡人们的心灵美,难怪作者说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

  那么,搭石上还有哪些美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营造了一处处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到这些美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

  1、落实大语文观。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从看的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课堂上的三读中心句,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2、扎实落实字词教学。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词中认,放在句子中读,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字、词放到语境中学习,既有利于掌握音形义,又易于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了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如,在教学“脱鞋绾裤”一词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而理解“人影绰绰”时,又借助于字典突破难点。

  3、注重激发兴趣。我在导入中,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作者的家乡,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深深地体会到了美,兴趣被激发起来,教学也就在这浓浓的美中开展起来了。而在理解“协调有序”的时候,我又让学生模拟走搭石的一群人,通过朗读,来“身临其境”的体会,从而由衷地感受到什么才是“协调有序”。我还让学生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语,想象画面,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通过一次次地朗读、积累、感悟,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过程,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对于上了点年岁的人是如何搭石的,学生的想象还不够丰富,体会的还不够深刻。

  2、调控和组织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3篇(扩展2)

——《猫》课文教学教案设计3篇

《猫》课文教学教案设计1

  教学目的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猫的认识。

  学生可以读和猫有关的书,也可以介绍猫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知识。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段意。

  1.指名读,说出段意。

  2.交流自己词语的理解,提出易读错、写错的字。特别注意:屏息凝视、生气勃勃等。

  根据各段段意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了解猫的几方面的特点。

  四、 自读课文,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归纳出猫的特点,即大猫性格古怪:既老实又贪玩还尽责;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小猫则更淘气。

  五、 浏览课文,提出问题

  六、 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 ) 呼( ) 遭( ) 生气( ) ( )备

  2.多音字组词。

  折 屏

  五、总结全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猫》课文教学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地描述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淘气可爱,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能力。

  2.学习按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的方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学习围绕总起句具体描述的方法。

  3.分析判断句子的正确性,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和、折;理解课后词语的意思,会用“彼此”、“无忧无虑”造句。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划分段落,重点讲读第一段。第二教时讲读第二段,指导背诵第四节,总结课文,有感情朗读,小练笔(围绕总起句写一段具体的话。)

  教学主要步骤

  一、课前预习,提出要求。

  1.借助《词语手册》预习课文

  2.想想课文写了有关“猫”的哪些内容?

  3.想想从作者对猫的描述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哪些词语和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二、揭示课题,读通课文,初步感知全文内容,并分清段落。

  1.指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预习题。

  2.课文写了有关“猫”的哪些内容? (让学生明确:课文写了有关“猫”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成年猫的古怪性格;二是小猫的活泼可爱。)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课文是如何围绕总起句具体生动描述的,并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找出本段的重点句,并想想句子的意思。(讨论后明确:本段的重点句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也是本段的总起句。)

  (2).轻声读课文,思考: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些地方?(讨论后明确: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猫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以及“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时,“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都一声不吭;既“勇敢”又“胆小”。)

  (3)提问:猫的“老实”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乖、睡大觉、不过问。结合理解“无忧无虑”,并口头造句。)

  (4)接问: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猫的“贪玩”的?(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教案《《猫》的教案设计》。)

  (5)再问:猫的尽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闭息凝视、非……不可。)

  (6)追问:为什么从“闭息凝视”、“非……不可”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猫是“尽职”的?(讨论后明确:从“闭息凝视”可以看出猫捕捉老鼠时的专注的精神;从“非……不可”可以看出猫等不到老鼠决不罢休的决心。)

  (7)提问:课文在写猫的“老实”与“贪玩”之间,“贪玩”与“尽职”之间是用一个什么词连起来的?(讨论后明确:连接“老实”、“贪玩”和“尽职”这三个内容的词是“可是”,懂得“可是”这个词在文中的作用:意思上是起转折作用,语句上是起连贯作用。)

  (8)轻读课文,思考: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与“古怪”有什么关系?(讨论后明确:“老实”与“贪玩”是一对矛盾,“贪玩”与“尽职”也是一对矛盾,而这些矛盾性格都集中在猫的身上,因此,猫的性格是古怪的。)

  (9)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10)指名读第二节,思考并讨论:猫高兴时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结合解释:温柔可亲。)课文是怎样从猫的动作和叫声两方面写猫的“温柔可亲”的?(板书:蹭、跳、叫唤、咕噜。)

  (11)提问:这里的“几条小梅花”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将脚印比作小梅花?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对猫的叫唤用了“丰富多腔”、“变化多端”来形容,可以看出什么?(讨论后明确:作者把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把猫的叫声说成“丰富多腔”、“变化多端”,可见作者是多么喜爱猫。)

  (12)再问:课文又是怎样写猫不高兴时的表现的?(板书:无论……也)

  (13)默读第三节,想想猫的古怪性格还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胆小”与“勇猛”。)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讨论后板书:藏起来、不要说……就是……)

  (14)小结第一段:①课文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作者写猫的古怪性格,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感情?②想想刚才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学习第一段的?(归纳出:首先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接着弄清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如何写这些内容的;最后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看看这些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2.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找出本段的总起句,并想想句子的意思。

  (2)提问:第二段与第一段是怎么连接的?哪一个词最重要?为什么?(明确:“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这一句承上启下,“更”这个词是把小猫与成年猫的性格相比,说明成年猫可爱,而小猫格外可爱。表现了作者爱猫,更爱小猫的感情。)

  (3)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小猫的“可爱”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具体写这些内容的?划出重点词句。(讨论后明确:围绕小猫的“可爱”,主要写了小猫玩鸡毛、线团,摔交,打秋千。板书重点词语:耍个没完没了、再跑再跌、撞疼了也不哭、摔交、打秋千。)

  (4)提问:作者对小猫怀有什么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明确:作者喜爱小猫,表现在“绝不会责打它们”等词语。因为作者从小猫的淘气可爱中看出它们的“生气勃勃”。结合理解“生气勃勃”。)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在讲清内容,理清层次,弄清句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也可引背,引语如下:小猫怎样的可爱?它们是怎么玩耍的?它们的胆子大到什么程度?作者为什么不会责打它们?

  四、反复诵读,体会感情;总结全篇,练习仿写。

  1.师述:课文通篇洋溢着作者喜爱猫的感情,想一想,应怎样朗读,才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感情?(明确: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亲切,因此朗读时语调要轻,感情要充沛。)

  2.教师指板书,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学生浏览课文,想想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本文围绕总起句写,内容具体,描写生动。) 师述:你能学习课文的写法,围绕总起句写一段具体的话吗? 出示总起句(任选一题):

  (1)猫真老实。

  (2)猫很尽职。

  (3)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4)这堂自习课真静啊!

《猫》课文教学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

  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13课

  教学目标:

  1、习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体会文章内在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致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大花猫古怪性格和小花猫淘气的样子,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思路:

  《我们家的猫》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首先真实而具体地描述了大花猫古怪的性格,接着追述了它小时候淘气的事。教学中首先通过谈话激发学生对小动物喜爱的兴趣,唤起学生急于去了解老舍爷爷笔下的猫的情趣。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质疑、释疑,对课文内容能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围绕课前预习题,课后问答题,以及相应的思考题,对课文内容逐层逐段地采用不同形式边读边想的方法,深入学习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作者写作的思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同时要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要真实,二要具体指导作文,使学生懂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质疑、捕捉重点。

  1、话激趣揭题,板书课题。

  2、读课文,初步感知:①抽查本课生字新词的预习的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②让学生自由读预习提示,读课文,读课后思考与练习,读本单元“读写例话”。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训练重点,初步弄清课文的大致内容和写作顺序。③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按预习提示:哪几个自然段写大花猫,哪些自然段小花猫?用归并法分为两段。)

  3、学生质疑:①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提出书中遇到不懂的问题。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与课文相关的放在讲读中解决:无关的问题和字词当时交流解决。)

  4、捕捉教材重点,投影出示思考题:①课文中作者抓住了猫的什么特点来写?(性格古怪、淘气)②作者抓住猫的特点是具体描写的?根据思考题。让学生再次通读课文,能大致把握教材重点。

  二、 逐段细读,引导深究。

  课文中作者抓住了大花猫性格古怪,小花猫的特点,教者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去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感,去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一)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段:让学生明确大花猫性格古怪的具体表现。

  1、投影出示思考题:

  ①这一段作者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这句话与后面的内容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先总写什么?再分写什么?

  ②作者怎样具体描写大花猫老实、贪玩、尽职的特点?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说说。

  ③猫高兴和不高兴时有哪些具体表现?画出描写猫的动作、声音的词语。

  ④猫胆小又很勇猛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2、让学生根据思考题,再采用默读,自由小声读和齐读三种形式,读分写的三层内容,然后逐题讨论、交流、答题、领悟作者抓住特点具体写,突出教材重点。

  3、投影出示“猫睡觉、猫等老鼠”的静态画面,体会猫“尽职”的特点。

  4、让学生模拟猫各种各样的叫声,体会猫高兴时声音温柔可亲。

  第二段:让学生明确小时候淘气的具体表现。

  1、投影出示思考题⑤:“刚满月的猫十分淘气”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分小组讨论:这段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2、指名朗读课文,然后投影出示:小花猫抱着花枝打秋千的“动态”画面。体会小花猫“生气勃勃,天真可爱”的淘气特点。理解“生气勃勃”并遣词造句。

  (二)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教学中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教材的重点,不同的内容,采用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细读等形式,让学生从领会作者对猫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中让学生边读边想,边画出课文中能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的语句,再分四人小组展开议论:作者对猫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1、精读全文,思考回答:作者为什么能抓住猫古怪的性格和淘气这两个特点?

  学生回答后小结:由于作者*时喜爱猫,对猫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对猫进行了十分细致地观察,这样就抓住了猫性格古怪、淘气的特点。

  2、追问:这篇文章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真实具体?

  学生答后小结:由于作者*时注意观察,认真思考,把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以及自己的感受都写了下来。在描写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把猫当作顽皮可爱的孩子写;还注意动态静态的描写,所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生动、感人、真实而具体。

  3、生各抒己见畅谈学了这课后,你学到了哪些写作知识。

  三、加强朗读,指导背诵。

  学习语文必须充分运用朗读,这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经验。教学中采用个人读、集体读、自由读、默读、细读等形式,目的就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重音,运用语调、语气的多种变化,力求读得生动,表达出猫的乖巧、温柔、勇猛、尽职和天真可爱、生气勃勃,以及对猫的喜爱之情。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在此基础上稍加指导朗读、背诵,学生便可以完成背诵任务。

  四、练笔。

  观察你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然后写一个片断,重点写它的习性或活动的样子。


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3篇(扩展3)

——燕子课文教案设计

燕子课文教案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精读领悟第一段,感受燕子外形的可爱。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疑惑之处做上记号。查一查:俊俏 烂漫 赶集 生趣 偶尔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但是稍不留心,它们就会从我们的眼前掠过,以至于想写它们的时候印象又很模糊,无从下笔。燕子是春天常见的一种动物(出示燕子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郑振铎爷爷写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且看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给我们以什么启发。

  教学生字“燕”:“燕”是个象形字,“廿”表示燕子的头,“口”表示燕子的身子,“北”表示燕子的翅膀,“灬”表示燕子的尾巴。书写各部分要紧凑。(学生在笔记本上书写4遍)。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读后四人小组自由讨论。

  2.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认清字形。

  (2)自由朗读课文,读顺句子,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的意思。

  (3)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生字词,注意边音“掠”,前鼻音“晕”、“杆”、“痕”。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不破词破句。

  随机点评,并说说下列词意:俊俏 烂漫 赶集 生趣 偶尔。

  4、指导朗读下列句子:

  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

  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6、齐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

  板书:外形 飞行 栖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板书:外形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燕子的外形的?(羽毛、翅膀、尾巴)

  3.出示,观察燕子的外形图。边观察边填空:

  ( )的羽毛,( )的翅膀,( )的尾巴,这就是( )的小燕子。

  4.教师点拨:

  (1)“一身乌黑光亮”:着重看图。

  (2)“一对俊俏轻快”:

  A、着重理解“俊俏轻快”;B、指导朗读;C、范读;D、齐读;E、代入句子读。

  (3)“加上剪刀似的尾巴”:点图指出。

  5.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前半句,并引读出后半句: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6.小结:这一段从羽毛、翅膀和尾巴这三个方面写出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

  板书:活泼机灵

  7.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设疑:至少燕子飞行与栖息的乐趣,我们放到下一课学习。

  四、指导书写生字:俊 拢 翼 偶

  1.观察字形,提出注意点。

  2.在习字册上描1临1。

  五、作业:

  1.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新词。

  注意“聚”、“痕”的写法。

  2.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 燕 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齐读课题),这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再次来欣赏小燕子可爱的外形。

  2.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听了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一只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有关描写小燕子的句子来。

  2.组织交流: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3.紧扣中心句,学生轻声读描写“春光”的句子。

  4.比较句子:

  原文(略)

  二三月间,风吹着柳,雨下着,柳树展开叶子,草、芽、花聚拢来,形成春天。

  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种写法?你认为原文好在哪里?

  5.反复朗读体会好的词语,指导朗读。

  6.指名读,齐读。

  过渡:在这烂漫无比的春天里,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生趣。(板书:增添生趣)它增添了哪些生趣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出示在空中掠过的燕子。

  (1)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的燕子?课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这幅画面的?

  (2)哪些词语写出了小燕子给春光带来生趣?

  学生回答后板书:掠

  (3)指导朗读佳词佳句。(出示描句子,在佳词佳句的下面加注着重号)。

  (4)同桌对练读(读出精炼的词语来)。

  (5)指名读,集体读。

  3.小结:这是写在空中掠过的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生趣。

  过渡:那湖面上飞行的燕子又是怎样写的呢?

  4.投影出示湖面上飞行的燕子。迁移学法。

  (1)小小组照上述学法,抓住重点词、句朗读,自学描写湖面上飞行的燕子的内容。

  (2)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读,朗读时可加上模仿的动作与姿势。

  板书:沾

  (3)指名学生读,齐读。(适当点评)

  5.小结:这两幅画面描写的是飞行的燕子为春光增添了生趣。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加深理解。

  7、分角色朗读:女生读,男生默读;反之。

  8、集体看图自由背,指名背,集体背诵。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过渡: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它飞呀飞呀,飞倦了,落在那横着的电线上,远远看去像什么呀?

  板书:落

  1.指名学生说。要求能讲把__比作__。结合出示“五线谱”图案。

  2.书上也是这样写的。集体朗读第四自然段。

  (1)看图,重点指导朗读比喻句。

  (2)通过朗读体会画面景象。

  3.比较句子:

  出示: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根细线……

  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

  指名读句,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课文中的“几痕细线”好在什么地方?

  4.出示难理解的句子: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1)一支什么样的歌?(赞美春天的歌)

  (2)赞美春天什么?(学生联系课文发挥想象,自由纷说)

  5.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4,说说所填词语的意思。

  六、作业:

  1.根据课文填空,再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所填词语的意思。(见课后习题4)。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3 燕子

  外形 活泼机灵

  飞行 掠 沾

  栖息 落 增添生趣


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3篇(扩展4)

——课文教学设计10篇

课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重点──体会朴实语言中包含的父子深情。

  难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课文中心的作用。

  教法──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口述重点段落,体会描写的好处。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

  ⑴给加点字注音,齐读。

  ⑵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含义。

  2、以小故事,激*感,引入新课:

  父亲与母亲不同的送别方式:一个用行动,一个用表情或语言。如父亲或许早早起床准备好行李,口理会说你走吧我就不送了,但在你走后父亲却会默默地站在某处目送,而母亲则会一边送一边流泪。

  3、听录音朗读,体会课文感情。

  4、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文中写了几次背影?着重写哪一次?

  ⑵以背影为线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⑶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课文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在车站父亲爬月台买桔子时的背影。

  难忘背影──点题。(1段)

  家境:祸不单行 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2、3段)

  描写背影 送别前:细心关照 为写背影做铺垫(4、5段)

  买桔子:周到入微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6段)

  再现背影──思念。(7段)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分段朗读,加深理解。思考: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讨论: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真是祸不单行。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6、朗读课文,准备复述“望父买桔”一段。

  第二课时

  1、读4、5段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⑴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叮嘱,甚是仔细。

  ⑵尽管有事,终于决定自己亲自去送。

  ⑶给我选定座位。

  ⑷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⑸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真是感人肺腑

  2、齐声朗读第六段说一说:这一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描写?

  讨论:

  动作──“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表现出父亲行动艰难。

  肖像──“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定格在作者脑海中的特定情况下的背影,这时的父亲虽然老境颓唐,心情忧郁,但他对儿子的真挚的爱丝毫不减。

  人物语言及心理──语言朴实无华却包含深情。心理描写,有父亲的也有我的。写了父亲的轻松,写了我的流泪。(加深对划线处的理解)

  3、朗读第7段分析层次及作用。

  4、总结:“背影”在结构上及表现中心上的作用。

  开篇电梯,结尾照应,四次写“背影”,组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感情逐层推进。开头总写对父亲的思念,中间由不理解父亲到被父爱深深感动,在情感推进到高潮时细致描写背影,结尾的背影描写是对父亲背影的升华,也是对中心的深化。

  5、练习:

  ⑴完成课后练习1;

  ⑵朗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

  ⑶仿写: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了你?此事的经过怎样?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

  【后记】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第六段的描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2、成功的外貌描写、行动描写。

  3、心理描写及语言描写的辅助作用。通过以上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买桔”的全过程,体现了父亲深沉的爱,这是全文的“文眼”。让学生体会描写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学会在习作中运用具体的描写。

  本的难点部分是2~5段的记叙与“背影”的关系:渲染气氛,为集中描写背影作铺垫。在“家中光景很是惨淡”、“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仍不辞辛劳,亲自送行,细心关照,体贴入微,使父亲崇高无私的爱这一主题更加丰富。渲染气氛,体现父亲的老境颓唐,同时体现儿子对父爱的理解。

课文教学设计2

  课前准备

  课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 学 过 程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6009;,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课文教学设计3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江竹筠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为党工作以及向对敌人的严刑审讯,坚贞不屈的英雄事迹,歌颂了英勇无畏的斗争意志和宁死不屈的高尚品质。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言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2、积累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3、学习革命先辈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义。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言行、心理。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今年全国上下人民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50周年,然而新*的成立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学习《江姐》一课,将了解革命烈在狱中,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坚贞不屈的英雄事迹。让我们怀着对先烈们无限崇敬的心情,认真学习这一课。

  2、入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

  思考:第一段有2个问句,各是什么问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个反问句,肯定、说明人家都认识江姐。

  一个设问句,有意先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3、学习第二段

  (1)小声读,讲解插叙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为下面的情节作了铺垫,对江英雄姐形象的刻画很有帮助。

  (2)抓住阅读思考2(1)(2)题学生议论,这些句子表现了让姐怎样的高尚品质?

  明确:抓住重点词语,结合江姐们心理、神态、动作、语言谈,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小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

  思考:一个多月来敌人对江姐严刑审讯,重点写了施用了哪个毒刑,把敌人残暴凶恶的词语找出来,江姐是如何宁死不屈的词语找出来,表现了江姐怎样的高尚品质?动笔画一画。

  明确:重点写了敌人施用钉竹签这个毒刑。表现江姐宁死不屈的词语,按语言、神态、动作分类找。

  (2〕指导朗读

  5、学习第四段

  小声读课文

  思考:同志们赞颂江姐,江姐是怎样说的,从这些话语看出江姐什么品质?

  明确:围绕阅读思考2(3)题议论。

  6、板书9.江姐

  面对亲人被杀害在敌人严刑拷打面前凶狠残暴的敌人

  强压住一个多月一个多月没有中断

  默默地倔强的呵斥的声音疯狂地吼叫

  微微抖动紧紧咬着牙绝望地嘶叫

  *静地嘴后咬破竹签钉进指头里

  没有一声*令人心悸的泼凉水声

  坚强的意志坚贞不屈

  忠于革命英勇无畏

  7、课后练习

  摘录描写江姐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课文教学设计4

  一、 教材地位及作用

  《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 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② 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③ 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

  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

  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

  ⒉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

  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法

  ①.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②.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是个有效而简单的方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 同学们,上课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好吗?

  播放舞蹈《小城雨巷》的视频

  ⒉ 同学们,《小城雨巷》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生答:烟雨蒙蒙,雨巷深深,舞者跳舞优美····

  (二)走进诗人戴望舒

  对于江南、对于雨巷,无数的作者、诗人都曾经描写过、抒发过对她的浓厚情感。其中有一位近代的诗人,因为一首描写雨巷的诗被称为“雨巷诗人”。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 介绍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戴梦鸥、江恩、艾昂甫,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诚挚。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体味全诗,整体感知

  ⒈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

  播放《雨巷》配乐朗诵

  ⒉欣赏完了这篇诗歌,那么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或者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低沉幽怨伤感

  ⒊同学们分析的很正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边朗诵边体会诗歌中所呈现的低沉、幽怨、伤感的感情基调。

  ⒋请一名同学作示范朗诵,让同学们再次感受诗歌的基调。

  (四)分组讨论,寻找意象

  ⒈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分组,咱们班一共有42名同学,分为7组,一组6名同学并设一名组长。

  分组完毕

  ⒉同学们,我们知道诗歌是由意象组成,一个个特殊的意象营造出诗歌特有的意境,《雨巷》也不例外。让我们回到课本,走进《雨巷》的情节里,找出你所认为的这首诗的意象,并说出这些意象给人的感受和象征意义。各个小组内部成员进行讨论,派出一名同学对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

  小组讨论完毕

  ⒊每一小组进行发言,并把他们的观点写在黑板上,指出学生讨论中疏忽、遗漏的部分,最后形成板书。

  生答:明确意象有六个: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

  ①.“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 满了朦胧美。象征着作者的寂寥、忧郁的心境。

  ②.“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③.“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这是源于*人的“丁香情结”。在*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④.“篱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⑤.“我”,诗人自己的化身。像丁香般的姑娘一样彷徨、迷惘、寂寞 。

  ⑥.“姑娘”,诗人心目中恋人,理想的化身。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诗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五)板书设计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幽深、寂静心境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美丽、忧愁、惆怅 恋人、理想 我彷徨、迷惘、寂寞 诗人

  (六)深入文本,具体分析

  ⒈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忆这篇诗歌的主要情节

  时间: 暮春凄婉伤感

  地点: 小巷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

  情景: 细雨空蒙 迷离

  道具: 油纸伞复古 怀旧 神秘

  故事: 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人物: 丁香姑娘美丽 忧郁 哀怨 凄婉

  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

  丁香先生

  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

  主题: 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伤感忧愁和迷惘

  ⒉ 逐段进行解说,充分把握诗歌的整体概念。

  撑着油纸伞, 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

  表现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这个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哀怨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表面上是说姑娘,实际上是在说诗人自己。他因为理想难以实现,心情是冷漠,凄清又惆怅的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这位丁香姑娘处在一种凄婉迷茫的状态。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丁香般的姑娘就在细雨朦胧中消散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继续追寻着丁香一样的姑娘。

  ⒊ 同学们,我们对这首诗已经有了大体的把握。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诗歌故事的发展脉络呢?

  生答:这首诗刚开始诗人表达了他想遇到丁香姑娘的愿望。后来,他真的遇到了一位凄婉、哀怨的丁香姑娘。他与丁香姑娘擦肩而过。诗的最后表现出诗人想再见这位丁香姑娘。

  ⒋不错。这位同学已经说出了这篇诗歌的段落。

  一 (1) “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二 (2-6)“我”遇见丁香姑娘。

  三 (7) “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七)、温故知新、品味音乐美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探讨分析《雨巷》的艺术特色

  ⒈变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例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散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诗歌)

  效果:通过切割散文式长句,浑然天成地组成了神形兼备的现代诗。

  ⒉复沓句式的妙用

  如第三节 “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

  如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效果: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⒊词的重叠运用

  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使《雨巷》在音节运用上显得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

课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按要求预习课文。掌握预习方法。

  2、自学生字新词。积累相应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大意是什么;

  (4)提出疑难问题;

  (5)根据需要和可能搜集有关资料;

  (6)尝试背诵课文。

  二、导入。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第8课《祖先的摇篮》。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习这些字词的?

  (3)提出问题。你在预习课文中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复习预习方法。

  同学们很好地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预习的方法。

  (课件显示)齐读。

  预习课文的方法

  a)读通课文。

  b)自学字词。

  c)理解内容。

  d)质疑问难。

  e)搜集资料。

  三、学习课文。

  1、解题。问:“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看,这就是“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这是多大的摇篮呀,一望无边,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神奇的森林,齐声朗读《祖先的摇篮》。

  2、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讨论。

  (1)指名回答。问:“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小组讨论。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4、交流。

  预习课文时,同学们搜集了许多人类保护环境、反对破坏生态的资料。大家来交流一下。

  5、小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保护我们祖先的摇篮,让大自然永远美丽。

  四、课堂练习。

  1、词语连线。

  注意题目要求:可以多种答案。先在书上试着划一划,然后说一说。

  2、背诵课文。

  五、课后作业。

  仿照课文,试着学写一段小诗。用彩色纸抄写出来。

课文教学设计6

  一、 教材地位及作用

  《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 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② 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③ 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

  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

  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

  ⒉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

  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法

  ①.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②.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是个有效而简单的方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 同学们,上课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好吗?

  播放舞蹈《小城雨巷》的视频

  ⒉ 同学们,《小城雨巷》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生答:烟雨蒙蒙,雨巷深深,舞者跳舞优美····

  (二)走进诗人戴望舒

  对于江南、对于雨巷,无数的作者、诗人都曾经描写过、抒发过对她的浓厚情感。其中有一位近代的诗人,因为一首描写雨巷的诗被称为“雨巷诗人”。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 介绍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戴梦鸥、江恩、艾昂甫,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诚挚。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体味全诗,整体感知

  ⒈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

  播放《雨巷》配乐朗诵

  ⒉欣赏完了这篇诗歌,那么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或者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低沉幽怨伤感

  ⒊同学们分析的很正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边朗诵边体会诗歌中所呈现的低沉、幽怨、伤感的感情基调。

  ⒋请一名同学作示范朗诵,让同学们再次感受诗歌的基调。

  (四)分组讨论,寻找意象

  ⒈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分组,咱们班一共有42名同学,分为7组,一组6名同学并设一名组长。

  分组完毕

  ⒉同学们,我们知道诗歌是由意象组成,一个个特殊的意象营造出诗歌特有的意境,《雨巷》也不例外。让我们回到课本,走进《雨巷》的情节里,找出你所认为的这首诗的意象,并说出这些意象给人的感受和象征意义。各个小组内部成员进行讨论,派出一名同学对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

  小组讨论完毕

  ⒊每一小组进行发言,并把他们的观点写在黑板上,指出学生讨论中疏忽、遗漏的部分,最后形成板书。

  生答:明确意象有六个: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

  ①.“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 满了朦胧美。象征着作者的寂寥、忧郁的心境。

  ②.“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③.“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这是源于*人的“丁香情结”。在*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④.“篱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⑤.“我”,诗人自己的化身。像丁香般的姑娘一样彷徨、迷惘、寂寞 。

  ⑥.“姑娘”,诗人心目中恋人,理想的化身。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诗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五)板书设计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幽深、寂静心境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美丽、忧愁、惆怅 恋人、理想 我彷徨、迷惘、寂寞 诗人

  (六)深入文本,具体分析

  ⒈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忆这篇诗歌的主要情节

  时间: 暮春凄婉伤感

  地点: 小巷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

  情景: 细雨空蒙 迷离

  道具: 油纸伞复古 怀旧 神秘

  故事: 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人物: 丁香姑娘美丽 忧郁 哀怨 凄婉

  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

  丁香先生

  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

  主题: 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伤感忧愁和迷惘

  ⒉ 逐段进行解说,充分把握诗歌的整体概念。

  撑着油纸伞, 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

  表现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这个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哀怨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表面上是说姑娘,实际上是在说诗人自己。他因为理想难以实现,心情是冷漠,凄清又惆怅的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这位丁香姑娘处在一种凄婉迷茫的状态。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丁香般的姑娘就在细雨朦胧中消散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继续追寻着丁香一样的姑娘。

  ⒊ 同学们,我们对这首诗已经有了大体的把握。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诗歌故事的发展脉络呢?

  生答:这首诗刚开始诗人表达了他想遇到丁香姑娘的愿望。后来,他真的遇到了一位凄婉、哀怨的丁香姑娘。他与丁香姑娘擦肩而过。诗的最后表现出诗人想再见这位丁香姑娘。

  ⒋不错。这位同学已经说出了这篇诗歌的段落。

  一 (1) “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二 (2-6)“我”遇见丁香姑娘。

  三 (7) “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七)、温故知新、品味音乐美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探讨分析《雨巷》的艺术特色

  ⒈变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例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散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诗歌)

  效果:通过切割散文式长句,浑然天成地组成了神形兼备的现代诗。

  ⒉复沓句式的妙用

  如第三节 “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

  如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效果: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⒊词的重叠运用

  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使《雨巷》在音节运用上显得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

课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概括复述能力。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探究作者成功的原因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与困难做斗争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利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课文作者以及她的老师的有关材料,课外能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开阔视野,增加课外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开讲激趣:

  教师展示2005年感动*十大人物之一邰丽华的有关图片,请学生介绍邰丽华的事迹,以及感动*颁奖辞。

  事迹: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因为有共同的心愿,就成立了一个社团,社团的名字叫“花开社”,我说“花开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花开社”呢?他们告诉我说,花开是没有声音的,却很美丽,他们就是要通过学习手语来促进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的交流,他们教我花开是要这样表达的,我觉得花开确实很美,美的让人流泪。

  颁奖词: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过渡:

  不仅在*,在全世界有许多残疾人,他们身残志不残,顽强的与不公*的命运抗争,他们以其坚强的意志,使他们的生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永远放射着璀璨的光芒。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再塑生命》的作者海伦·凯勒。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文字资料和有关的图片资料。

  1、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2、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

  3、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4、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5、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精通盲文,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教育方法,20岁开始教海伦。她的教授方法是:将字母按入海伦掌心,教她物件的名称。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课文内容:

  学生复述:

  要求用自己的话,能够引用原文的尽量引用原文,能概括主要事迹。时间5分钟。

  提问:

  本文主要写了老师的哪些事迹,请同学们作出概括:

  明确:主要写了三件事:

  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2、老师教我认识和理解大自然。

  3、老师教我理解“爱”的含义。

  探究:

  在这些事件中,作者表现出来的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1、“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洋娃娃。”从文章的叙述中我们不难知道,莎莉文与作者的初次接触,首先让“我”感受到的是关爱。当“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之后,“莎莉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这个词,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着在她手上画画。”这里,我们初步懂得了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法和良苦用心,送给海伦的这个洋娃娃,真是巧妙极了,既是老师对小海伦的爱心表达,更是用来启迪小海伦智慧的“道具”。

  2、“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二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当莎莉文老师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时,“我”却把布娃娃摔到地上。对此,莎莉文老师既不是简单粗暴,更不是撒手放弃,而是换一种教育方式──或者在寻找让“我”乐意接受的、可能有效的方式:莎莉文小姐把洋娃娃碎片扫到炉子边后,便领着“我”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她俩“散步”来到井房──这时的“散步”恐怕是莎莉文小姐的精心安排吧。“散步”让小海伦从刚才的坏心情中解脱出来,从而赢得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获得最佳的教育契机。在井房,“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盲聋哑人只有通过触觉来感知事物,当“water”从海伦的手中流过的时候,莎莉文老师则在她的另一只手上写着“water”这个词,时机抓得多么准确,教学方法多么巧妙。果然,“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莎莉文的教育取得了神奇的效果,“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可以说,莎莉文用“水”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水”让海伦油然而生求知的欲望,用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也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妙的感受。

  3、莎莉文老师还善于引导海伦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海伦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对这一段经历的回忆,作者是用诗一样的语言把它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阅读这一段,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来,去体会莎莉文小姐的教育艺术:“繁花似锦的夏季来临,莎莉文小姐牵着我的手漫步在田纳西河的岸边,望着田野、山坡,人们正在田间地头翻土播种。我们在河边温软的草地上坐下,开始了人生新的课程。……莎莉文小姐先教会我从那粗壮的树木,那细嫩的草叶,还有我妹妹的那双小手贪图美的享受,然后才教我画地球的形状。她把对我的启蒙同大自然联系起来,使我同花同鸟结成愉快的伙伴。”甚至,莎莉文小姐帮助海伦坐到树上,甚至两人在野外就餐。虽然,那次海伦体验到大自然严厉、暴躁的一面,受到一次惊吓,很难说是莎莉文的巧妙安排,但让海伦获得对大自然全面、深刻的体验,无疑符合莎莉文老师的初衷。

  4、关于“爱”的解释,对于一个视听健全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但是,莎莉文不仅极其艺术地解释了爱,而且让海伦体验了爱,懂得了爱,唤醒了爱。当“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早开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莎莉文立即予以感情的回报;当我不愿意接受别人亲吻的表达时,莎莉文则用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并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由此进行着关于“爱”字的问答和探讨。当“我”问“爱是什么”,莎莉文并没有直接回答,我们试想一下,对于一个感官健全的人也难以回答吧,但莎莉文并没回避,而是“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莎莉文老师先要让海伦感受到“爱”,表明“爱”是发自心灵的情感。尽管这种解释并没有让海伦完全明白,但实际上已引导海伦对“爱”字有所感悟,所以,海伦才相继问道:“爱就是花的香味吗?”“爱是不是太阳?”一般看来,海伦能对“爱”有这样的感受已经很可贵了,但是莎莉文并没有给予认同。从下文我们才得知,这正是莎莉文的教育艺术。她要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到抽象的概念”。她不希望对“爱”理解得太具体,她想通过对“爱”的探讨,进一步开发海伦的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所以,当海伦再一次问到“爱是不是太阳”,莎莉文老师在海伦的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给予升华:“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莎莉文对“爱”作了多么绝妙的解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又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莎莉文能做到循循善诱。在海伦略有所悟而又困惑不解时,给予解释和引导,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作者最后写道:“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此时,作者已感受到了“穿梭在我和他人的心灵中间”的那种美好的情感──这便是“爱”。

  四、合作探究

  概括莎丽文老师的形象:

  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提问:

  文中有一句话指出了莎丽文老师对我的人生影响,请找出这句话──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莎丽文老师。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文章的标题为《再塑生命》,它的深刻的含义是──“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

  2、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莎莉文小姐以她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你读过的课文中,有不少内容都与爱有关,归纳一下,与同学交流。

  探究:

  海伦·凯勒的成功得力与老师的教诲,但她本人的努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请再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作者本人语言、心理和动作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精神品质。

  1、海伦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也无法用自己的嘴说出自己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故意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关于这一点,本文也有描述:“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这种性格,即使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后,也时有表现:“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这些都是急于想走出黑暗、沉寂世界的焦躁不安的心理反应,文中十分形象地展示了这一阶段的心灵历程:“朋友,你可曾独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2、但她毕竟是一个求知欲极强、悟性极高、感情丰富的孩子。“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doll)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第一次。”

  3、在学习过程中,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着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着事物。这样,她能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海伦不仅对知识总是怀着这种新奇的感受,对大自然也格外敏感。“在这里,我明白了大自然施与人类的恩惠,我懂得了阳光雨露如何使树木在大地上茁壮成长起来;我懂得鸟儿如何筑巢,如何繁衍,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也懂得了松鼠、鹿和狮子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何觅食,如何栖息。我了解的事情越多,就越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

  4、即使在给自然的恐吓之下,仍然细心地体验着这个自然世界的另一面。在美好的春光中,她更是热切地体察和探索着大自然的奥秘,即使是爬树被擦破了皮,仍然“有一种美妙的感觉”。

  5、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急于运用,历尽艰辛,总是感到“无比美妙”。因为她能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进行无限美妙的想像”。对“爱”的困惑,反复追问,得不到满意的回答,仍执著痴想,“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直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可以说,她虽是一位盲人,但她的心灵比常人敏感而丰富,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

  五、小结

  作者的性格品质特征──一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文中的“我”──海伦,与莎莉文老师相辅相成,是本文的一体两面。海伦成为不*凡的人,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的主观努力的结果。

  拓展:

  1、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象作者这样的意志坚强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你知道哪些?请概括他们的事迹,或写出他们有代表性的名言警句。

  2、海伦·凯勒的一生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课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或蜡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出示课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宋涛、陈丹、赵小艺)(注意相机引导孩子打招呼的语气和礼貌)

  二、自主探究

  1、现在,聪明的孩子们,请你动脑筋回忆一下,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2、请你起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生读,课件随机出示)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

  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我画得怎么样?(生评:不对,应该是斜斜的)对呀,差不多,也可以呀。(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想不想看看真正的宋涛画的风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放课件)风到底藏在画里的哪里呀?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看看你多了不起,这么快就作了一句诗,你能让老师朗读一下你的大作吗?(师板书,并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

  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出示陈丹的画)那我们也来看一看,风藏在哪里?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说一说,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师板书)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指导方法同上,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3、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4、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起风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

  三、拓展体会

  1、过渡: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

  (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别忙,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下面的同学也要看仔细了,并用“起风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师总结,表扬: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

  四、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还想出了画声音和气味的办法。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课时中,我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设立了“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从第一次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很快地分清了是谁的画,并能根据文中的语言说出依据。

  在品读感悟表演朗读和配诗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生单读,挑战读,生生互读,师生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是想以读演为主,以读促悟,并通过配诗的形式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触摸三个小朋友的内心世界,希望他们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个体色彩思想,来体验这三个小朋友的动脑、动手的乐趣,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并在配诗的过程中内化学生语言,化积淀为运用。实现语文的工具性。

  学生在读时的表现可以说是令人高兴的,他们完全走进了文本之中,他们读书时,和文本中的小朋友一样,歪头想,眨眼想,笑着说,高兴地叫着,得意地说,一个个活脱脱就是文中的赵小艺、宋涛、陈丹。

  但是同时,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处课堂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在填写那首小诗时,总是说不完全,缺了这个少了那个,许多同学都把最关键的形容词“弯弯的”“飘扬的”等漏掉了。

  几经思考,对教案做出了一些修改,主要有:

  1、在写字教学方面,我认为写字教学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的生字虽然不多,但为了适应孩子的记忆方式,我还是将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名字即“涛、艺、丹”的书写教学放到第二课时。

  2、在重点句感悟方面,删去了实物展示小旗子和小风车的环节。毕竟这些事物在儿童的生活中并不罕见,儿童完全能用自己的已有知识感受到风对旗子和风车的作用力,如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反而会成为一种“多余”。

  3、在诗句的出示方式上做了很大的改动:在第一次教学中,我在课前将诗句用5句“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的形式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就已经在学生眼中呈现了一组小诗的形式,而学生只是做机械的填空,没有了成就感。因此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我把诗句的出现改成了课件一句一句展示的形式,即学生说出一句,我再呈现一句,而不再让学生有思维定势。

  4、在课外拓展方面,我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将本来只有一种模式的画风改成了分层作业的形式,即让同学在“画”和“写”中自由挑选,当然,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既画又写。

课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株、浓”等13个生字,会写“师、伸”等6个字,学习新偏旁“舌”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受到尊师、爱师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师生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阅读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实”,例如:读第一节时让学生悄悄地小声地读,恐怕惊动了、惊醒了老师的语气,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深情的爱。让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第二、三、四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读,通过看课件,把自己假想成送给老师鲜花的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这样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读第三节时,我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歌曲让学生先欣赏,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说:“老师,您听见了吗?这歌声音代表我们的心,我们用歌声来消除您一天的疲劳!”这样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感情非常深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海洋。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在老师的窗前为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五课《窗前一株紫丁香》。

  1、揭示课题,师板书,生书空。

  2、解题:紫丁香是一种会开花,有淡淡香味的观赏性植物,所以课题中的“一株”就是“一棵”的意思。学生们齐读课题。

  二、自读呈疑。

  师:(欣赏紫丁香的图片)这么美的紫丁香到底是谁栽种的呢?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生:这株紫丁香是老师的学生栽种的。

  师:你读得真认真。对于这篇课文,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吗?

  生1:“疲倦”是什么意思?

  生2:“准是”是什么意思?

  生3:“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是什么意思? ……

  师:既然小朋友们的小脑袋瓜里产生了这么多小问号,那还等什么,一起去开启今天的奇妙之旅,攻克这些难题吧!

  三、合作探究。

  1、轻声读第一小节,回答问题,紫丁香栽在哪儿?他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学生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学生怕老师发现,所以轻轻地“踮起脚尖儿”走。)

  2、指导朗读:小朋友们是悄悄地栽树,不愿惊动老师,读时声音要轻点。

  3、自己练习,指名读。 (给学生创设朗读的情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学生不愿惊动老师的情感,体会学生对老师的关心。)

  师:读得真好,尤其是“浓绿”这个词语读得特别准确,“浓绿”的“绿”字,我们不仅要认识,而且还要会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绿”字)。

  生在书上的田字格中书写。

  4、指名朗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

  (A、因为紫丁香有香味,它在夜间时香气就会散发,老师闻到它会很舒服,所以要栽紫丁香。B、因为紫丁香很美,有美丽的花朵,有绿色的枝叶,所以要栽紫丁香。)

  5、这一节该怎么读呢? (要读得亲切;要重读“夜夜”,表达对老师的一份爱心。)

  6、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7、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大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五节。

  ★找出写紫丁香怎样和老师做伴儿的句子,并做上记号,读一读。

  ★在小组内说一说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儿的。

  生:紫丁香绿叶的声响,那是我们在给您唱歌,为老师做伴,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

  师:“疲倦”说明老师非常疲乏、困倦,很累。想象一下,它会给老师唱什么歌呢?

  生1:《大树妈妈》。

  生2、《嘀哩嘀哩》。

  生3:《小毛驴》。 ……

  生欣赏歌曲配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师解说老师一天的工作。

  生:紫丁香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为老师做伴,感谢您试试把我们挂牵。

  师:“挂牵”就是挂念、牵挂的意思,回顾一下日常生活,想想老师是怎样关心我们的?

  生1:我们生病的时候,老师会带我们去医护室。

  生2:有一次,我忘记带铅笔了,老师借给我一支铅笔。

  生3:放学时,下雨了,老师送我回家。 ……

  指导朗读。

  (第三、四小节中的“您听”“您看”反复两次。后者要重读,以表达小朋友迫切要让老师知道的一种兴奋的心情,“解除疲倦”“感谢牵挂”都要重读。第五小节要读得轻缓,读出小朋友们对老师的关心与尊敬。)

  自由练习,齐读。

  师:夜深了,紫丁香还会怎样陪伴老师呢?

  生:紫丁香飘出的花香为老师做伴。

  引导想象,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老师会梦见什么呢?

  (A、老师会梦见学生考试又得了100分。B、老师会梦见我又得了一面小红旗。C、老师梦见我们一本本整齐的作业。)

  四、梳理归纳。

  师:是啊,沐浴在紫丁香的浓浓花香里,享受着孩子们纯真无私的爱,老师的梦能不又香又甜吗?请小朋友们再次读课文,去感受学生与老师之间这种真挚的情意吧!

  朗读全诗,体会情感。 (情感的体验需要动情的朗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处处留心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小朋友们对老师的爱,对老师的感谢。)

  五、拓展内化。

  1、欣赏赞美老师的诗歌——《老师的眼睛》。

  2、为了感谢老师对我们的关爱,请同学们在自己设计贺卡上,写上自己对老师想说的话。

  六、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每个小朋友尝试创作一首诗歌,献给你身边可亲可敬的人。

  板书设计:

  窗前一株紫丁香

  绿叶沙沙响---------解除疲劳

  盛开的小花---------感谢牵挂——→尊敬、热爱老师

  花香飘进梦里-------又香又甜

课文教学设计10

  一、简介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从课题入手,感知课文

  1、根据生活常识,请学生交流对小草和大树的认识。

  2、课文所写的夏洛蒂成才的故事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交流理解。在交流过程中,老师相机指导,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形成板书:

  小草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立志写诗,遭遇打击

  反思权衡,开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

  大树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朗读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3、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5、请学生概括出全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写字。

  1、师重点指导。

  2、学生写字

  3、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3篇(扩展5)

——《草原》课文教学设计3篇

《草原》课文教学设计1

  一、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理解蒙*民的深情厚意。

  生齐读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为了更好地完成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1、先学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最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草原的景美。谈谈感受。(5分钟),同桌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2)、生自读课文,做批注笔记

  2、后教

  生自由交流,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体会草原的景美,不完整的.相互补充。(提醒几个比喻句,指导学生反复读。说说是把什么比做什么?)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1、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二

  (1)快速浏览课文2--5段,课文除了写景美,还写了什么?2-5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每段加小标题。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读一读,想一想。

  (2)生快速读课文,交流

  2、后教

  (1)生感情读文,与作者共鸣,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2)在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配乐读文。

  (3)指名给各段加小标题。(板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4)师引导回顾全文,作简单总结,引导学生试背第一段。

  四、运用拓展

  师:课文描写的草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全班交流。

  五、以一带多

  阅读表达P94《人间银河》P98《香港之夜》

  1、导读:瀑布是极为壮丽的自然景象,读读这篇文章,想想文章写了什么?

  2、自学提示一:自由阅读短文,边读边画出瀑布形成原因的句子。

  (1)生自由阅读,小组内交流

  (2)指名反馈,不足之处指名补充,师评价。

  3、自学提示二

  思考:瀑布有什么用?

  (1)同学间互相交流感悟

  (2)指名反馈

  (3)拓展谈话,为什么说它是可以驯服的巨大动力?

  1、过渡,略读《香港之夜》

  自学提示三、

  自由朗读想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作者眼中的香港是什么样子的?

  (1)生自学后反馈

  (2)试着说感悟

  六、作业:

  必做1、朗读课文,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

  2、听写文中的生字并组词

  选做阅读《气球》,与同伴交流读书收获

  七、板书设计:

  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

  高歌──低吟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八、课后作业设计: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3篇(扩展6)

——《詹天佑》课文教学设计3篇

《詹天佑》课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

  ⑵ 了解居庸关、八达岭隧道的开凿方法;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原理。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⑵ 启发、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练习。

  ⑶ 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灵活的方式、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文章内涵。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和锻炼。

  ⑷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不忘历史、国耻,培养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感受他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等。

  2、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彩笔、铅笔。

  2、教具准备:

  ⑴ 自制课件。

  ⑵ 厚白纸(印有一般隧道开凿的方法)。

  ⑶ 辅助理解人物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一起去认识20世纪初*铁路建设史上一位杰出、爱国的工程师──詹天佑。板书课题。指导读课题。

  二、汇报预习

  (人物介绍、背景介绍、字词理解、句段理解、篇章感悟、质疑问难等。)

  三、访谈促理解

  1、小组合作深入理解课文1~4自然段,交流收获,质疑问难。

  2、准备《京张铁路专题访谈》:

  每小组两名同学参加。分别扮演:主持人、詹天佑及其助手、学生、工人、外国记者、清*官员等角色。其他同学为现场听众。根据课文1~4自然段的内容准备问题采访。

  3、《京张铁路专题访谈》节目。教师随时调控。

  四、直击难点

  提供各种资料共学生参考。文件资料有:詹天佑个人资料、时代背景资料、工程施工资料等。电脑中资料有:詹天佑个人资料、时代背景资料(录像)、工程施工资料(火车、隧道、工具等)、地理条件资料(图片、音响等)。

  开凿隧道:

  1、小组自主探究、合作开凿隧道:

  ⑴ 在准备好的白纸上画出詹天佑设计的两条隧道的开凿示意图。

  ⑵ 可以画上你的隧道开凿设计方案。

  2、展示开凿方案。小组之间交流、全班讨论。

  3、动画展示隧道的开凿过程,谈感受。

  设计人字形线路:

  1、交流小组学习的方式。

  2、合作学习。

  3、展示学习成果:(解说员、访谈、表演、实物演示等。)

  4、动画展示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行车过程。

  5、交流感受。

  五、情感升华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六、加深巩固

  1、解决剩余疑难问题。

  2、课堂练习: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相信同学们能从字里行间把握住人物的精神品质,写下自己的见解。每个同学的桌角都放有一张表格,可以自己填写,再与其他同学交流;也可以与你周围的同学共同学习之后协作填写。

  人物精神、品质 体会方法 心得、感受

  七、展示汇报

  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展示你本课学习的收获。

《詹天佑》课文教学设计2

  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十七课的小学课文《詹天佑》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国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伟大事迹,说明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是一篇能很好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文章。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围绕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何才能上好这一课呢,下面浅谈我的做法。

  一、导入新课,直击中心。

  课始,我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之后,就向学生介绍詹天佑所处的时代背景,并结合地图介绍京张铁路的地理环境,以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接着我便向学生介绍詹天佑的资料,让学生对詹天佑的生*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我就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画出全文的中心句。学生一听完,就找出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中心句。紧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去提问题。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说詹天佑是爱国的工程师?”、“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等问题。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就明白了课文是从“杰出”和“爱国”这两个方面去写詹天佑的。

  二、划分段落,理清中心。

  找到全文的中心句之后,我就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将文章中写詹天佑“爱国”和“杰出”的内容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学生通过思考,就找出了“在帝国主义者的阻挠和要挟下,詹天佑不怕嘲笑,毅然地接受了任务”这一部分内容是写詹天佑“爱国”的;同时也找出了“詹天佑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等内容是写詹天佑“杰出”的。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根据“杰出”和“爱国”这两点进行分段,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理清文章的条理了。

  三、理解课文,深化中心。

  分段之后,我就引导学生,围绕“杰出”和“爱国”这两点,去深入理解课文。为什么说他是一个爱国的工程师呢?在第二大段的学习中,我首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清*提出京张铁路的修筑计划时,帝国主义者有什么反应?②当清*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时,国内外当时又有什么反应?”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就理解了“帝国主义者在争夺该铁路的修筑权时,采取阻挠、要挟等卑鄙手段;当清*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时,大家都认为争了一口气,而帝国主义者却嘲笑了我们,他们认为詹天佑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工程的。”这时,我乘机追问:“詹天佑在这危难之际,毅然地接受了任务,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就体会到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了。

  为什么说他又是个杰出的工程师呢?我先让学生读第三大段,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之后,再引导他们学习“勘测线路”这一部分内容。詹天佑是怎样勘测线路的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概括出如下几点:①他对工作高度负责,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②他以身作则,带领工人和学生辛勤工作。白天,在塞外进行定点、测绘,晚上,在油灯下绘图、计算;③他还请教当地的农民。这样,学生就能够初步理解詹天佑为什么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了。“扶”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内容后,我就采取“放”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自学,理解詹天佑是怎样开凿隧道,怎样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学生通过自学,了解到詹天佑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根据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的特点,采用了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又根据八达岭隧道长的特点,采用了中部凿井法去进行开凿,从而将工期缩短了一半。又根据青龙桥附近的坡度较大这一特点,设计了“人”字形线路。通过学生深入的理解,詹天佑的“杰出”就不言而喻了。

  四、感情朗读,升华中心。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语文课中,必须要大力加强读的训练。在小学课文《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我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以帮助他们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导入新课,直击中心之后,我就引导学生初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在讲读每一部分内容前,我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在讲读的过程中,对一些重点的词句,我也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他们,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朗读。如文章的中心句,一家外国报纸说的内容,詹天佑勉励工作人员要认真的句子,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等等。学完每一大段的内容后,我还有选择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在学完全篇文章之后,我还要求他们选择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句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五、文道统一,延伸中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我们的语文课不仅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课,更重要的是它还担负着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课文的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学习本课的最后一段时,我就根据课文的内容,提问“当外宾看见了詹天佑的铜像时,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学生通过大胆说,再次重温了文章的中心。这时,我趁机追问:“假如你也看到了詹天佑的铜像,你会有什么启发或感受呢,又受到了怎样的教育?”接下来,学生就各抒已见,有的说要学习詹天佑的爱国精神,有的说从小就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要像詹天佑一样,报效祖国……从学生的谈话中,我相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他们从小要学好本领,长大后投身到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去。


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3篇(扩展7)

——外国散文教案设计3篇

外国散文教案设计1

  一、教学重点:

  借助景物抒写对人、事、物的深切感悟。

  二、教学方法:

  以“赏读——悟道——应用”三环法指导学生品读《世间最美的坟墓》,以此引导学生自读《冬天之美》,触类旁通。

  三、教学课时:

  一节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4′):近代俄国文坛上,有三位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家,唐弢先生在《作家要铸炼语言》一文中,就提到过其中两位,有哪位同学知道?

  [阿·康·托尔斯泰,1817-1875,俄国诗人、剧作家,有历史长篇小说《谢列勃里亚尼公爵》,历史剧三部典《伊凡雷帝之死》《沙皇费多尔》《沙皇鲍里斯》以及讽刺诗《波波夫的梦》等;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文学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阿·托尔斯泰,前苏联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三部曲《苦难的历程》(《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和《彼得一世》等。]

  其中,列夫·托尔斯泰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这位十九世后半期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曾以累累巨著、伟大思想哺育民众,他逝世后,是个啥样?

  (二)口头作文(6′):让学生看书前插图《托尔斯泰墓》,并通过对画面的描述表达自己的感悟。

  (三)赏读(15′):

  1、欣赏:教师简评学生代表的口头作文之后,播放录音,让学生看图欣赏由著名播音员朗读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思考:这么简朴之墓,作者为什么说是世间最美的呢?

  (托尔斯泰之墓极普通、极朴素,其所以美,是因为朴素坟墓里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尽管他生前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精神财富,却淡泊名声,即使死后,也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无意让人凭吊,这正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

  2、诵读:学生自由阅读《世间最美的坟墓》,划出描写坟墓的语句,思考:作者以什么笔法,在短短的八百来字之间充分地表现出了“最美”?

  (四)悟道(10′):

  学生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

  1、以简洁的`语言抒写朴素的坟墓,表达沉挚之情。

  作者伫立墓前,萦思怀想,心灵震撼,但作者却没有铺彩摘文,而是以简短的篇幅、凝炼的词句白描景物,将自己为伟人普通之墓所受的感动以及对伟人的仰慕之情,全隐匿在*淡简洁的语言之后。这篇记游托尔斯泰坟墓的抒情散文,*淡其外而激情其中,这样,艺术的表现与文章抒写的内涵形成完美的统一。

  2、围绕中心意象层层拓展,步步加深。

  文章落笔点题后,总体观照坟墓,呈露全文的中心意象,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之愿望,说明这朴素之墓正是托尔斯泰本人之愿。

  第二段,作者围绕中心意象三次写墓。第一次作了一个类比,来进一步突出托尔斯泰及其坟墓的*凡普通,激起人们的情感。第二次描写自然景物反衬墓地宁静,更显坟墓之朴素,以伟人的英名与其普通的坟墓之间的反差,撞击人们的心灵,激荡起人们的无限敬意。结尾第三次重复中心意象,并用对比来反衬那伟人富丽之墓倒不如托尔斯泰之墓更震撼人心。

  作者围绕中心意象四次反复从不同语义层面上不断展开,借游览抒发自己的崇敬之情,并告诉读者,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纵览全文,文章围绕中心意象以简朴的行文逐层展开,不断凸现作者沉挚之情,以形式与内容、情与理的统一自然熨帖地抒写出了“最美”,因而深深地攫摄读者之心。

  (五)应用:

  1、课内(10′):

  (1)把自己先前看图的口头作文与课文比较一下,想想文章在写法上给了我们什么启迪。

  (2)听《冬天之美》的朗读录音,看看乔治·桑这位法国女作家又是如何表现乡村的冬天之美的。

  2、课外:

  (1)练笔:看幻灯片或书本插图:《野茫茫》《未名湖》,结合课文《内蒙访古》等,写一篇《草原之美》或《世间最美的湖泊》之类的散文。

  (2)阅读:读《语文读本》之《漫步秦直道》《日月行色》《北海的早晨》这些写史、写人、写景散文以及祭文《祭炎帝文》、书信体散文《狱中书简》等,看看它们与《世间最美的坟墓》《冬天之美》这两篇抒情散文的写法有何异同。


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3篇(扩展8)

——故宫博物院课文教案设计 (菁选3篇)

故宫博物院课文教案设计1

  教材分析: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课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学习这篇课文,既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对我们学习、写作说明文都具有指导性。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掌握,对于学习本单元其它课文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顺序,体会这类说明文的条理性。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自主归纳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故宫博物院这一古代建筑群的概貌和特色,认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掌握全文结构层次说明顺序。

  2.初步认识故宫建筑群雄伟、壮丽的总特点。

故宫博物院课文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的结构特点以及有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2、学习本文按照空间顺序,详略有致的说明事物的写法。

  3、学习本文简明*实的语言,体会文章运用方位词语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按一定的说明顺序介绍建筑物。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解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以及和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等资料。

  2、导课

  开展有关故宫知识的竞赛:

  ①故宫建成于什么时候②故宫的主要设计者是谁③故宫的规模有多大④你知道哪些与故宫有关的历史事件⑤故宫博物院的题字是谁写的⑥故宫的房屋有多少⑦历史上先后有多少位皇帝住在故宫

  3、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拿一支笔,画上一张简图,把那游览路线,宫殿的方位,名称等记下来。

  4、请学生在显示屏的故宫结构示意图上标出故宫建筑的位置。

  5、就示意图,请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作者的行踪。

  6、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明故宫特点的语句:

  故宫建筑规模宏大壮丽 ,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7、故宫的特点,在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分组讨论:

  (1)规模宏大壮丽:

  (2)建筑精美表现在:

  (3)布局统一表现在:

  (4)独特风格表现在:

  8、讨论:文章是怎么把故宫给我们解说清楚的学生各抒己见。

  首先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如文章抓住了故宫总体特点,还抓住了局部建筑的特点,如对太和殿的说明。 要明确说明的顺序,有序则不乱。介绍建筑的时候沿故宫的中轴线按空间顺序。介绍养心殿的时候,为讲述其功能的时候,又以时间为序,说明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

  要准确使用方位词。介绍太和殿内景像的时候,就运用了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方位词

  要突出重点,把对象的特征呈现出来。仍以太和殿为例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描绘龙有十次之多。为什么写建筑位置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都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

  9 、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现在同学们完成两个说话训练。

  请你当导游

  (1)假说你带着你的旅游观光团,已经到了太和殿门前,你将怎样向你的顾客介绍

  (2)假设你带的旅游团那天是从神武门进入故宫,你该怎么向你的团员介绍

故宫博物院课文教案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故宫博物院的大致布局和结构特点,可以运用总分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文的写作思路,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的得当的写作方法,形成描写复杂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学生获得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说出故宫的布局特点和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掌握事物说明文空间顺序的写作特点,并体会故宫的建筑美。

  三、教学方法

  游览参观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时在影视作品中对故宫的印象,增强本课的带入感。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文中是首先写了故宫哪些宫殿呢?

  2、这几座宫殿的顺序是怎样的?

  伴随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找出文章描写宫殿的句子,从中发现文章的书写顺序:“中轴线”“南向北”。

  (三)深入研读

  在大致了解故宫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导游”带我们去看看故宫为大家讲解课文中提到的这些宫殿,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故宫结构,同时很好的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1、教师继续引导发问:“如果你去故宫你会选择那些宫殿去参观呢?”

  明确:太和殿。

  2、大家为什么想去这个地方参观呢?

  明确:发现文中主要写的事物。引出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描写这样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如果面面俱到那么肯定是无法写出亮点来抓住读者眼球的。体现了作者在写作时的重点突出。板书:详略得当。

  3、范读:

  (1)“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2)“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3)、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此时是站在什么角度去写故宫的呢?

  明确:作者是在远处和近处去描写的。

  教师总结概括:作者是站在远处整体的总写,从近处上详细的分写,将事物的整体和局部充分的展示于读者的面前。板书:总分结合。

  (四)拓展延伸

  作者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景山上会看到哪些景象并谈谈你的感受。

  (五)小结作业

  以“我与故宫”为主题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利用本文学到的“总分结合”的手法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字数不限。例如: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本是导游词,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以参观的方法进行学习,我现在回想刚刚的教学设计,其实可以让学生去绘制一下参观游览的地图,这样就更能在空间位置上理清本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打到一种更为立体的教学,课下我会积极反思,将这一方法落实到我的教学设计当中。


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3篇(扩展9)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教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教案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 指名读生字,新词。

  2、 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推荐访问:课文 教案设计 教学 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3篇 鲸课文教学教案设计1 鲸的课文原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