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服务体系讲话8篇

心理服务体系讲话8篇心理服务体系讲话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第3期174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服务体系讲话8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服务体系讲话8篇

篇一:心理服务体系讲话

创新比较研究 第 3 期174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而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领导干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此引发了各种心理问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正好可以服务于领导干部,向他们提供各种心理服务,促进个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更好的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1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涵和现状1.1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涵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卫生)服务是指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有关心理健康的教育、咨询、矫正、治疗、监督、培训等活动的总称 [1] 。而从事这些活动的相关人员、机构、部门等构成的整体就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心理健康服务的目的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他们达到心理和谐,为社会的和谐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1.2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现状当前,我国各地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为原则,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综治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格局 [2] 。当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对心理问题和专业心理服务认可度低 [3] 、专业心理服务人才缺失、心理服务的对象不够广泛等。2 当前干部主要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干部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影响工作、入院治疗甚至自伤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在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殊时期,干部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划师、实践者、监督员,承担着重大的责任。这使得很多干部出现了心理问题。2.1 心理疲惫习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了达到这样的宏伟目标,全党同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很多领导干部由于繁重的工作任务,经常加班,作息时间不规律,身体机能经常处于透支状态,感觉非常疲劳。2.2 焦虑症习总书记一直很重视党的建设,狠抓全面从严治党。这让很多干部感到巨大的压力,时时刻刻处于紧张状态,生怕行差踏错。有的干部担心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完成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任务,不仅有负党和人民的期待,还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另外,由于全面从严治党政策的实施,很多干部时时刻刻处于监督之下,就担心被人抓住错处。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很多干部出现了一系列的焦虑症状:总是感觉自己面临着不明确的威胁、情绪紧张、坐立不安、烦躁、易激惹等等。2.3 抑郁症很多领导干部为工作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却由于评价机制的各种问题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导致内心非常压抑。另外,因为缺少正向激励,很多干部工作做得好没有得到表扬,却因为一时的错处被批评、谈话,让很多干部失去了干好工作的动力,甚至觉得干好干坏一个样。同时,因为人们对心理问题有一种污名化的印象,使得很多干部即使出现了心理问题,也不敢去寻求咨询和治疗。而干部自身的心理疏导能力有非常有限,压力和不满在心里越积越多,最后很多干部就出现了抑郁的症状,如: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睡眠紊乱、自我评价过低等。2.4 易怒症正是因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又无处排解,很多干部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情绪失控,伤害到家人或者得罪同事。在中国这样一个人际关系尤为重要的社会里,人际方面的压力又反过来加重了干部的心理问题。另外,由于情绪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效能,被负面情绪缠绕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上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又会导致新的心理压力。如此恶性循环,干部的心理问题就越来越严重,很多干部因此入院治疗,甚至有干部由于不堪重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3 依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高干部心理健康水平摘要: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领导干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此引发了各种心理问题。通过在宣传活动、课程教学、危机干预、人才培养和人岗适配等方面发挥作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关键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心理服务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8)01(C)-0174-02作者简介:张伶婵(1991-),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干部心理健康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助力干部心理健康张伶婵(中共宜昌市委党校,湖北宜昌

 443000)文化交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第 3 期175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干部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很多干部对于心理问题有一种污名化的印象,觉得心理问题似乎反映了自己在道德品质上的问题,因此讳疾忌医,不肯及时寻求帮助。这可能是因为将“心理问题”与“心理变态”混为一谈,觉得有心理问题的人可能都是丧心病狂、无恶不作的。这也反映了干部群体乃至人民大众对于心理学是知之甚少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如报刊专题、微电影、发放传单、开办讲座等等,普及心理学知识,消除大众对于心理问题的污名化印象,认识到心理问题就像我们的身体疾病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与自身的道德修养没有特定的关系。通过在干部群体和人民大众中树立正确的认识,让干部在遇到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时及时寻求帮助,预防或者及早解决问题,这对于心理问题的治疗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正确的认识有助于在机关单位中建立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氛围,减轻干部的压力,预防心理问题;同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干部也能够理解、尊重,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的恢复。3.2 增加课程培训,提高干部自我调适的能力各机关单位可以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课程体系,请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专家对领导干部进行培训 [4] 。首先,通过课程培训,让领导干部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在全社会倡导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其次,学会鉴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在各自单位中及时识别可能有问题的同志,进行谈话或者建议其寻求帮助。第三,在课程教学中,教会领导干部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比如放松训练,可以通过身体的放松,以生物反馈的方式帮助干部达到心理上的放松,缓解压力。再比如认知行为疗法的教学,可以帮助领导干部发现自身存在的导致消极情绪的不合理信念,通过纠正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信念,保持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 [5] 。还可以在课程中学习一些沟通交流、人际交往的技巧,改善与同事的关系,更好地与群众交流,更好地适应服务型政府的要求。3.3 依托外包服务,直接进行危机预警和干预员工援助计划(EAP),是企业组织为员工提供的系统的、长期的援助与福利项目 [6] 。有90%的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员工援助计划,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一成功的模式也可以应用到政府机构中,服务于领导干部或公务员群体。这种模式将心理服务外包出去,由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工作人员对组织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诊断和干预,提供专业的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组织中的成员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员工援助计划能够显著的缓解组织中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效率,建立起和谐的工作氛围,最终促进组织的更好发展 [7] 。一般来说,在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事故或灾害、个人重要事件等关键节点后,政府工作人员容易出现情绪问题或心理不适。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员工援助计划能够及时地对有关人员实施危机预警和危机干预。这一模式不仅能够直接处理情绪、行为和生理上的各种症状,改善个体自身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还能够为整个组织提供合理的建议,减少或消除那些可能会引起心理不适的环境因素。3.4 实现共同培养,在单位中建设心理服务队伍有了健全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不仅能够直接为政府部门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还能够帮助政府部门培养心理服务人才。现阶段,有些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高校中引入了一些心理学的专业人才,试图建立自己的心理服务队伍。但由于高校教学体质的限制,很多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心理咨询的实际操作层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寻求相应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进入其中,有专业人士进行督导,或者观摩操作,学习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培训的技能,共同培养一支能够真正服务于实际工作的心理服务队伍。3.5 推进人岗适配,增强工作的适应性和动力在现阶段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中,关注的是领导干部的“德、勤、廉、绩、能”,主要是该干部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而在心理学的特性-因素理论中,每一个岗位对相应人员的人格特质、知识结构、能力兴趣等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在人员特性和岗位要求达到匹配时,职业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领导干部反映,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不完全满意,觉得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有时候甚至是在硬着头皮干,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通过心理测评系统,能够对干部的人格特质、能力专长和职业规划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再结合岗位的要求,就能够选拔出更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人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能够提供相应的测评工具和专业人才,能够对干部的选拔和任用起到一定的作用。建设一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干部队伍,不仅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积极性、发挥出更好的工作效果,同时,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最终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建设这样一支具有健康心理水平的干部队伍的过程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宣传活动、教学培训、外包服务、联合培养和人岗适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能够显著提高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参考文献[1] 吴卫东 . 论和谐社会建设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

  建 [J]. 继续教育研究 , 2011(10):142-144.[2] 赵洪福 .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 十

  堰日报 , 2017.9.21.[3] 陈庄 , 刘旸 .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 [J]. 甘肃

  日报 , 2016.11.17.[4] 孙莹莹 . “两型社会”建设中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

  况及应对方式研究 [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 2012(2):

  81-85.[5] 张伟峰 . 基层中青年干部心理健康问题与疏导 [J]. 公

  共治理 , 2014(8):57-59.[6] 彭丽丽 , 梁晓宇 .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与

  提升 [J]. 知与行 , 2016(11):102-106.[7] 袁作军 . 领导干部心理危机现象透视 [J]. 湖北省社

  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14(4):80-83.文化交流

篇二:心理服务体系讲话

  2020 年 2 月                  学   术   交   流                    Feb. , 2020总第 311 期  第 2 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 311  No. 2  社会学研究[收稿日期]2019-12-24[作者简介]张世贵(1973-),男,安徽舒城人,副编审,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大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心理疏导研究———兼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完善张 世 贵 1 ,李 朝 波 2(1. 中共中央党校 报刊社,北京 100089; 2. 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 心理训练中心,江苏 扬州 225007)[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心理疏导被纳入疫情防控的整体部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疫情防控期间,对社会心理疏导的总体要求以及细化的规范性要求都非常系统和细致,多种主体、多种形式的社会心理疏导工作得以广泛开展。

 如此大规模的社会心理疏导实践,在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领域尚属首次,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弥足珍贵。

 对这一轮社会心理疏导实践及其经验的深入总结,将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社会心理疏导;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图分类号]C912.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2-0142-08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保持理性客观的心态都至关重要。

 然而,在疫情造成的实际危害、病毒感染的潜在风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被严重打乱等特殊诱因的刺激下,个体心理和社会心态的较大波动是难以避免的。在个体、群体以及全社会层面,心理服务的需求迅速攀升,社会心理疏导工作也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

 截至目前,社会心理疏导工作已经得以及时和广泛地开展,这在促进社会心理稳定的同时,也为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很多启发与借鉴。

     一、重大疫情防控中社会心理疏导实践概况

 在这轮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对社会心理疏导工作都高度重视。

 在专业服务领域,社会心理疏导工作响应速度快,服务供给也非· 2 4 1 ·

 常及时,服务形式多样且服务覆盖面广。

 (一)党和政府对社会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视度高

 党中央、国务院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高度重视做好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2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1]。此后,他又多次在公开讲话中强调要做好心理疏导有关工作。

 同时,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出台了很多有力的举措,并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分别就心理援助的工作要求、开展情况以及相关的心理预防知识等进行了介绍和说明。

 从党和国家层面对心理援助给予如此高的重视程度,在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领域尚属首次。

 这既是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需要,也为社会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二)针对社会心理疏导工作出台一系列明确的工作规范要求

 为落实中央有关精神要求,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连续印发了多个通知或文件,对心理援助各项工作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这些规范性的文件,是疫情防控期间的社会心理疏导工作的具体遵循。

 2020 年 1 月 26 日,国家卫健委便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肺炎机制发〔2020〕8 号),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领导、基本原则、制定干预方案、组建队伍、工作方式等进行了明确,并提出了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干预要点。

 [2]这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的首份社会心理疏导方面的工作要求文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开展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此后,2 月 2 日,国家卫健委又下发了《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肺炎机制发〔2020〕18 号),明确提出“各地要在原有心理援助热线的基础上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3] 。

 这份通知要求省级或者地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做好心理援助热线的工作统筹,并对热线的开通座席数量、服务时段、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以及热线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为进一步指导各相关部门及心理健康相关学会、协会做好心理援助热线工作,国家卫健委又发出《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的通知》,对热线的工作目标、工作原则、设立要求、咨询员要求、督导要求、管理要求、服务伦理要求等进行了明确。

 [4] 这对心理援助热线的各项具体工作提出了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细化要求,为各地有关部门加强热线管理以及热线开通机构加强自身管理,提供了直接的参照标准。

 这三份文件的出台,反映了在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心理援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对心理援助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规范的要求。

 按照国家的统一工作要求,全国各地纷纷参照执行,部分省份还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具体实施方案。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社会的心理疏导工作在面临突如其来的巨大考验的同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项工作的开展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性推动。

 (三)社会心理疏导领域的权威机构响应速度快,社会力量参与度高

 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社会心理疏导领域各专业机构迅速响应,依托自身优势,形式· 3 4 1 ·

 多样的心理战“疫”的号角纷纷吹响。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在1 月26日就发出倡议书,倡议全体注册系统成员按照党和政府的统一部署,以科学为准绳,发挥专业优势,为抗击疫情做出各自的贡献。

 [5] 同日,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也向全国心理咨询师同仁发出倡议书,呼吁全国的心理咨询师队伍要“勇于担当,为当所为,有所作为”,要积极、审慎、专业、客观、科学、便捷、有序地参与或协助社会心理疏导工作。

 [6] 此后,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又迅速相继发布了《抗疫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热线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等具体的工作指南,为社会心理疏导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开展提供了保障。

 来自社会各界的心理服务力量纷纷响应号召,以各种形式投入到疫情期间的社会心理疏导工作当中。

 从服务主体看,投入到这轮社会心理疏导工作中的机构构成非常多元,具体包括: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等国内权威的学会组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心理学学科力量雄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等全国性专业社会团体;各地卫生健康、教育、民政、文明办、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组织部等政府相关部门;各地方的心理咨询师行业协会、心理学会、社工机构等协会组织;易普斯、阳光易德、微医等商业组织;等等。

 从这些服务主体的构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社会心理疏导的服务主体构成比较多元,这些社会力量的社会责任感、工作热情、助人意愿等普遍都比较高。

 这为打好这轮心理战“疫”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力量基础。

 (四)社会心理疏导的服务形式多元,服务覆盖面广

 截至目前,社会心理疏导的工作已广泛开展,从工作形式上看,呈现出了典型的多元化特点,而且大多数形式都具有很好的服务覆盖能力。

 就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已经采取的社会心理疏导服务形式大概包括:(1)设立心理援助热线。

 各省市按照统一要求开设了符合规定的心理援助热线,同时还有高校、学会、协会等不同机构自主设立的公益心理援助热线;(2)编辑出版心理防护与心理疏导科普图书。

 先后有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华西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北大六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回龙观医院等机构主编或合作编写了相关科普图书,并以电子书的形式出版;(3)开设面向社会大众的心理疏导在线课程。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微心战役”平台、壹心理等机构开设了面向社会大众的心理科普系列培训课程;(4)开设面向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培训与督导系列在线课程。

 清华大学心理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等机构开设里面向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系列课程;(5)在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自媒体平台上发布各类疫情期心理调适的科普文章等等。

 形式多样的社会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多样化需求,在化解焦虑和恐慌情绪、促进社会心理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价值。

 除了形式多样之外,社会心理疏导服务的覆盖面大大扩展。

 比如,就心理援助热线来看,很多省份是省、市、县(区)三级心理援助热线基本全部都建立起来,有些条件比较成熟的部门还建立起了内部的心理援助热线,而且都非常重视将热线号码及时向社会发布,国务院微信客户端也专门制作了全国心理咨询热线的查询小程序,这极大地扩大了心理援· 4 4 1 ·

 助热线的社会知晓度。

 与此同时,其他形式的社会心理服务也都纷纷与移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大大增强了服务的覆盖能力。

 比如,在心理防护科普书籍出版方面,有超过 15 本科普图书直接以电子书的形式迅速出版,并在微信公众号上直接向社会发布,方便公众阅读、下载与转发传播;各类心理疏导培训课程纷纷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开展,并且支持回看,有些课程仅直播时段的听课人数就能达到 10 万+。

 此外,社会心理服务的人群划分也越来越精细,对医护人员、民警、大中小学生、政府公务员、患者及隔离人员等特殊群体都匹配了相应的专业服务内容,实现了更高水平的精准服务覆盖。

 在服务覆盖面扩大和倍增的背后,是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效率的大大提升。

 毫无疑问,社会心理疏导的覆盖能力越强,覆盖的人数越多,对疫情防控的心理调节作用相应也会越大。

     二、重大疫情防控中社会心理疏导工作的主要经验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全国性的大规模社会心理疏导工作得以广泛开展,这是一次难得的实践经历,为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心理疏导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为新时代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当然,由于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还在试点的起步阶段,加上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遇如此严峻的疫情挑战,在这轮社会心理疏导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这里也一并进行总结,以便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更好的反思与借鉴。

 显然,这轮自上而下推动的疫情期社会心理疏导工作实践,在全社会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大科普,使心理健康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也使社会大众对包括心理咨询在内的各种心理服务形式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都变得更高,这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广泛、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不仅如此,在这轮社会心理疏导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还包括:

 (一)社会心理疏导在化解疫情焦虑和恐慌情绪、促进社会心理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高传染性、发展态势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在对社会生活造成强烈的冲击的同时,也在社会大众中诱发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除了给个体造成困扰外,还在助推了社会心理的不稳定,增加了疫情防控期间社会治理的难度,也使网络舆论场变得更加复杂,偏听偏信以及盲从的现象多发。

 由于疫情这一强烈的现实刺激的存在,所诱发的心理应激反应难以在短期内自然舒缓,在这种情况下,亟需进行外部介入的心理疏导。

 事实证明,社会心理疏导工作的迅速响应和广泛开展,在化解个体的心理困扰、稳定社会情绪和促进社会心态的理性平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心理疏导是疫情防控期间社会心理的“减压阀”和“调节器”,心理战“疫”是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的重要战场之一,为夺取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的全面胜利贡献巨大。

 (二)社会心理疏导要以增强有效覆盖能力为努力方向。

 所谓社会心理疏导,是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

 而社会大众则意味着分散、多元,个体或群体间的心理状态差异性大,心理疏导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既要注重围绕群体差异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也要在服务形式和覆盖能力上下功夫,力争使心理疏导对社会心理的调控作用能够发挥得更充分。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心理疏导工作,· 5 4 1 ·

 在服务的有效性和服务的覆盖面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心理援助热线、心理健康科普图书、心理调适专题讲座、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培训及督导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心理疏导工作迅速得以开展,且既有针对社会大众的一般性科普与服务,也有针对各特殊群体的量身定制服务,尽最大可能满足了不同的心理调节需求。

 与此同时,社会心理疏导工作还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的深度融合,电子出版、线上心理咨询以及课程直播等数字化、网络化的服务,大大拓展...

篇三:心理服务体系讲话

4期 2007年 4月No.4A pr .2007中国教育学刊Jour naloft heChi neseSoci et yofEducat i on[ 收稿日 期] 2006- 06- 07[ 基金项目] 国家教育部 2005年度人文社科基金 (05J A XL X006)

 。[ 作者简介] 徐大真 (19 62- )

 , 女, 河南信阳人,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系教授, 主要从事学校心理学、 性别认知与教育研究;徐光兴 (19 53- )

 , 男, 四川 绵阳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博士, 主要从事临床心理学、 学校心理学研究。[ 摘要]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始于 20世纪 8 0年代中期,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地区差别较大, 队伍的科学化、 专业化水平不高, 缺乏规范有效的督导体系和统一管理、 指导机构等。

 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就应在多学科合作的基础上, 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 以制度建设、 队伍培养、 组织管理、 课程开发为切入口, 为相关的法律与制度提供理论参考, 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与心理咨询的组织机构, 提出对各类心理健康人员进行专业化、 资格化的培训方案, 建构立体多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服务体系; 制度建设; 队伍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4 4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 4 808 ( 2007)

 04 - 0005- 05徐大真1, 徐光兴2【 1.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天津300222; 2.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200062】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建构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始于 20世纪 80年代中期, 与西方发达国 家相比[ 1 - 2 ], 起步较晚,经历了 一个逐步被认识、 逐步受重视、 逐步得到加强的过程。

 2004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要 “ 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 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目 前已经要求在三级甲 等以上医院成立心理科, 中小学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服务室、 配备心理咨询师。

 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得到了 进一步发展, 这对完善、 丰富我国社会支持和援助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晚, 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发展不平衡, 地区差别较大; 2 )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职业伦理、道德规范、 职业守则和标准等缺乏; 3 )队伍的科学化、 专业化水平不高, 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匮乏, 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4 )服务形式多样, 但缺乏规范化; 5 )心理健康服务人员 自 身心理健康不良 (例如出 现自 杀等问题 )

 , 缺乏有效的督导体系; 6 )缺乏对各类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和团体的统一管理与指导; 7 )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体制、 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 编制不落实、 分工不明确、 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4 ]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发展, 因此, 如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从政策、 制度、 组织、 队伍、 管理和培训等方面入手, 是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的重中之重。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在多学科合作的基础上, 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以四个切入口 (见图 1 )提出相关的法律与制度制定的理论参考, 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与心理咨询图 1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四个切入口和多学科合作基础生命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管理科学(制度、 法律)健康心理学(企业、 学校、 社区等)精神医学、身心医学社会行为学(网络、 媒体等)跨文化心理健康服务科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组织管理队伍培养课程开发

 2007年6中 国 教 育 学 刊的组织机构, 提出对各类心理健康人员进行专业化、 资格化的培训方案, 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为各级各类地区、 单位、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一心理健康服务制度体系心理健康服务的制度体系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心理健康服务的立法制度体系, 即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对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和活动进行规范; 二是心理健康服务的注册制度, 即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定期进行注册。[ 5 ]从管理机制上看,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心理健康服务预警机制首先, 政府要倡导和扶持广播、 电视、 网络、报纸、 杂志等媒体, 在重要时段和显著版面开设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栏目 , 加强宣传力度, 扩大宣传广度, 增加人们对心理保健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其次, 各级政府部门要力争在企业、 学校、医院、 社区、 心理保健机构等不同组织中开展心理学专家、 精神医学专家主讲的免费讲座和培训等,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最后,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选择或编制符合我国国情或有地区特色的心理健康调查量表, 定期进行普测, 筛选有问题倾向的人员, 对其重点关注或提供相应咨询服务。(二)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机制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 要建立应急反应机制, 即有一批专家随时候命, 一旦出现突发事件, 应在第一时间赶到当 事人所在的现场, 采取相应措施。

 突发事件的影响往往是长远的, 因而相应的干预也要深入下去。(三)信息沟通机制其一, 直接沟通机制。

 建立家庭—社区—学校 (单位)—官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自 上而下、自 下而上的双向信息反馈机制, 搭建心理问题诊疗服务的绿色通道, 以利于市民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诊治, 确保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其二, 间接沟通机制。

 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不愿到心理健康服务门诊去求助, 害怕别人对自己产生不良的看法。

 有资料表明, 热线电话、 知心信箱、 网络咨询是简单、 实用、 快速、 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措施, 尤其在危机处理中效果极为显著。

 因而, 必须由政府部门开设专门的热线电话、 开办官方的服务网站。(四)统一管理行政机制目前, 劳动部、 教育部和卫生部分别有独立的专业资质认证培训和考试, 但互不认可对方的证书。这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不利。

 因而建立统一的专业资质认证和督导机构势在必行。(五)社会资源整合机制第一, 要建立官方和非官方组织的合作机制。

 目 前, 除了各地高校、 医院和心理卫生机构外, 一些民间的心理健康服务组织也正蓬勃发展, 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官方机构的压力。

 因而, 对这些非官方机构采取管理和合作的手段,将有效地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此外, 自 助团体也是一种解决心理问题的很好途径。

 国外的戒烟者团体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因而, 发展、 监督这些自 助团体将有助于深化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第二, 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医疗保障系统。在欧美等心理学发展较早的国家, 市民的心理健康服务已纳入社会健康保障体系, 确保市民的身心健康。

 在我国医疗保障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中,把心理保健纳入其中, 将可以有效地避免 “ 有病[ 6 ]不医” 的现象。二心理健康服务组织体系心理健康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要贯彻精神卫生工作中 “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重点干预、 广泛覆盖、 依法管理” 的原则, 建立 “ 政府领导、 部门合作、 社会参与” 的工作机制, 要保证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 因此, 心理健康服务组织结构应包括国家层面的宏观管理体系, 和社会、 学校、 社区、 家庭层面的微观实践体系。(一)国家层面国家应在经费上保证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研究。国家应建立规范统一的从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的考核及资格认定机构。

 国家应针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少, 面对群体多等特点, 在高等院校增加与心理健康服务相对应专业的招生人数, 培养专业人才。

 同时加强培训, 对从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或系统研修, 以保证心理健康服务的队伍建设。国家管理部门要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评估体系 , 定期 对各心理健康服务工 作 进行评估, 以确保心理健康服务的科学性、 有效性和[ 7 ]系统性。(二)社会层面心理健康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要求全社会都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通过广播、 电视及各种宣传媒体做好心理健康及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在全国建立社会性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系统。

 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可以互通信息、 相互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专家系统。

 人们可以根据自 己的问题与需要直接在网页 (站)上寻求指导, 或与某些专家直接对话, 或利用电子邮件通信等方式解决有关心理问题。(三)学校层面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要面向全体, 重视个别。

 学校一方面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服务, 另一方面要针对有心理困扰或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服务, 强调发展性教育与防治性教育并重的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要防止课程化倾向。

 应把此项工作融入到学校的日 常教育活动之中, 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中, 有机地结合到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之中, 体现在各种丰富多样[ 8 ]的活动训练之中。(四)社区层面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目 的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 培养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 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的心理支持系统和心理干预机制, 为居民解决自 身的心理健康需求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

 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领域, 既完善了社区服务功能, 又为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打好基础。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是有计划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是对社区居民心理状况调查及建档; 三是组织开展以社区青少年 (包括弱势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对象的心理成长训练; 四是建立 “ 心理健康教育” 网站, 开通心理服务热线。(五)家庭层面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一个重要的支持系统。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既包括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 也包括教会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 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 家庭教育中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使孩子在幸福的家庭生活, 在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逐渐[ 9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三心理健康队伍管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在国外已早有共识。

 我国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化、 规范化, 已成为制约心理咨询事业发展的瓶颈。

 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培训机制在欧美, 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人员有严格的专业要求。

 如美国要求专业人员具有临床心理学博士、 哲学博士或教育学博士学位, 欧洲有些国家要求从业人员有博士学位, 有些国家要求有硕士学位。

 即便是硕士学位获得者, 也要求至少有 5~7年的学习和临床工作经验, 才可能受聘为正式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治疗专业人员。[ 1 0 ]在我国, 目 前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但应注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有针对性地在一些高校中增设该专业的学科课程, 并提供一些临床实习训练机会, 着力培养一批高层次、 高水平的专业人员。

 除此之外, 针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 教育行政和管理部门应努力创设条件, 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咨询员的专业水平, 如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高级学术研讨班、 广泛开展短期心理健康服务培训班、 心理健康服务业务进修班, 与重点高校共徐大真等: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建构7第 4期

 2007年8中 国 教 育 学 刊同开设心理健康服务研究课程班等。(二 )实施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资格审查和认定机制心理健康服务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 需要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美国, 职业心理健康服务专家有严格的从业要求, 他们必须 通 过 美 国 “ 国 家 咨 询 者 资 格 认 定 委 员 会 ”(NBCC )制定的标准化考试, 获得相应执照, 临床心理学家还需要进行 “ 国家健康服务者注册”,从而保证高质量的职业行为。[ 11 ]目前, 我国已经颁布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国家职业标准, 部分地区业已开始实行心理健康服务员资格审查和认定制度。

 这种制度不仅是对心理健康服务员所应当具备的素质和条件的规范, 也是保证来访者能够得到良好的帮助和指导, 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服务质量。(三)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督导机制督导制是一种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专业素质督促、 指导的制度,包括咨询员上岗前的培训、 上岗后的指导,是对咨询员的全过程督导。

 每个咨询员上岗时必须接受常规的督导。

 督导的目 的是确保道德操守的实施, 维持专业化的行为, 帮助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对反移情进行检验, 为来访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督导制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职业情感, 有利于接受督导者个人的成长和专业化发展。四心理健康服务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要具有鲜明的特色, 培养 “ 科学—研究—实践” 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论与技术, 从历史上看,是从个人心理疗法的实践中发展而来。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 对心理健康服务研究和实践的领域要求相当广泛, 例如从专业的心理诊所到学校、 医院、 企业、 福利、 司法机构和家庭社区等, 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工作者的活动是与社会其他专业人员相互协作, 才能开展的一种社会性的高度专业活动。

 因此它也是一门系统论的学问。

 要在心理健康服务学科培养出 “ 科学知识 +研究 +实践” 的复合型心理学专业人才, 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和教学特色。(一)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体系论心理健康服务是应用心理学中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

 从 20世纪 4 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 它不仅是限于医疗行为, 也是一种社会活动, 例如在对儿童、 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开展科学调查或健康教育的心理学实践活动, 称为“ 家庭心理健康服务” 或 “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 在人们所...

篇四:心理服务体系讲话

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 年第 4 期(总第 459 期)4■ 主编访谈积极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体系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体系何妍:俞教授好,在上期的访谈中,您提到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同时也顺应了国际心理科学发展的新潮流。我们知道,心理学为学校教育服务的历程,根据关注人群和理念的不同,经历了医学模式、教育模式和服务模式。现阶段,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正处在从教育模式逐渐向服务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在您看来,什么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包含哪些内容?俞国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是一种专业活动,是教师以一般专业理论指导或原则为依据,在对一组已知事实和经验结果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心理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心理健康评估、心理辅导以及危机干预等活动,从而促进学校全体成员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包括全校学生和全体教职员工。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一整套的服务系统,它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工作队伍,遵循心理健康的特点和规律,向学生和教职工提供不同层级的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服务,包含围绕该项工作的各种人财物的投入、教育培训、管理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等。根据其目标和任务不同,可以划分为心理健康自评和他评评价系统、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系统、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以及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这四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与发展何妍: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早,经历【编者按】2021 年第 1 期,本刊主编何妍就“新时代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更新和自我优化问题”对俞国良教授进行了采访,访谈中指出“从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势所趋”,并提及服务模式和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本期何妍主编和俞国良教授将继续深入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体系建设”这一话题,带您了解什么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什么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国内外学校心理服务的现状和发展,以及如何积极推进我国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何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主编,《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常务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心理学博士。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研究成果丰硕、著述宏富,其中发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论文 160 多篇,出版《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转型: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心育研究书系(五卷本)》等专著 10 多部。

 受教育部委托,2002 年开始负责或主持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编制和修订工作,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标准(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关键词〕访谈;心理健康服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4-0004-0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 年第 4 期(总第 459 期)5主编访谈 ■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可以说发展更为成熟,根据您的研究,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与国外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是近二十年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总体而言,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目前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发展态势?俞国良:我们课题组专门对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和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概括来讲,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整合化和信息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全员化和全程化。我国独具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中,虽然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是表现出了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急需充实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身份需要明确、服务经费需要增加等。何妍:您刚才提到我国独具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中,这种“特色”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何解读这里的“特色”?俞国良:的确如此,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中。仅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来看,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发展水平确实较低。然而,如果我们把视角向外拓展,关注到我国强大且稳定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这是一支人员和制度上更有保障、更为成熟的学生工作队伍。不难发现,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已具有全员参与模式的雏形,这独具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在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时,这支队伍也是相应工作的实际承担者,对危机预防工作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何妍:如何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俞国良:经过对国内外心理服务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国内外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具有相似性,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是欧美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阶段。因此,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总的来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编制本土化的心理健康评价工具、开发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工作、完善学校危机预防与干预服务系统。何妍: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研究者和实践者大多是直接使用或通过修订其他国家的测评和评价工具。这样做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测量和评价的效度比较低,编制本土化的评价工具意味着什么?俞国良:的确,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心理健康评价工具目前是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事实上,我国心理健康工作者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在努力推进此项工作。如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曾作为主持人,研发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标准化评价量表。我们自己的课题组编制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职生心理健康量表等,也系统考察了学生的自我、情绪、 学业、 人际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目前,编制一套权威的、标准化的、有中国常模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这是摆在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何妍: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主渠道,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发展性的心理困扰,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和自我成长。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级各类学校对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研究逐步增加,同时,也开设了各种心理健康课程,那么,应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俞国良:开发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相对于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最有特色的地方。首先,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如国外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内容跨度较广,责任教育、情感教育、自我探索和成长、正确认识自己、提升面对困难的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情绪学习等,这些内容是每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主题。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基本上涉及了以上的内容。未来要做的工作是怎样更系统更有层次地呈现不同的教学主题。其次, 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和侧重点要各具特色。研究者通过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方法的调查发现,总体而言 , 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是讲授法 , 这容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科化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 年第 4 期(总第 459 期)6■ 主编访谈倾向。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和体验为主 , 根据课程需要,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结合心理自测、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游戏活动、讨论辩论、心理训练等多种方法,融入舞蹈,戏剧、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元素,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经由体验获得领悟或促进行为上的变化,即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应用。最后,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类别,在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开发和开设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何妍: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场所和重要阵地,心理辅导和咨询是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重要途径,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您有何建议?俞国良: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任务,是实现服务体系总体目标的重要途径。建议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进,整体提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一是帮助从业者提升专业水平。

 这一点受制于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是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而言,心理辅导和咨询的专业水平较低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负面影响最大。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时,来访者通常处在心理较为脆弱的状态,如果提供服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较低,缺乏相应资质,则很可能给来访者带来重大的心理创伤。因此,对于辅导和咨询服务系统而言,从业者的专业水平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二是结合实际需要,不断丰富服务形式。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和咨询是最常用的形式,其优势是能够在较深的层面上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团体或小组辅导,也是比较常用的形式,比较适合解决一些人际关系、新生适应或者成员具有相似问题的情况,其优势在于同时面对多个人, 并且团体创造的实际人际接触体验,尤其适用于人际适应的主题。另外,推进同伴互助、朋辈辅导对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根据来访者的特点提供适合的辅导方法或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方法和手段具有多样性,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来访者的人格和问题类型。

 比如,如果来访者不善表达,可以提供绘画、沙盘游戏等方法供来访者选用。二是来访者的年龄。如果面对小学生,心理辅导教师可以结合语言和非语言的方法,如谈话、讲故事或者与学生一起画画,玩玩具,做手工,游戏法等。何妍: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教育管理者和心育工作者再一次深刻认识到建立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系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您认为危机预防与干预系统在整个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做到科学有效?俞国良:完善学校危机预防与干预服务系统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日常危机预防。

 日常危机预防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三个层面:初级预防,即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级预防,指面向潜在危机个体的预防和干预。三级预防是指已经有严重心理困扰的学生,此类学生通常直接进入危机干预程序或转介,以避免发生可能的真实危机。二是积极推进危机联动机制的建立, 提升危机发生时的应对效率。学校危机干预事件,一般包括自杀、暴力冲突、意外事故、精神分裂、自然灾害等。这些事件通常对个体的学习和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使他们处于危机状态。因此,危机干预的应对效率在此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通过危机干预,帮助学生有效面对危机事件,帮助其恢复到正常状态。另外,社会资源和人际支持是危机应对时的重要因素,有时仅仅凭借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力量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建立一个纵向危机应对联动机制,确保在第一时间及时响应,提供支援和帮助,这是危机发生后有效应对的保障。三是发挥德育、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班主任的力量。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各级各类学校要善于利用现有的资源,把德育或思政队伍作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碍可能就是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的差异。因此,可以对德育或思政工作队伍进行危机预防和干预知识的系统培训,尤其是掌握危机识别的方法和技能。在中小学校,与德育队伍相匹配的班主任队伍,他们能够覆盖到全体学生并对学生较熟悉。如果班主任老师接受系统的危机预防、识别与干预知识和技能培训,对于推进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服务系统的建设意义重大。编辑 / 卫  虹  终校 / 张国宪

篇五:心理服务体系讲话

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启动会上的讲话- - 领导讲话稿

 在全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启动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这项工作今年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我市是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刚才,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对试点工作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XX 同志代表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区 20XX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总体部署和安排,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做好全区试点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适应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推进这项工作,对于我们做好保平安、促稳定、惠民生的各项工作,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提高

 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试点工作的责任感。

 近年来,全国各地因为心理问题出现的意外事件不断出现,已经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各镇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健康 XX 建设、构建美好新生活的高度,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加做好试点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要把试点工作与建设平安 XX、健康 XX 紧密结合起来,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重点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明确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的各项重点工作。

 明确目标任务、把握重点工作,是做好试点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这次试点工作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坚持公共心理健康服务的公益属性,把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居民提供,逐步形成人人享有基本心理健康服务。这既是试点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试点工作必须达到的目标要求。

 近期,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已经将全区试点工作《三年行动方案》和《20XX 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印发至各镇、各部门。我区试点工作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了 4 大领域、15 个目标、30 项具体任务,对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实行项目化管理,逐一明确了项目内容、项目标准、项目进度、项目责任,增强时效性、针对行和操作行,

 便于组织实施和试点工作考核。开展试点工作,今后三年我们将围绕《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我们要把总体目标和分步实施结合起来,有步骤、分层次、逐年度地予以推进。我们当前关键是要全面抓好 20XX 年各项重点任务,确保开好局、起好步,确保尽快取得试点工作良好开局。

 目前,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当前,各镇、各部门要围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的主要指标,抓住“建体系、带队伍、优服务、强宣传”四个关键环节,立足我区实际,从基础工作做起,找准突破口,全面推进试点工作,逐步构建符合全区实际,广覆盖、全方位、可持续的社会心理服务长效工作机制。还要以今天试点工作启动会为契机,积极行动起来,抓紧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各项措施,创新服务模式,加强上下联动、部门间协作,注重工作实效,确保试点工作始终沿着既定目标稳步推进。

 三、严格落实责任,务必使我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要把试点工作作为即将开始的“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主题教育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工作落实。各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协作、相互交流,加强信息互联互通,统筹推进各项试点任务,确保我区试点工作走在全市县区前列。

 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将试点工作与平安 XX、健康 XX 建设统筹起来,

 加强上下联动,强化监查调度,定期通报试点工作进展,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试点效果不打折。各镇、各有关部门要落实专人,负责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及时上报工作进展,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同志们,心理健康服务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责任重大而光荣。试点工作事关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而繁重。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我们一定要认真做好试点工作,在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大胆探索创新,认真完成好市下达的试点任务,为全面开创新时代 XX 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篇六:心理服务体系讲话

市心理教师培训会上的讲话稿

 同志们: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适应素质教育和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我就做好本次培训讲三点意见。

 一、 充分 认清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断,提出必须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十分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身心健康,高度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童年的健康与否关系着孩子的“精神空间”和“心理空间”,要使孩子在健康向上、温馨环境中成长成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突出培养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学校正常运

 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预防针;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保证;开展好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好应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不良因素,都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不良影响。从家庭方面来看,独生子、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不断增加,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唯分数论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角度来看,网络、信息渠道的迅速发展,虚拟空间的影响,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减少,观念的多元化,也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据新华社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 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比例之高,令人担忧。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更需要呵护。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更是当前教育的重点所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着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全员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合力共抓心理健康教育的崭新工作局面,促进中小学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二、准确把握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增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国家提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来,我市积极响应,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近期,市教体局也进行了专项督查,掌握了一些情况。好的方面:一是在全市共计 170余所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二是全市共计 260 余所学校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三是部分学校按照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开展专题教育;四是一些教育观念新、师资力量强的学校坚持经常性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为我市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各类媒体报道中小学生跳楼自杀、厌学出走、迷恋网吧等事件越来越频繁,我市也发生多起学生轻生事件,一方面反映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疏漏和偏差,同时也折射出当前中小学生心理的脆弱和人格的缺陷,暴露出我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与不足,还存在不少普遍性的问题。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较差 。目前,全市学校共 800余所,在校学生 40 余万人,教师 3 万余人,但是心理学专业教师却寥寥无几,具备心理咨询或辅导资格的教师更是凤毛菱角,与我市教育发展步伐极不相称。二是形式简单粗糙。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常规德育,把心理问

 题等同于道德问题,把复杂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开展德育活动。有的即使是在开展这样的工作,也是搞活动,一阵风,并不是常态化,没有连续性。三是以偏概全 。有的学校认为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就是重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放在少数学生、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的心理健康需要。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四是培训工作起步较晚。我市和各县区专题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培训次数十分有限,各学校虽选派了教师参加了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但是回校发挥的作用不大,甚至完全没有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统筹兼顾,科学规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我们要紧紧把握、正确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立足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实际,坚持做好“四个转变”,“四个方面”的工作,切实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四个转变”:一是要把教育对象从针对少数人群转变为面对全体学生和教师。要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重点关注独生子女、离异家庭子女、农村和城市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贫困家庭和家庭变故的学生。在关注学生的同

 时,也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密切关注教师的心理变化,经常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调适心理,排解压力,以阳光健康的心态面对学生、面对工作、面对生活。二是要从补救性为主转变为发展性为主。不能等学生有了问题才去做,而要防患于未然,本着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目的,提前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三是从个别辅导为主转变为团体辅导训练和个别辅导兼顾。四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体由专兼职教师个体抓转变为人人抓。要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学校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场景都变成开展心理健康指导的场所,让全体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师。

 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各县区和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分管领导和负责部门,建立常态化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学校全面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二是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全市学校均应按要求建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相应的设备和资料。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心理咨询的手段和载

 体,积极通过网络、电话、信箱等简单易行的方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各县区、学校要积极通过招聘、外聘等方式,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班主任与心理辅导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角色地位互补作用,让班主任身兼教师、班级管理者和心理辅导者,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四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对行为异常、情绪反常的学生要关心到位、关注到位、管理到位,特别是要加强家校联系,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和沟通。

 同志们,教书育人,从“心”开始。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没有健康,谈何成才。让我们共同携手,厘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压实工作责任,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推动遂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而不懈努力。

篇七:心理服务体系讲话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之需

 【本期主题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编者按

  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折射。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稳定的前提,是社会治理及其创新得以有效进行的社会心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就把社会心态培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作出 了通过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社会心态培育的战略决策。如何把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如何实现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和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如何认识政府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责等,是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无法回避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期刊发的 3 3 篇文章,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高度,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亦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部分,提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和矫治”。社会治理之所以需要加强和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由社会治理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所决定的;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需要准确把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

 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解决社会治理难题

  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有助于解决社会治理中客观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实现社会的良好治理即善治,进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治理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而心理的问题是人的问题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是由作为治理主体的人及其组织实现的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其在本质上是多元主体的群体决策过程。可见,社会治理的主体、客体和过程都涉及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社会治理各个层面都内生出大量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心理学问题。例如,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问题、公民的社会参与问题、社会心态问题、群体决策的优化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恰恰构成了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因此,社会治理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撑,离不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制度”与“人”的关系。制度的设计和运转须以人们的心理为根基。一项制度若在大多数人看来具有正义性与合

 法性,则更容易得到支持和遵从;如若违背基本的人性和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则很难落地并维系社会和谐。

  现代社会治理是硬治理和软治理的结合。硬治理主要依赖行政、司法、制度建设等方式自上而下开展;软治理则主要借助意识形态引导、民主协商、文化濡染、制度规训、道德教化、社会认同等软性方式开展。遵循并运用心理规律,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开展社会治理,是软治理的重要方式,其有助于通过“由心而治”,实现治理效果的“入脑入心”,在赢得人们的理解与支持的同时,降低治理成本,更好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

  尊重人性和心理规律。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笼统地说,心理学研究的是人性问题——无论是先天的本性,还是后天的习性。如前所述,社会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张的首要含义是,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人,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试以创新的动机问题举例说明。学习和工作的动机可以区分为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内生动机生发于对任务本身的兴趣、热爱、好奇心、挑战精神,外生动机则源自对任务结果的追求,如追求奖励与回报,试图赢得认可与名声。一项以学生为实验对象的研究发现,在内生动机上学业优秀的学生显著强于普通学生,但外生动机上两类学生则没有差异;而且,这两类学生在数学任务上的理解水平都与内生动机有正向关系,而与外生动机无关。实际上,心理学家一再证明,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科学家,真正激励其持续钻研和探索的力量是内生动机,而非外生动机,滥用物质奖励往往会削弱这种宝贵的内生动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必须尊重人性和普遍的心理行为规律,不可背道而驰,这也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由心而治”必须遵循的前提条件。

  理解心理规律。人有自由意志,加之个体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我们很难准确预测某个人特定的心理行为特点,但在统计意义上,依然可以确定一般性的心理行为规律。心理学以及更广泛的行为科学,就是在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手段研究人类的心理行为规律。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社会管理者都亲自做研究,但至少要通过学习和个人体悟,尽量去了解、理解人们的心理行为规律。例如,放学后家长迟迟不来接孩子,是令学校管理者头疼的事情。心理学家格尼茨和拉切奇尼曾于 2000 年在以色列的日托中心做了一项实验,对那些接孩子时迟到的家长进行罚款,结果发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罚款不仅没有减少本欲抑制的迟到行为,反而使之增加了。迟到的家长本会心怀内疚,但罚款却无异于给其错误行为定价;而一种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一旦有了价码,就成了可以交易的商品,因为可以拿钱来买,家长心中的那点内疚、自律就荡然无存了。在社会生活中,滥用市场逻辑,经常会带来糟糕的后果。如果社会管理者能够多了解一些心理行为规律,就能更好地反思要制定的社会治理政策和措施。

 依循心理规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依照心理规律开展社会治理,注重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下面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在肯尼亚,许多家庭表示因为缺乏现金而无法投资购买卫生防疫用品(如杀虫剂、蚊帐),然而仅仅发放现金似乎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学者杜帕斯和罗宾逊 2013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只要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上锁的金属盒、一把挂锁和一个标明需购买的卫生防疫用品名称的账本,人们对这类商品的投资就会提高 66%至 75%,这一研究有效推进了当地的卫生防疫工作。这一做法背后的原理是“心理账户”——人们往往在心里把不同来源的资金放在不同的账户上,分别用于不同类型的消费。金属盒、锁和带标签的账本,实际上利用了“心理账户”这种自动思维方式,让人把钱放在专门用于购买卫生防疫用品的心理账户上,而不是混入一般的日常生活开支中随意花掉。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也体现了对心理规律的依循。精准扶贫强调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其中,资金使用精准有助于保证农民切实把扶贫资金使用在购买种子、种苗上,而不是用于其他消费,进而提升脱贫效果。

  开展心理建设。人们的心理行为特点未必都符合社会要求和价值追求,因此需要调适、干预、促进、改善。简言之,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国民心理建设。心理建设的内容既可以是面向个体心理的,如开发智力、促进心理健康、提升幸福感,也可以是面向整体社会心态的,如提高社会信任、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减少社会戾气。例如,失信行为不仅会导致社会信任水平下滑,还会危害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如果能够建立起严密的征信体系以及公正的社会规范,健全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社会信任水平就会得以提升。面向特定主体和人群的各类心理建设,都要优先考虑制度设计问题,然后再考虑直接面向个体的心理干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良好的国民心理素质,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心态,开展心理建设是一项为民族复兴而凝心聚力的系统工程。

  总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能简单理解为心理咨询室和精神科门诊的微观技术性工作,不能采用简单的“治病救人”逻辑,而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善治谋篇布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要在制度和人的层面开展心理建设,尊重、理解并依循心理行为规律开展社会治理,实现“由心而治”。

 (作者:辛自强,系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院长、教授)

篇八:心理服务体系讲话

20 年第 !! 期 ( 总第 868 期 )

 丈敖冬 ‘ 科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鹿军 军( 山东交通学院 , 山东济南

 250357 )摘要 :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 认真领会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 , 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一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 , , 二是

 有利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 , 三是有利于打造共同建设 、 、 共同治理 、 、 共同分享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 , , 四是有利于顺利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 五是有利于提升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继续奋进 , 六是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心理

 上科学健康发展的轨道 。

 。关键词 :

 健康中国社会心理新时代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 :

 “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间的矛盾 &

 ” 明确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已经关

 注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 报告在谈到 “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

 生水平 ,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时进一步明确提出 ,“ 实施中国战略 ” , 强调 “ 人民

 民

 和国家强的要标 ” 。

 告在谈到 “

 治

 的社会治理格局 ” 时 , 更加明确指出 “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培育

 、 理平和 、

 的社会心 ” 叫

 “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

 设 ”

 出在党的大会报告中 &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已经从健康中国的高度强调人民

 的要 &

 “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这,

 好的社会心 , 提高新时代社会治理水平 ,

 、 自立自强 、 理性平和 、 干事创业 、 积极的

 , 服务

 新时代社会保障 , 实

 改善民生的发展目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再次强调 : “ 健全社会

 心理服务体和

 , 善社会矛盾防调

 ” 叫

 , 我们高关注新时代

 进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

 设 。一 、 、 正确理解新时代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科学内涵

 谈到新时代 ,

 我国发展进

 中新的

 ,党和国家

 发展的

 提出来的 。

 我在一

 ,

 ,

 创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更好 、 更强 & 新时代要我

 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实国家治理代 , 使体人民同富裕起 ,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 & 新时代的新目标

 就在决胜面成小社会的础

 设社会主义

 代强国 , 让社会主义国家更加强 、 民主 、 文明 、 和谐 、 美丽 & 走进新时代 , 我们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

 程 。

 使命依然在肩 , 我们更接近目标 , 更有信心 、 更有能力

 完成 一历史使命 &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 并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 , 肯能

 世界和平与发展 , 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社会心理是对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心理状态的总体

 概括 , 涉及整个社会及群体 , 反映整个社会的情绪调 , 显

 示出一定的价值取和社会识 & 社会由个人和群体组

 成的 & 社会心理学包括个人心理学和群体心理学 & 与之对

 应 , 社会心理服务体包括两大主要层面 :

 一

 微观层

 面 , 对应的

 人社会心理服务 , 另一个是宏观层面 , 对应

 的群体社会心理服务 。

 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主要是为

 了解决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 , 做好社会各阶层心

 理疏导工作 ,

 强 、

 、 理平和 、

 创业 、

 的良好社会心 & 协调组织党委 、

 、 社会等组织构 , 为个人和群体实施计划 、 针对的

 !

 活动 , 主要包括心理监测 、 心理引导 、 问题化解和危机应

 对等 & 十九大告明确创新社会治理成的社会治理格局

 包括社区治理 、 社会心理服务 、 社会治安防控 、 公共安全等

 四大体系 & 社会心理服务体

 中 , 充分说明社会心理服务体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具有

 重要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既要顺利实现新

 时代的发展目标 , 又要效解决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可能出

 的社会问题 。

 在新时代要进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建设 。二 、 、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新时代 ,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 , 真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 , 着眼69

 -

 社会 学与 公共管理研究于加快健康中国建设 、 促进人民身心健康 , 立足于确保社

 会和谐 、 维护社会稳定 , 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

 充分认识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

 重要意义 #( 一 )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有利

 于形成良好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是和社会变迁和社会运行状况分不开的 , 主

 要表现为各类社会群体的情绪 、 情感 、 价值取向 、 社会认知

 及行为意向的总体状态 $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转

 型 , 人生活

 快 ,

 $ 绍发个体心理问题 。

 逐渐演变成社会问题 , 弓 I 社会心态

 的变化 。

 化

 问题 , 社会心态

 向

 好 ,

 促进人进 、 社会和谐 , 可以为社会

 理稳定

 运行奠定有的社会心理

 $

 进新时代 ,

 的时代

 人

 不

 美好的生活 $

 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各

 、单位 、 机构 、 团体 、

 , 把问题

 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可以迅速有效地防止不良社会心态的传播 , 引向上的社会心态逐渐成 , 促进社会稳定和各

 发展 。

 和

 人的

 生活 , 逐步展人

 、 立自强 、 理

 和的生活态度 $ 人民群众体会

 的

 感 、

 感 、

 感

 ,

 社会的认

 度,

 于社会心态

 向

 向

 的

 好状态 。( 二 )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有利

 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我国社会主要

 经转化为人民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 明确了在

 新时代发展进程中 , 和国家把 “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 上升

 为奋斗目标 。

 “ 美好生活需要 ” 至少包括两

 面内容 : 一是

 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 , 二是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 。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价值观 、 社会

 感 、 社会心态 、 个体心理健康程度等 #近年社会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 既关注了社

 会心态 、 心理健康 、

 感 , 又关注了社会

 感 、 社会价值观 、 情绪应激反应

 一系列心理状态 。

 清楚认识

 不同人群

 在不同时间和地区的心理感受特点及相关心理状态的变化

 规律 。

 新时代进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适逢经济

 社会

 速发展 , 京津冀 、 三角 、 关中

 原 、 粤港澳大湾区

 诸多城市群建设日渐壮大 , 随之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提升 , 分

 委 、 政府 、 社会 、 公

 体

 元参与社会心理服务 , 可以帮助个体掌握心理学常识 , , 正确认识社会

 心理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 , 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

 保持社会关系和谐 , , 弓 I I

  家逐

 体验生活的快乐与

 # #

 增加民众的获得感和大家的主观幸福感 , 提高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简而言之 , 进新时代 , 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建设 ,

 让我着眼于人民的心理需 , 通

 和

 i i个人 、 群体和社会的行为实践,真正让人民收获幸福感和满

 足感 ,

 美好的生活 。( 三 )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有利于

 打造共同建设 、 共同治理 、 共同分享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 。习近总

 在

 中强调 , “ 打 造共建

 I共享的社会治理

 ” , 确

 “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培育自尊自信 、 理性平和 、 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 叫

 中

 届四中

 会又进一步提出 :

 “ 要坚持和完善共建

 的社会治理制度 #

 从 “

 建

 的社会治理格局 ” , 到 “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 , 标

 志着对创新社会治理的认识走向深入 # 我们需要在

 「 推进社会

 理的

 程中 ,

 立

 观 , 着眼

 社会 、 :治理 , 积极转变社会理理念 ,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 加强社

 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坚持创新

 的发展理 , 人民为中心 , 以民心为出发点 , 完善社会治理制度 , 组

 委 、 政府 、 社会 、 公

 、

 保

 元主体

 同参与 ,

 社会

 理

 现

 化 、

 化 、 社会化 、

 化 ,

 逐渐现

 元主体

 同参与社会公

 务 ,

 正

 现群商群

 治 、 共同决策 # 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社会心理服务需求 ,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正是科学运用社会心理学知

 识及发展变化规律 ,

 在社会

 理

 中

 心理学方和

 ,

 助

 新时代社会

 理

 稳健运行 ,化

 社会

 理

 题 ,

 促进新时代社会

 理重心向

 移 , 使政府治理 、 社会调控与居民自治实现良性互动 , 为打

 同建设 、

 同

 理 、

 同分

 的社会

 理

 提

 好社会心理基础 。( P )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有利

 于顺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的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 , 推进国家

 理体系和

 理

 现代化国家

 理现代化是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的

 ,

 坚持中国

 社会主义

 , 一是要

 现国家

 理体系现代化 ,

 二是要实现国家治理

 现代化 。

 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中有着不

 的重要

 # 作为社会

 理

 四

 体系之一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 在

 现国家

 理体系现代化和国

 家

 理

 现代化进程中是不

 的 #

 的

 届四中会通

 的 《

 定 》

 强调 :

 “ 健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制 ,

 完

 社会

 元

 处化机制 。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社会心

 理健康服务 , 主要包括两类 :

 一是个人社会心理服务 , 二

 是群体社会心理服务 $

 在建设

 程中 ,

 委政府

 各

 、

 、

 、 体 、

 元主体同参与 ,

 运

 心理学知识

 社会情绪 ,

 各

 社会心理问题 ,

 培育

 、

 立

 强 、 理

 和 、、

 向

 的社会心态 $

 助于社会

 理中人的

 理

 和行为规

 , 保

 公

 政

 制定与

 $

 发展社- 70

 -

 2020 年第 !! 期(总第 868 期) 丈敖冬 ‘ 科EHaoKGaMa©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 有助于动员多元主体参与社会

 治理 , 有助于构建良好社会信任 、 培育良好社会心态 , 有助

 于降低社会风险 、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进入新时代 , 进一步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有效推进实现社会治理现代

 化 % 既能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 又能推进实现国

 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五 )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有利

 于提升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继续奋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我国社会正处于社

 会快速发展加速转型期 , 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 竞争

 压力加大 % 社会心理研究和社会

 体心理问题 , 同时特别注意由个体心理问题导致的社会问

 题 。

 走进新时代 ,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

 中 , 部门 、 单位 、 机构 、 体 、 基

 动 ,实基工作 , 建

 、 体 、单位 、 社

 基的社会心理服务

 , 建的社会心理服务

 , 开展

 位社会心理服务 , "穿

 人

 期

 ,

 节

 良

 的能力 , 增加社会和谐 。

 同时 , 减少社会

 , 增加人们的

 , 增进

 信任 , 和谐人际关系 %

 有效提高社会的

 力

 和

 心

 力

 ,

 有效

 新时代发展进程

 中

 能

 现的社会

 ,

 实现新时代的

 发展进 %( 六 )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有利

 于推动我国社会心理学走上科学健康发展的轨道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有

 的

 系

 ,

 主、

 导 、 化服务 、 危机

 系统 [ 3 I( 6 ) O 正是一服务体系 , 我们才能

 社会心理状况 , 提众心理

 水 , 保社会人

 系和谐 , 增加公众获得、 幸福 , 促进社会心态趋稳定 。

 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

 服务体系建设 , 力

 科研机构 、

 及

 位组织策划类理论研究活动 , 鼓励广研究工作参与社会心

 理学理论基础性研究 , 促进社会心理服务理论体系内容不

 断丰富和完善 。

 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导众心理 、 化基矛盾 、 导良好社会心态的时 , 也将

 服务于我国心理健康研究 , 解决实践中的新情况新

 , 满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新需 , 我国社会心理

 领域内的研究提供大量实际数据 , 推动社会心理学健康快

 速发展 。2018 年 “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

 启动 , 全国各地甄选部分试点地区展开试点工作 ( 2020 年 4

 月又加湖北省武汉市作试点地区 ) [ 4 ] , 着眼于推进

 中国 、

 中国建设 , 积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 既坚突重点 、 预防主 , 又坚

 导向 、重实效 , 强化党委政府 、 部门 、 基层社区等多元主体共参

 与 , 建

 遍布基

 的社会心理服务

 , 加强职

 人群 、 儿童青少年 、 妇老幼残重点人群心理

 服务 , 总结归纳社会心理服务疏导操作规范 , 探

 机

 预管理,

 总结积实践

 , 推进

 国范围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总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进一步加强社会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着眼于建设

 中国 、

 中国 ,

 认识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

 义 % 坚人

 中心 , 广

 人

 群众供

 面周到 、

 有效 、方便廉价的社会心理服务 , 实现

 打下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 1 ]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N ] . 人民日报 , 2017-10-28 ( 001 ) .[ 2 ]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N ] .

 人民日报 , 2019-11-06 ( 001 ) .[ 3 ]

 本刊编辑部 . 《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方案 》 解读 [ J ] . 中国社会工作 , 2019 ( 01 ) .[ 4 ]

 国家卫生健康委 、 中央政法委 、 中宣部等 10 部门联

 合发布 《 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2020 年重

 点工作任务及增设试点的通知 》 ( 国卫办疾控函 〔 2020 〕 336 号 )

 http :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

 -04/28/content_5507

 156.htm基金项目 :

 本文系 2019 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项目 " 新时代视域社会心理状况调查研究 "( JNSK19C69

 ) 阶

 段性成果 。71

推荐访问:心理服务体系讲话 服务体系 讲话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