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临江仙·梅》赏析3篇(范例推荐)

《临江仙·梅》的赏析1  宋代: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临江仙·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临江仙·梅》赏析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临江仙·梅》赏析3篇(范例推荐)

《临江仙·梅》的赏析1

  宋代: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临江仙·梅》的赏析2

  这首词以咏梅为题,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闺人幽独的离思与韶华易逝的帐悯,极其高华而深至地表现了出来。

  “庭院深深深几许”起句袭用欧词,一字不改,而又融化不涩,别具意境。这种问鼎名篇的作法,表现了漱玉词人的魄力与艺术上的自信。以设问的口气一连迭用三个“深”字,能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院宇深邃,气象雍容的声情效果。迭字用得好,却能形容尽妙,动人于不自觉之中……李清照这首《临江仙》一、二两句用得浑成而富有变化。因而避免了袭用成句容易造成的雷同之感。“庭院”句言其深,“云窗”句状其高。一纵一横,交相映衬,便将一座贵家池馆的富丽与清幽的气象勾画出来了。云簇疏棂,雾迷高阁,这是何其缥缈清幽、高出尘寰的所在呵。“春迟”二字语义双关,包蕴甚深,不可草草读过。乍看起来,仿佛是主人公慨叹春光的姗姗来迟。然而这仅是表面的理解。其实,阳春有一序,天地无私,烂漫的春光是不会遗弃这锦屏府第的,这个“迟”字所反映的意蕴中不只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是一种主观的感情。作者是借春光不到的艺术构思来表现春闺思妇的凄黯心绪。它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等等,可说是同其委婉的手法。“为谁憔悴损芳姿?”更设一问,以跌宕的笔触,补足上文。指出了原来使闺中人赏春无绪、芳姿悴损的,不正是对远人的思念和被爱情的折磨吗?几经铺垫,到此才将一篇题旨揭出来。“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歇拍处点出梅花,承上巨启下之笔,高华中带有一些凄丽的意味。“清梦”乃是结想而成的南柯相会。远人纵未得归,这梦里的欢娱便也是一分消受了。

  以清词写苦思,倍增凄苦……她不是以梅花直接比人,而是把梅花同清梦联系起来,因好梦而溯及梅花,又以“应是”云云推测之词,加以摇曳,愈觉意折层探,令人回味不尽。漱玉词富于形象之美,尤长于活用比况类形容词。如“绿肥红瘦”与此处之“别到杏花肥”等,皆能别出巧思,一新耳目。“杏花肥”犹言杏花盛开也。然而不用常语而换一“肥”字,把形容词活用作谓语,就大增其直观的美感。巧而不尖,新而不怪,真能超越凡庸,别开生面。此处着一“肥”字,上与“瘦”字关合,以梅花之玉瘦,衬红杏之憨肥,益觉鲜明生动。同时两相映带,还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从早梅绽蕊直盼到杏花开遍,二十四番花信风,已吹过十一番了。春光半过,伊人未归,花落花开,只成孤赏。难怪园中的春色,尽作愁痕了。末尾以景结情,骚情雅韵,令人凄然无尽,洵为小令中精品。


《临江仙·梅》的赏析3篇扩展阅读


《临江仙·梅》的赏析3篇(扩展1)

——《临江仙 梅》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临江仙 梅》原文及翻译赏析1

  临江仙·探梅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翻译

  老来惜花之心虽已减,爱梅还绕江村去探寻。玉溪梅花一枝先报春。毫无花儿柔媚娇艳的姿态,洁白雅淡全然是雪精神。

  欣赏青山秀色已嫌多余,只为梅花写下清新词句。竹林下流水带走水上云。酒醉中全然记不得,回家路上月出天黄昏。。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韵。

  老去:谓人渐趋衰老。

  心已懒:情意已减退。

  一枝先破:春天梅花先开。一枝,指梅花。破,绽开,开放。

  玉溪:水名,即江西信江,信江在玉山县境叫玉溪。

  花态度:谓花的柔媚之态。态度,姿态。

  雪精神:如雪一样高洁的精神。

  剩向:尽向。

  餐秀色:秀色可餐,极赞妇女容色之美,也可用以形容山川秀丽,此取后义。

  渠:他(方言),此即指梅。

  著句清新:写清新的词句。

  浑:简直,全。

  赏析

  这首词题旨在次句“爱梅”二字。故全篇将人与梅层层夹写,写出梅之幽姿逸韵,及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也就展示了作者的情趣和人格。

  起句:“老去惜花心已懒”,用笔逆入,以扫为生。次句“爱梅犹绕江村”,“犹”字与“已”字相对,突出梅花与众卉之不同。年齿老大,无意赏花,乃人情之常,然而不能忘情者,唯梅而已。陆游咏梅词云“幽姿不入少年场”,把少年繁华与烂漫花事并提,可见烈士暮年,偏赏梅花,有同嗜焉。下三句写所见梅花。“一枝先破玉溪春”,言眼前梅花一枝斜出,打破了春色闭锁的局面,透露了春之消息。“玉溪”,写出溪水清澈,有碧玉之色,水流垮琮,亦有溅玉之声。“更无”两句,仍以梅花与一般花卉对比来写。众花开时,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招蜂引蝶。所谓“花态度”,乃娇媚俗艳之品。自来审美鉴赏中,有冰清玉洁、骨冷神清、风清骨峻等语,所谓“雪精神”,即包含清、冷、峻、洁多种审美因素。“花态度”与“雪精神”之别,实为雅俗之辨,志士与庸人之分。

  上片写梅之高洁可爱,下片写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过片承“爱梅犹绕江村”句,谓寻梅直至溪山深处。“胜向空山餐秀色”,隐用前人诗句。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诗:“鲜肤一向润,秀色若可餐。”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此句是说梅花比佳人秀色更可爱。这两句意谓:我最爱到这山水幽静处,饱餐梅之秀色,为它写下新诗佳句,沉吟细品,觉沆瀣生牙颊间。“竹根流水带溪云”,是写梅之周围景物,也是词人醉卧之境。宋人咏梅,往往以水云萦拂,以幽篁相伴,其他俗艳之物,皆不得滥入。结尾两句,见词人之忘情。醉来与梅花晤对,惬意舒心,留连忘返。卧枕竹根,仰观流云,耳边溪水溅溅,梅花清香沁人,人间是非,一时净尽。可以说,这既是一首咏梅词,也是一首记游词。词人乘兴而来,踏月而归,一日清赏,可抵十年尘梦。而空山寒梅,得此人相对,亦可免寂寞矣。

  创作背景

  神宗淳熙九年(1182)至光宗绍熙三年(1192),稼轩落职闲居,在江西上绕北灵山下的带湖十易寒暑。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这首《临江仙》即作于此时。

《临江仙 梅》原文及翻译赏析2

  临江仙·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古诗简介

  《临江仙·梅》是李清照的一首咏物词,现存版本最早见于明人的《花草粹编》。

  此首《临江仙》的字面通俗易懂,但其寓意,则可能被认为是不雅的。人把未出场的男主人公(赵明诚)比做春天的和煦东风(暖风迟日),而担心自己将成为芳姿憔悴、浓香吹尽的落梅。结拍二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意谓春风离梅而去,却掉头(“别到”)吹拂杏花,遂使之“肥”!“梅”是公认的作者的化身,而“杏花”可喻指美女,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翻译/译文

  庭院一层层的有好多层,云簇阁楼的窗户,淡淡的雾气弥漫在四周,春天却迟迟不来。思念让容色憔悴,只有在夜晚的梦中才能相聚,向阳的梅枝也到了发芽的时节。

  梅花风姿清瘦,南楼的羌笛不要吹奏哀怨的曲调。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的梅花不知道被吹落多少?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

  注释

  ①《临江仙·梅》:此首或为李清照效法欧阳修《蝶恋花》所作的数阕《临江仙》之一。

  ②南枝:向南,亦即朝阳的梅枝。

  ③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

  ④羌管休吹:意谓不要吹奏音调哀怨的笛曲《梅花落》。

  ⑤暖风迟日:语出孙光宪《浣溪沙》词:“兰沐初休曲槛前,暖风迟日洗头天。”迟日:春日,语出杜审言《渡湘江》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⑥肥:这里指盛开。

  赏析/鉴赏

  这首词以咏梅为题,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闺人幽独的离思与韶华易逝的帐悯,极其高华而深至地表现了出来。

  “庭院深深深几许”起句袭用欧词,一字不改,而又融化不涩,别具意境。这种问鼎名篇的作法,表现了漱玉词人的`魄力与艺术上的自信。以设问的口气一连迭用三个“深”字,能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院宇深邃,气象雍容的声情效果。迭字用得好,却能形容尽妙,动人于不自觉之中……李清照这首《临江仙》一、二两句用得浑成而富有变化。因而避免了袭用成句容易造成的雷同之感。“庭院”句言其深,“云窗”句状其高。一纵一横,交相映衬,便将一座贵家池馆的富丽与清幽的气象勾画出来了。云簇疏棂,雾迷高阁,这是何其缥缈清幽、高出尘寰的所在呵。“春迟”二字语义双关,包蕴甚深,不可草草读过。乍看起来,仿佛是主人公慨叹春光的姗姗来迟。然而这仅是表面的理解。其实,阳春有一序,天地无私,烂漫的春光是不会遗弃这锦屏府第的,这个“迟”字所反映的意蕴中不只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是一种主观的感情。作者是借春光不到的艺术构思来表现春闺思妇的凄黯心绪。它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等等,可说是同其委婉的手法。“为谁憔悴损芳姿?”更设一问,以跌宕的笔触,补足上文。指出了原来使闺中人赏春无绪、芳姿悴损的,不正是对远人的思念和被爱情的折磨吗?几经铺垫,到此才将一篇题旨揭出来。“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歇拍处点出梅花,承上巨启下之笔,高华中带有一些凄丽的意味。“清梦”乃是结想而成的南柯相会。远人纵未得归,这梦里的欢娱便也是一分消受了。

  以清词写苦思,倍增凄苦……她不是以梅花直接比人,而是把梅花同清梦联系起来,因好梦而溯及梅花,又以“应是”云云推测之词,加以摇曳,愈觉意折层探,令人回味不尽。漱玉词富于形象之美,尤长于活用比况类形容词。如“绿肥红瘦”与此处之“别到杏花肥”等,皆能别出巧思,一新耳目。“杏花肥”犹言杏花盛开也。然而不用常语而换一“肥”字,把形容词活用作谓语,就大增其直观的美感。巧而不尖,新而不怪,真能超越凡庸,别开生面。此处着一“肥”字,上与“瘦”字关合,以梅花之玉瘦,衬红杏之憨肥,益觉鲜明生动。同时两相映带,还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从早梅绽蕊直盼到杏花开遍,二十四番花信风,已吹过十一番了。春光半过,伊人未归,花落花开,只成孤赏。难怪园中的春色,尽作愁痕了。末尾以景结情,骚情雅韵,令人凄然无尽,洵为小令中精品。


《临江仙·梅》的赏析3篇(扩展2)

——临江仙·梅宋词3篇

临江仙·梅宋词1

  《梅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古诗简介

  《临江仙·梅》是李清照的一首咏物词,现存版本最早见于明人的《花草粹编》。

  此首《临江仙》的字面通俗易懂,但其寓意,则可能被认为是不雅的。人把未出场的男主人公(赵明诚)比做春天的和煦东风(暖风迟日),而担心自己将成为芳姿憔悴、浓香吹尽的落梅。结拍二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意谓春风离梅而去,却掉头(“别到”)吹拂杏花,遂使之“肥”!“梅”是公认的作者的化身,而“杏花”可喻指美女,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译文

  庭院一层层的有好多层,云簇阁楼的窗户,淡淡的雾气弥漫在四周,春天却迟迟不来。思念让容色憔悴,只有在夜晚的梦中才能相聚,向阳的梅枝也到了发芽的时节。

  梅花风姿清瘦,南楼的羌笛不要吹奏哀怨的曲调。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的梅花不知道被吹落多少?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

  注释

  ①《临江仙·梅》:此首或为李清照效法欧阳修《蝶恋花》所作的数阕《临江仙》之一。

  ②南枝:向南,亦即朝阳的梅枝。

  ③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

  ④羌管休吹:意谓不要吹奏音调哀怨的笛曲《梅花落》。

  ⑤暖风迟日:语出孙光宪《浣溪沙》词:“兰沐初休曲槛前,暖风迟日洗头天。”迟日:春日,语出杜审言《渡湘江》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⑥肥:这里指盛开。

  赏析/鉴赏

  这首词以咏梅为题,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闺人幽独的离思与韶华易逝的帐悯,极其高华而深至地表现了出来。

  “庭院深深深几许”起句袭用欧词,一字不改,而又融化不涩,别具意境。这种问鼎名篇的作法,表现了漱玉词人的魄力与艺术上的自信。以设问的口气一连迭用三个“深”字,能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院宇深邃,气象雍容的声情效果。迭字用得好,却能形容尽妙,动人于不自觉之中……李清照这首《临江仙》一、二两句用得浑成而富有变化。因而避免了袭用成句容易造成的雷同之感。“庭院”句言其深,“云窗”句状其高。一纵一横,交相映衬,便将一座贵家池馆的富丽与清幽的气象勾画出来了。云簇疏棂,雾迷高阁,这是何其缥缈清幽、高出尘寰的所在呵。“春迟”二字语义双关,包蕴甚深,不可草草读过。乍看起来,仿佛是主人公慨叹春光的姗姗来迟。然而这仅是表面的理解。其实,阳春有一序,天地无私,烂漫的春光是不会遗弃这锦屏府第的,这个“迟”字所反映的意蕴中不只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是一种主观的感情。作者是借春光不到的艺术构思来表现春闺思妇的凄黯心绪。它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等等,可说是同其委婉的手法。“为谁憔悴损芳姿?”更设一问,以跌宕的笔触,补足上文。指出了原来使闺中人赏春无绪、芳姿悴损的,不正是对远人的思念和被爱情的折磨吗?几经铺垫,到此才将一篇题旨揭出来。“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歇拍处点出梅花,承上巨启下之笔,高华中带有一些凄丽的意味。“清梦”乃是结想而成的南柯相会。远人纵未得归,这梦里的欢娱便也是一分消受了。

  以清词写苦思,倍增凄苦……她不是以梅花直接比人,而是把梅花同清梦联系起来,因好梦而溯及梅花,又以“应是”云云推测之词,加以摇曳,愈觉意折层探,令人回味不尽。漱玉词富于形象之美,尤长于活用比况类形容词。如“绿肥红瘦”与此处之“别到杏花肥”等,皆能别出巧思,一新耳目。“杏花肥”犹言杏花盛开也。然而不用常语而换一“肥”字,把形容词活用作谓语,就大增其直观的美感。巧而不尖,新而不怪,真能超越凡庸,别开生面。此处着一“肥”字,上与“瘦”字关合,以梅花之玉瘦,衬红杏之憨肥,益觉鲜明生动。同时两相映带,还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从早梅绽蕊直盼到杏花开遍,二十四番花信风,已吹过十一番了。春光半过,伊人未归,花落花开,只成孤赏。难怪园中的春色,尽作愁痕了。末尾以景结情,骚情雅韵,令人凄然无尽,洵为小令中精品。


《临江仙·梅》的赏析3篇(扩展3)

——临江仙·梅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临江仙·梅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译文

  庭院一层层的有好多层,云簇阁楼的窗户,淡淡的雾气弥漫在四周,春天却迟迟不来。思念让容色憔悴,只有在夜晚的梦中才能相聚,向阳的梅枝也到了发芽的时节。

  梅花风姿清瘦,南楼的羌笛不要吹奏哀怨的曲调。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的梅花不知道被吹落多少?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

  注释

  ①《临江仙·梅》:此首或为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⑥肥:这里指盛开。

  赏析

  这首词以咏梅为题,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闺人幽独的离思与韶华易逝的帐悯,极其高华而深至地表现了出来。

  “庭院深深深几许”起句袭用欧词,一字不改,而又融化不涩,别具意境。这种问鼎名篇的作法,表现了漱玉词人的魄力与艺术上的自信。以设问的口气一连迭用三个“深”字,能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院宇深邃,气象雍容的声情效果。迭字用得好,却能形容尽妙,动人于不自觉之中……李清照这首《临江仙》一、二两句用得浑成而富有变化。因而避免了袭用成句容易造成的雷同之感。“庭院”句言其深,“云窗”句状其高。一纵一横,交相映衬,便将一座贵家池馆的富丽与清幽的气象勾画出来了。云簇疏棂,雾迷高阁,这是何其缥缈清幽、高出尘寰的所在呵。“春迟”二字语义双关,包蕴甚深,不可草草读过。乍看起来,仿佛是主人公慨叹春光的姗姗来迟。然而这仅是表面的理解。其实,阳春有一序,天地无私,烂漫的春光是不会遗弃这锦屏府第的,这个“迟”字所反映的`意蕴中不只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是一种主观的感情。作者是借春光不到的艺术构思来表现春闺思妇的凄黯心绪。它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等等,可说是同其委婉的手法。“为谁憔悴损芳姿?”更设一问,以跌宕的笔触,补足上文。指出了原来使闺中人赏春无绪、芳姿悴损的,不正是对远人的思念和被爱情的折磨吗?几经铺垫,到此才将一篇题旨揭出来。“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歇拍处点出梅花,承上巨启下之笔,高华中带有一些凄丽的意味。“清梦”乃是结想而成的南柯相会。远人纵未得归,这梦里的欢娱便也是一分消受了。

  以清词写苦思,倍增凄苦……她不是以梅花直接比人,而是把梅花同清梦联系起来,因好梦而溯及梅花,又以“应是”云云推测之词,加以摇曳,愈觉意折层探,令人回味不尽。漱玉词富于形象之美,尤长于活用比况类形容词。如“绿肥红瘦”与此处之“别到杏花肥”等,皆能别出巧思,一新耳目。“杏花肥”犹言杏花盛开也。然而不用常语而换一“肥”字,把形容词活用作谓语,就大增其直观的美感。巧而不尖,新而不怪,真能超越凡庸,别开生面。此处着一“肥”字,上与“瘦”字关合,以梅花之玉瘦,衬红杏之憨肥,益觉鲜明生动。同时两相映带,还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从早梅绽蕊直盼到杏花开遍,二十四番花信风,已吹过十一番了。春光半过,伊人未归,花落花开,只成孤赏。难怪园中的春色,尽作愁痕了。末尾以景结情,骚情雅韵,令人凄然无尽,洵为小令中精品。


《临江仙·梅》的赏析3篇(扩展4)

——《临江仙》诗词鉴赏10篇

《临江仙》诗词鉴赏1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 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无心情。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

  几许:多少。

  扃:门外之亲,引用为关闭之意。

  萼:花瓣外的一层小托片。

  秣陵:战国楚置金陵邑,秦时称秣陵,以后又多次更名。这里的“秣陵”为古名的沿用。孙吴时又改名建业,东晋建兴初改为建康,隋又易为江宁。同理,此词中的“建康”也是古地名的沿用。两名实指一地,即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

  老:《花草粹编》等作“客”,今据赵万里辑《漱玉词》。

  建康:即南京。《花草粹编》等作“建安”,《乐府雅词》作“远安”。远安在今湖北,清照未至此地。建安在今福建,王仲闻以为清照似曾至此地。

  试灯:正月十五为灯节,节前预赏试灯。

  【赏析】:

  《临江仙》系易安从明诚守建康时作,当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春为是。该词引前人句入词,浑化无迹。两组对仗的运用,深化了词旨,增强词的建筑美、韵味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通过早春景象的描写,表现作者南渡之后百感交集系念家国的复杂思想感情。

《临江仙》诗词鉴赏2

  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译文

  回忆当年在西池池上宴饮,每天该有多少的快乐和幸福。可自从分手之后,相互间也不再寄信捎书。即使像往常那样相见,相互间也冷冷淡淡,不可能再像当初。

  安好枕头,铺好锦被,今夜要在梦中趁着月明而渡江过湖,去与那些隔绝的好友会晤。尽管相互相思也不要问近况何如,因为明明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哪里还顾得上花落叶枯。

  注释

  西池:指北宋汴京金明池。当时为贵族游玩之所。

  寻常:*时,*常。

  安稳:布置稳当。锦衾:锦缎被子。

  何如:问安语。

  情知:深知,明知。

  赏析

  这是作者和旧游离别后怀念往日汴京生活的词。

  首句“忆昔西池池上饮”,就点明了地址。西池即金明池,在汴京城西,故称西池,为汴京著名名胜,每逢春秋佳日,游客如云,车马喧阗,极为繁盛。作者回忆当年和朋友们在此饮酒,有多少欢娱的事值得回忆。晁冲之的从兄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之一。晁冲之本人与苏轼、苏辙及“四学士”不但在文学上互相来往,在政治上也很接近,属于所谓旧党体系。“昔”指的是宋哲宗元祐年间。这时旧党执政,晁冲之与“二苏”及“四学士”等常在金明池同游、饮酒。他们志趣相投,性情相近,欢聚一起,纵论古今,何等欢乐。

  种种乐事都浓缩在“多少”二字中了。至今回忆,无限留恋。但好景不常,随着北宋新旧党争的此伏彼起,他们的文期酒会也如云散烟消。“年年”也不是每年如此,只是指元祐元年(1086)至元祐八年(1093)这短短八年而已。元祐元年,哲宗初立,神宗母宣仁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苏轼等人各有晋升。元祐八年,宣仁太后死,哲宗亲政,*再度上台,章惇执政,排斥旧党。同年八月,苏轼被贬定州。哲宗绍圣元年,即元祐九年,“二苏”及“四学士”先后相继连续被贬。晁冲之虽只作了个承务郎的小官,也被当作旧党人物,被迫离京隐居河南具茨山(今河南密县东)。从此,当年的诗朋酒侣,天各一方,均遭困厄。晁冲之在隐居生活中对旧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能忘怀,时深眷念。朋友们已不能像往年一样在西池池上饮酒了,如果能凭鱼雁往来,互倾积愫,也可聊慰离怀。然而不能够。

  “别来不寄一行书。”昔日朋友星离云散之后,竟然雁断鱼沉,连一行书也没有,意似责备朋友之无情,但这里的“不寄”似应理解为“不能寄”,因为这些被贬谪的人连同司马光一起大都被列入“元祐党籍”到了贬所,还要受到地方主管官员的监督。如再有结党嫌疑,还要追加罪责。在*这种高压政策统治下,所谓旧党人物惟有潜身远祸,以求自保。哪里还敢书信往来,互诉衷肠,给政敌以口实呢?

  “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这两句似是假设语气,“寻常”不是指元祐九年以前,因为前三句已由过去的得意、聚合写到当时的失意、分离,在结构上似乎不致忽然*两句倒过去又写聚合相见。这两句是说,像当时各人的政治处境来说,即使能寻常相见,但都已饱经风雨,成了惊弓之鸟,不可能像当初在西池那样纵情豪饮,开怀畅谈,无所顾忌了;只能谨小慎微地生活下去,以免再遭迫害。凡是受过冲击、饱经患难的人对此当有深刻体会。

  下片讲当时生活和心情。“安稳锦屏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安稳”二字颇有深意。经过了险恶的之后,作者感到只有在家居锦屏中才觉得安稳,没有风险,朋友既无由见面,又音信不通,那么,只有趁今夜月明,梦魂飞渡,跨过江湖,飞越关山,来一次梦游。李白在梦游天姥时,不是曾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吗?只有梦,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政治的影响,可以自由飞渡。这说明一个遭受政治打击的善良的知识分子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后,管得落花无?”这是设想月夜梦中重逢的话。论理,久别重逢,应畅谈彼此别后景况,为什么反而“休问”?实在是因为彼此遭遇相同,处境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彼此互问情况,徒增伤感而已。春天已经过去了,落花命运如何,还管得着吗?春天,是借指政治上的春天,也就是旧党执政的元祐元年至元祐八年他们春风得意的这段时间。“落花”,比喻他们这些像落花一样遭受政治风雨摧残的故旧。用比喻手法,更觉形象鲜明。用问句作结,提出问题百不正面作答,将答案留给读者去作,意味尤为隽永。

  这首词由欢聚写到分离,由分离写到梦思,由梦中相见而不愿相问,归结到春归花落,不问自明。笔法层层转进,愈转愈深,愈深则愈令人感慨不已。内容伤感凄楚而情调开朗乐观,这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

  简评

  此词以冲淡隐约的情致,抒写记忆中的欢娱以及追踪已逝的梦影而不得的怅惘之情。这是一首寄宴颇深,但文笔淡雅的小词,颇耐回味啊。

  作者简介

  晁冲之,宋代江西派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叔用,早年字用道。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晁冲之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早年师从陈师道。绍圣(1094~1097)初,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终生不恋功名,授承务郎。他同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其子晁公武是《郡斋读书志》的作者。

《临江仙》诗词鉴赏3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①》

  作者: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②,落花人独立③,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④,两重心字罗衣⑤。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⑥。

  【注释】

  ①临江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采莲回》、《瑞鹤仙令》、《画屏春》、《庭院深深》。

  ②却来:重来,再来。

  ③落花:此两句原为五代翁宏诗。

  ④小蘋:歌女名。

  ⑤心字:沈雄《古今词话》谓为衣领屈曲如心字。

  ⑥彩云:指上蘋。

  【翻译】

  梦醒时觉得人去楼空为孤寂困锁,酒醉醒来但见门帘低低下垂。去年春天离别的愁恨滋生恰巧又在此时。她想起凋残的百花中独自凝立,霏霏细雨里燕子双双翱飞。

  记得与歌女小苹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通过琵琶的弹奏诉说出自己的相思。当初曾经照着小苹归去的明月仍在眼前,而小苹却已不见。

  【赏析】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全词在怀人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上片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工,意境浑融。“楼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词人独处一室,在寂静的阑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企图借醉梦以逃避现实痛苦的人,最怕的是梦残酒醒,那时更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了。这里的“梦”字,语意相关,既可能是真有所梦,重梦到当年听歌笑乐的情境,也可泛指悲欢离合的感慨。起二句情景,非一时骤见而得之,而是词人经历过许多寥寂凄凉之夜,或残灯独对,或酽酒初醒,遇诸目中,忽于此时炼成此十二字,如入佛家的空寂之境,这种空寂,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反映。第三句转入追忆。“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怅惘。“去年”二字,点明这春恨的由来已非一朝一夕的了。同样是这春残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落花”、“微雨” ,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过片是全词枢纽。“记得”,那是比“去年”更为遥远的回忆,是词人“梦”中所历,也是“春恨”的原由。小蘋,歌女名,是《小山词自跋》中提到的 “莲、鸿、蘋、云”中的一位。小晏好以属意者的名字入词,小就是他笔下的一个天真烂漫、娇美可人的少女。本词中特标出“初见”二字,用意尤深。梦后酒醒,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依然是小蘋初见时的形象,当时她“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她穿着薄罗衫子,上面绣有双重的“心”字。此处的“两重心字”,还暗示着两人一见钟情,日后心心相印。小蘋也由于初见羞涩,爱慕之意欲诉无从,唯有借助琵琶美妙的乐声,传递胸中的情愫。弹者脉脉含情,听者知音沉醉,与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古诗文 )说尽心中无限事”同意。“琵琶”句,既写出小蘋乐技之高,也写出两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也许已经无语心许了。

  结拍两句不再写两人的相会、幽欢,转而写别后的思忆。词人只选择了这一特定情境:在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又,白居易《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彩云,借以指美丽而薄命的女子,其取义仍从《高唐赋》“旦为朝云”来,亦暗示小蘋歌妓的身分。结两句因明月兴感,与首句“梦后”相应。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怀,已大异于当时了。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这是晏几道的代表作。在内容上,它写的是小山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寓有 “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在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

  【讲解】

  这首词抒发作者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情。据他在《小山词·自跋》里说:“沈廉叔,陈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几个歌”晏每填一词就交给她们演唱,晏与陈、沈“持酒听之,为一笑乐”晏几道写的词就是通过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人间”,可见晏跟这些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有一首这样的《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青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伊寄小莲。绛腊等闲陪泪,吴蚕到老缠绵,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可见,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不过是他的好多怀念歌女词作中的一首。比较起来,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更有其独到之处。

《临江仙》诗词鉴赏4

  《临江仙·寒柳》

  清朝:纳兰容若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临江仙·寒柳》古诗简介

  《临江仙·寒柳》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既咏经受冰雪摧残的寒柳,也咏一位遭到不幸的人。上阕写柳的形态,下阕写人的凄楚心境,借寒柳在“层冰积雪”摧残下憔悴乏力的状态写处在相思痛苦中的孤寂凄凉,匠心别具地用经受冰雪摧残的寒柳,暗咏身在皇宫皇威重压的恋人。全词句句写柳,又句句写人,物与人融为一体。委婉含蓄,自然浑脱,立意新颖,意境幽远。

  《临江仙·寒柳》译文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世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皎洁的明月五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临江仙·寒柳》注释

  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调”。

  层冰:厚厚之冰。

  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

  最是:特别是。

  繁丝:指柳丝的繁茂。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

  春山:春日之山。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这里指代亡妻。

  湔(jiān)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湔裙,溅湿了衣裙。见《淡黄柳·咏柳》,此谓亡妻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李商隐在《柳枝词序》中说:一男子偶遇柳枝姑娘,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此词咏柳,故用此典故。

  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临江仙·寒柳》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全诗看似写月,其实咏的是寒柳。全篇都由“柳”贯穿,但又通篇以情入景,借景入情,情、景、物与人融为一体,“比”与“兴”融为一体,自然流泻出至真至情。且以情入景的快速,透彻闲的尤为突出,乃是至真至情才能流泻出的忧伤词局。

  咏物为古典诗词之大宗,而原其宗旨,“物”本是外壳,是媒介,抒情才是本质,是核心。所以咏物之作要求摹写神理而不能徒赋形体,同时还要不粘不离,保持一个恰好的分寸。以此绳衡这首小词,在“层冰积雪摧残”、“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等句刻画出那婀娜杨柳的“寒意”之外,词人更着重“摧残”、“憔悴”、“梦断”、“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情感的抒写,亦将他复杂凄咽的内心感受特别深曲又特别准确地传递出来。写寒柳而字里含情,弦外有音,此之谓“言之有物”。

  “飞絮飞花何处是”,其实就是“飞絮何处是”,但这里特别用了“飞花”的意象,除了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之外,还因为杨花作为诗词当中的一个意象符号,独有一些复杂的含义。杨花是一个飘零无助的意象。传说,杨花如果飘落到水中,就会化为浮萍。这个传说细想一下是非常凄凉的",因为杨花本身就是飘零无根之物,好容易在水里落了脚,却又化为浮萍,依然是个飘零无根之物。“飘零无根”至此便有了一种宿命的悲剧感。

  “疏疏一树五更寒”,“疏疏一树”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意象,此时交迭在一起,却把夜阑、更残、轻寒这些意象付诸于柳树身上,使柳树获得了人格化的色彩,使柳树更加顺理成章地成为词人的情感投射的客体。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递进一层,似在说明月无私,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照耀,一般关怀。貌似在写明月,实则是容若自况:柳树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减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爱;伊人就算永诀,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下片转折,由柳树而及女子,由当下而及回忆,是说:最是在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去想起当年的那个女子。春山,作为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既可以实指春色中的山峦,也可以比喻为女子的眉毛。宋词有“眉扫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是以春山喻眉,以秋水喻眼,而一“扫”一“裁”,是形容女子描眉画眼的可爱的梳妆动作。春山既然可以比喻为女子的蛾眉,便也可以用作女子的代称,容若这里便是此意。由柳叶的形态联想到蛾眉的妙曼,联想到心爱的女子,曾经的故事……

  接下来仍是追忆那位女子,即“湔裙梦断续应难”。旧日风俗,三月三日上巳节,女人们相约一同到水边洗衣,以为这样可以除掉晦气。上巳节和清明节隔得不远,所以穆修有诗说“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巳连”。这种户外聚众的日子往往提供给了男男女女们以堂而皇之地偷偷约会的机会。

  这首作品是纳兰集中得后人推誉最力的佳作之一,不但多种选集阑入,陈廷焯甚至作出“言之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之“压卷之作”的崇高评价。

  《临江仙·寒柳》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皇太子改名胤礽,才得以恢复。清朝著名词人,词风与李煜相似。纳兰出身显赫,父亲是康熙时期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纳兰性德自幼修文习武,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中进士。初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长年被迫追随康熙左右。纳兰性德生性淡泊名利,最擅写词。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亡于寒疾,年仅三十一岁。被王国维称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词人。

《临江仙》诗词鉴赏5

  古诗原文

  幽闺欲曙闻莺转,红窗月影微明。好风频谢落花声。隔帷残烛,犹照绮屏筝。

  绣被锦茵眠玉暖,炷香斜袅烟轻。淡蛾羞敛不胜情。暗思闲梦,何处逐云行?

  译文翻译

  天将亮时,幽闺中又听到婉转的莺鸣,微明的红纱窗里,印着正在西沉的月影。一阵好风频频地吹落残花,每一瓣落花都落地有声。帐外的那支残烛,还照着绣屏下的古筝。

  绣被锦褥的呵护,使如玉的肌肤暖意融融,床边那住燃香,斜旋的轻烟在袅袅飘动。她的淡眉含羞地微皱着,仿佛在惋惜梦断时那份欢情。心里还在想着梦中的人,不知他在何处飘泊旅行?

  注释解释

  转:一作“啭”。

  月:一作“日”。

  频谢:频频吹落。谢:一作“听”。

  隔帷:帷帐外。

  绮屏筝:彩屏下的古筝。

  锦茵:锦制的褥垫。眠玉:睡眠中的女子。玉,如玉的肌肤,此指女子。

  斜袅:袅袅斜飘。烟轻:一作“轻烟”。

  淡蛾:淡眉。不胜情:承受不了相思之情的煎熬。

  处:一作“事”。云:代指行踪不定的游子。

  诗文赏析

  起两句,写天将明的情景。屋外边传来阵阵婉转的莺啼。朦胧的月影散射窗间,幽闺已见微明的曙色,“闻莺转”,先从听觉角度着笔。最先使人从睡眠中醒来的外界刺激是声音,首句正是闺人清晨初醒时刹那间的感受。“红窗”句,再从视觉方面推进一层,仍只是从表象写来,尚未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好风频谢落花声”,由景入情。词中抒情主人公已开始思想活动。落花之声,似有还无。然而在黎明的幽静环竞中,已被敏感的闺中人觉察到了,因有“风”故,所以测知,并唤起了某种微妙的感情。一“谢”字。已露闺怨的本意。隔着薄薄的帘帷,暗淡的残烛还照着挂在绣屏上的宝筝,而筝,早已不弹了,情人远去,无人来欣赏主人公的乐声。“隔帷”二句,运用暗笔。以屏筝作衬,侧面写出闺人的孤寂。“犹照”二字,笔意纤问。晚间睡前见此,清晨醒后仍见此触目感怀,而当日相对调筝的欢i隋境也可想而得之了。上片五句,表面纯是客观描述,然个中自有人在。这种手法,为《花间》所擅,情馀言外,“不止以浓艳见长也”(沈雄《柳塘词话》)。

  下片换笔,描写闺人的情态和心理活功。“绣被”句,以秾艳之笔写凄凉之意,此亦唐五代词家绝诣。她睡在温暖的绣坡锦茵之中,静看着炷香的袅袅轻烟。在空中盘绕扩散。此情此景,何以为怀。“淡蛾羞敛不胜情”,她含着娇羞。半敛着淡画的双眉。在这孤寂的清晨,她想到了“暗思闲梦,何处逐云行?”方才那一场好梦,梦里相见的欢娱,醒后己再难寻觅。远方的游子,像那缥缈无定的行云,将要飘流远方。末两句,是全词点睛之笔。用意与冯延巳《蝶恋花》词“几日行云何处去”略同,而毛词写自己梦逐行云而行。亦不知其处,则更深一层了。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将这首词作为优秀艳词的例句举出,是有一定道理的。

《临江仙》诗词鉴赏6

  《临江仙·寒柳》

  清朝:纳兰容若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临江仙·寒柳》古诗简介

  《临江仙·寒柳》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既咏经受冰雪摧残的寒柳,也咏一位遭到不幸的人。上阕写柳的形态,下阕写人的凄楚心境,借寒柳在“层冰积雪”摧残下憔悴乏力的状态写处在相思痛苦中的孤寂凄凉,匠心别具地用经受冰雪摧残的寒柳,暗咏身在皇宫皇威重压的恋人。全词句句写柳,又句句写人,物与人融为一体。委婉含蓄,自然浑脱,立意新颖,意境幽远。

  《临江仙·寒柳》译文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世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皎洁的明月五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临江仙·寒柳》注释

  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调”。

  层冰:厚厚之冰。

  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

  最是:特别是。

  繁丝:指柳丝的繁茂。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

  春山:春日之山。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这里指代亡妻。

  湔(jiān)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湔裙,溅湿了衣裙。见《淡黄柳·咏柳》,此谓亡妻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李商隐在《柳枝词序》中说:一男子偶遇柳枝姑娘,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此词咏柳,故用此典故。

  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临江仙·寒柳》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全诗看似写月,其实咏的是寒柳。全篇都由“柳”贯穿,但又通篇以情入景,借景入情,情、景、物与人融为一体,“比”与“兴”融为一体,自然流泻出至真至情。且以情入景的快速,透彻闲的尤为突出,乃是至真至情才能流泻出的忧伤词局。

  咏物为古典诗词之大宗,而原其宗旨,“物”本是外壳,是媒介,抒情才是本质,是核心。所以咏物之作要求摹写神理而不能徒赋形体,同时还要不粘不离,保持一个恰好的分寸。以此绳衡这首小词,在“层冰积雪摧残”、“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等句刻画出那婀娜杨柳的“寒意”之外,词人更着重“摧残”、“憔悴”、“梦断”、“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情感的抒写,亦将他复杂凄咽的内心感受特别深曲又特别准确地传递出来。写寒柳而字里含情,弦外有音,此之谓“言之有物”。

  “飞絮飞花何处是”,其实就是“飞絮何处是”,但这里特别用了“飞花”的意象,除了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之外,还因为杨花作为诗词当中的一个意象符号,独有一些复杂的含义。杨花是一个飘零无助的意象。传说,杨花如果飘落到水中,就会化为浮萍。这个传说细想一下是非常凄凉的,因为杨花本身就是飘零无根之物,好容易在水里落了脚,却又化为浮萍,依然是个飘零无根之物。“飘零无根”至此便有了一种宿命的悲剧感。

  “疏疏一树五更寒”,“疏疏一树”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意象,此时交迭在一起,却把夜阑、更残、轻寒这些意象付诸于柳树身上,使柳树获得了人格化的色彩,使柳树更加顺理成章地成为词人的情感投射的客体。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递进一层,似在说明月无私,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照耀,一般关怀。貌似在写明月,实则是容若自况:柳树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减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爱;伊人就算永诀,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下片转折,由柳树而及女子,由当下而及回忆,是说:最是在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去想起当年的那个女子。春山,作为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既可以实指春色中的山峦,也可以比喻为女子的眉毛。宋词有“眉扫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是以春山喻眉,以秋水喻眼,而一“扫”一“裁”,是形容女子描眉画眼的可爱的梳妆动作。春山既然可以比喻为女子的蛾眉,便也可以用作女子的代称,容若这里便是此意。由柳叶的形态联想到蛾眉的妙曼,联想到心爱的女子,曾经的故事……

  接下来仍是追忆那位女子,即“湔裙梦断续应难”。旧日风俗,三月三日上巳节,女人们相约一同到水边洗衣,以为这样可以除掉晦气。上巳节和清明节隔得不远,所以穆修有诗说“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巳连”。这种户外聚众的日子往往提供给了男男女女们以堂而皇之地偷偷约会的机会。

  这首作品是纳兰集中得后人推誉最力的佳作之一,不但多种选集阑入,陈廷焯甚至作出“言之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之“压卷之作”的崇高评价。

  《临江仙·寒柳》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皇太子改名胤礽,才得以恢复。清朝著名词人,词风与李煜相似。纳兰出身显赫,父亲是康熙时期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纳兰性德自幼修文习武,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中进士。初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长年被迫追随康熙左右。纳兰性德生性淡泊名利,最擅写词。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亡于寒疾,年仅三十一岁。被王国维称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词人。

《临江仙》诗词鉴赏7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翻译

  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杜宇转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

  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以纷纷散去,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炉里的香烟闲绕着绘饰凤凰的衾枕。但见她愁容满面空持罗带,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注释

  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落尽:凋谢之意。

  翻:翻飞。

  金粉:妇女装饰用的铅粉,这里借指蝴蝶的翅膀。

  子规:鸟名,即杜鹃鸟的别名。

  啼月:指子规在夜里啼叫。

  寂寥:冷冷清清。

  低迷:模糊不清。

  闲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这里指香烟缭绕悠闲而缓慢上升的样子。

  凤凰儿:指绣有凤凰花饰的丝织品。这里指饰有凤凰图形的或制成风凰形状的香炉。

  持:拿着。

  罗带:丝带。

  恨依依:形容愁恨绵绵不断的样子。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主人公独处伤怀,春怨无归的怅恨、无奈之情。首句由写景入,点明时间、环境,先营造出了一种春尽无归的氛围,暗示着主人公伤春怀忧的情势,也昭示出全词的主旨和思路。“蝶翻”句是反写,眼中所见之活泼欢快,更映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苦无奈。三句“子规啼月小楼西”,有听觉,有视觉,而且点明时间已是夜半之后,主人公却依旧难以入眠,显见是愁思纷扰,怨恨满心。虽然樱桃、蝴蝶、杜鹃等都是春夏交际的景物,但其中恐怕亦另有深意。有人说,“樱桃落尽”和“子规啼月”都是用典,意寓为:“用樱桃难献宗庙、杜宇(子规)失国的两个典故,写伤逝之情、亡国的预感,用心良深。”(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分析起来,不失其理。李煜这位南唐后主尽管做得很不称职,但国势危亡、百姓罹难这样的大事他还是心中有数的,只是己无大计、士无良策,虽然终日忧思,但却无可奈何,所以在这里以典喻今,以思妇喻忧恨,当是不可免的。想必当此围城之时能作此春怨词,思妇的哀怨和他本人的愁苦相通是更主要的原因。接下来二句写内景,时空的转移依然无法抹去思妇的感伤,所以惆怅不尽,眼中的一切都有了难遣的情怀。

  词的下片起首即是“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伶仃之意已跃然纸上。望穿秋水,望断云桥,“望残烟草低迷”,具体、形象、生动,把前句的“寂寥”赋予了更鲜活的内容。“炉香”句是写暗夜空室的实景,由外转内,由远及近,这一转眼本身就说明了主人公的情迷意乱。而室内的景色还比“门巷”更“寂寥”,“闲袅”衬“空持”,一个孤苦无依、忧思无解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全词最后一句当是词眼,一个“恨”倒贯全篇,其中是否有李煜于亡国之忧中“回首”自己、检讨往昔的寓意,亦未可知。

  全词写景徐徐道来,写情却有突兀之语,全词意境皆由“恨”生,并由“恨”止。在写法上是虚实相生、内外结合,时空转换自然、顺畅,笔意灵活,喻象空泛,直抒胸臆却不失含蓄,柔声轻诉却极其哀婉动人,正如陈廷焯《别调集》中所云:“低回留恋,宛转可怜,伤心语,不忍卒读。”

  创作背景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围城已达一年的宋军发起了进攻,金陵城破,李煜投降,南唐灭亡。这一年,他三十九岁。次年春天,被押送的李煜到达宋都汴梁,从此过着囚徒的生活。这是他在汴梁城中的悼国伤亡之作,直抒胸怀,感情十分沉痛。

《临江仙》诗词鉴赏8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①》

  作者: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②,落花人独立③,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④,两重心字罗衣⑤。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⑥。

  【注释】

  ①临江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采莲回》、《瑞鹤仙令》、《画屏春》、《庭院深深》。

  ②却来:重来,再来。

  ③落花:此两句原为五代翁宏诗。

  ④小蘋:歌女名。

  ⑤心字:沈雄《古今词话》谓为衣领屈曲如心字。

  ⑥彩云:指上蘋。

  【翻译】

  梦醒时觉得人去楼空为孤寂困锁,酒醉醒来但见门帘低低下垂。去年春天离别的愁恨滋生恰巧又在此时。她想起凋残的百花中独自凝立,霏霏细雨里燕子双双翱飞。

  记得与歌女小苹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通过琵琶的弹奏诉说出自己的相思。当初曾经照着小苹归去的明月仍在眼前,而小苹却已不见。

  【赏析】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全词在怀人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上片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工,意境浑融。“楼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词人独处一室,在寂静的阑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企图借醉梦以逃避现实痛苦的人,最怕的是梦残酒醒,那时更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了。这里的“梦”字,语意相关,既可能是真有所梦,重梦到当年听歌笑乐的情境,也可泛指悲欢离合的感慨。起二句情景,非一时骤见而得之,而是词人经历过许多寥寂凄凉之夜,或残灯独对,或酽酒初醒,遇诸目中,忽于此时炼成此十二字,如入佛家的空寂之境,这种空寂,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反映。第三句转入追忆。“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怅惘。“去年”二字,点明这春恨的由来已非一朝一夕的了。同样是这春残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落花”、“微雨” ,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过片是全词枢纽。“记得”,那是比“去年”更为遥远的回忆,是词人“梦”中所历,也是“春恨”的原由。小蘋,歌女名,是《小山词自跋》中提到的 “莲、鸿、蘋、云”中的一位。小晏好以属意者的名字入词,小就是他笔下的一个天真烂漫、娇美可人的少女。本词中特标出“初见”二字,用意尤深。梦后酒醒,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依然是小蘋初见时的形象,当时她“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她穿着薄罗衫子,上面绣有双重的“心”字。此处的“两重心字”,还暗示着两人一见钟情,日后心心相印。小蘋也由于初见羞涩,爱慕之意欲诉无从,唯有借助琵琶美妙的乐声,传递胸中的情愫。弹者脉脉含情,听者知音沉醉,与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古诗文 )说尽心中无限事”同意。“琵琶”句,既写出小蘋乐技之高,也写出两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也许已经无语心许了。

  结拍两句不再写两人的相会、幽欢,转而写别后的思忆。词人只选择了这一特定情境:在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又,白居易《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彩云,借以指美丽而薄命的女子,其取义仍从《高唐赋》“旦为朝云”来,亦暗示小蘋歌妓的身分。结两句因明月兴感,与首句“梦后”相应。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怀,已大异于当时了。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这是晏几道的代表作。在内容上,它写的是小山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寓有 “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在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

  【讲解】

  这首词抒发作者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情。据他在《小山词·自跋》里说:“沈廉叔,陈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几个歌”晏每填一词就交给她们演唱,晏与陈、沈“持酒听之,为一笑乐”晏几道写的词就是通过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人间”,可见晏跟这些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有一首这样的《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青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伊寄小莲。绛腊等闲陪泪,吴蚕到老缠绵,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可见,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不过是他的好多怀念歌女词作中的一首。比较起来,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更有其独到之处。

《临江仙》诗词鉴赏9

  临江仙·寒柳

  清代: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译文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注释

  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调”。

  层冰:厚厚之冰。

  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

  最是:特别是。

  繁丝:指柳丝的繁茂。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

  春山:春日之山。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这里指代亡妻。

  湔(jiān)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湔裙,溅湿了衣裙。

  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咏的是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咏柳咏柳,开门见山:柳絮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花儿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咦,说柳絮自然应该,毕竟是咏柳,可这个”花儿”是从哪里出来的呢?谁见过柳树开花呢?

  明明是咏柳,怎么突然出来个扬花呢?正确的答案是:杨花和柳絮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柳树上飘飞的那种一团一团的白色绒毛,现在还是很常见的。

  柳絮为什么又叫杨花呢?这是子从父姓,因为柳树有个别名叫“杨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其实就是“飞絮何处是”,但这里特别用了“飞花”的意象,除了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之外,还因为杨花作为诗词当中的一个意象符号,独有一些复杂的含义。

  杨花是一个飘零无助的意象。传说,杨花如果飘落到水中,就会化为浮萍。这个传说细想一下是非常凄凉的,因为杨花本身就是飘零无根之物,好容易在水里落了脚,却又化为浮萍,依然是个飘零无根之物。“飘零无根”至此便有了一种宿命的悲剧感。

  看,柳絮(杨花),其命运即便终于能摆脱飘泊无根,也只是沦落泥泞而已,益发可悲。——当然,这都只是附着在柳絮(杨花)之上的文学意象,如果从科学角度说,柳絮其实是柳树的种子,被绒毛包裹着随风飘飞,找地方去生根发芽、孕育新生去了。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容若发问柳絮飘飞生涯的命运归属,自问自答说“层冰积雪摧残”,意思是和“已作沾泥絮”差不多的,只是,“层冰积雪”也是个由来有自的文学符号,在字面意思之外还有其特定的所指。

《临江仙》诗词鉴赏10

  画舸、荡桨,随浪前,隔岸虹。□荷点断秋容。疑水仙游泳,向别浦相逢。鲛丝雾吐渐收,细腰无力转娇慵。

  罗袜凌波成旧恨,有谁更赋惊鸿。想媚魂杳信,算密锁瑶宫。游人漫劳倦□,奈何不逐东风。

  赏析/鉴赏

  柳永由秋日枯荷、荷塘彩虹,想起了曹植在《洛神赋》里所描写的荷花盛开的夏日荷塘里洛神宓妃戏水游泳,以及银河鹊桥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行动轻盈像飞鸟一样,在水波上细步行走,脚下升起蒙蒙水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体态轻盈柔美像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像腾空嬉戏的游龙。这美轮美奂景致已成旧恨,赋写这景致的诗人已作古,只留下“媚魂香信”“密锁瑶宫”了。

  最后“漫劳倦”的词人发问道:“奈何不逐东风”?水仙已去,情景犹在,为何不像曹植那样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下的足迹呢?词人知道,《洛神赋》只不过是曹植所作的一场清梦,一种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词人之所以最后“质疑问难”,实质是词人的一种幻灭哀伤的徒然发泄与哀叹而已。

  划动船桨,高大的画船随着波浪似箭飞奔,隔岸荷塘上空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枯荷占尽秋色。想起了曹植《洛神赋》中的“灼若芙蕖出渌波”句子来,好像水仙洛神宓妃在那夏日的荷塘里戏水游泳,又似牛郎织女相逢在银河的鹊桥之上。水仙轻薄如同鲛丝吐雾的上衣,在阵阵轻风中随风飘动,细腰无力更显得柔弱倦怠。

  眼前,在这满目枯荷的秋日的池塘里,那“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美轮美奂已成旧恨,赋写“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诗人已不复存在。料想艳丽的水仙洛神宓妃以及曹植赠与她的信物玉佩,还静默地深锁于瑶宫里吧。游人徒然疲劳,为何不像曹植那样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下的足迹呢?


《临江仙·梅》的赏析3篇(扩展5)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翻译赏析3篇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朝代:明朝

  作者:杨慎

  《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不管是与非,还是成与败(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到现在都是一场空,都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消逝了。当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和老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注释

  ①淘尽:荡涤一空。

  ②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

  ③渚(zhǔ):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④蓦(mù):愿意为上马、超越,此处意为“突然”。

  ⑤在廿一史弹词第三段《 说秦汉》中,原文共11句,因为受各影视、文学、音乐等作品(主要是三国演义)的影响,广为流传的是前四句。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滚滚长江,汹涌东逝,不可拒,不可留。浪花飞溅,千古英雄在个中湮没不闻。对也罢,错也罢;成也好,败也好,功名,事业,一转眼的工夫就随着江水流逝,烟消云灭,不见踪影。只有青山仍旧矗立眼前,看着一次又一次的夕阳西下。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长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阳”、“渔樵”、“江渚”、“秋月”、“春风”、“浊酒”,意境高远而淡泊。衬托这些意象的还有“滚滚”、“淘尽”、“转头空”、“依旧在”、“几度”、“惯看”、“喜相逢”、“笑谈”这些生动的字眼,给这首词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几份动感。

  长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苏东坡也写过“赤壁怀古”,用的是《念奴娇》词牌,起首就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慎并非有意给三国的故事写开场白,可是说到无情历史和千古英雄的时候竟然产生不谋而合的感触。即使明代的杨慎受到宋代苏轼的影响,那也一定是怀着深深的同感,不仅限于字句修辞的模仿。

  杨慎之所以能够以这样高远而深邃的眼光看待历史,产生出这样令人触痛的感慨,写下这样气度宏阔的词篇,跟他的个人身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明代文人中,杨慎的才气学识与悲剧命运都是令人称奇的。他的父亲是太子的老师,家境优越,他24岁就中了状元,春风得意,成了众口一词赞美与羡慕的蜀中才子。然后为官十年,只是因为多说了几句话,触犯了“龙颜”,让皇帝不高兴,杨状元和他的众多位同事在宫门外被剥掉裤子和尊严,狠狠地打了一顿屁股,然后谪戍边关,在当时边远而落后的云南度过了人生中宝贵的35年。

  江山永恒,人生短暂。杨慎愈老愈深悟这一点。

  杨慎的这首《临江仙》数百载之后,犹自慷慨激昂。淡语深刻,绝非一般的文字技巧所能达到,但又非要凭借举重若轻,漫不经意似的文字功力不可。这或许就是所谓“技进乎艺,艺进乎道”的境界。

  杨慎不是生来命运多舛,而是曾经那样春风得意——宦家子弟,高中魁首,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富贵家学,生而拥有;功名爱情,唾手可得。然而一切的一切在转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再想回到从前*静的生活,再想回到美丽的故乡,已经不可能。

  天赋的才华加之别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拥有更加深刻的人生感悟,使他的词更加体现出淡语深刻,举重若轻的浑然大气。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

  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感悟生命的本质不一定要自己经历痛彻入骨、心力交瘁的苦难,借鉴别人的人生感悟有时候也会使人们豁然开朗。

  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当然要在无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但是既要拿得起,进得去;还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远见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磨炼。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却不甘就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付。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

  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衰、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下片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全词似怀古,似物志。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临江仙·梅》的赏析3篇(扩展6)

——临江仙的诗歌赏析3篇

临江仙的诗歌赏析1

  【宋】欧阳修

  池外轻雷池上

  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

  阑干倚处

  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

  玉钩垂下帘旌

  凉波不动簟纹*

  水精双枕

  傍有堕钗横

  【简析】

  词中的这位女主人公,她的生活无疑是华贵的,她的心灵却并不欢快。凉席上,玉枕旁,陪伴她的只有她自己金钗。这就暗示我们:她正独守空闺。她在妆楼倚栏依望。她听到雷声、雨声、雨打荷叶声,却听不到丈夫归来的马蹄声。她看到雨后彩虹,夜空的新月,却看不到丈夫的身影。她又在无望的期待中度过一个炎夏的永昼。她只得怅怅的,恹恹的,独自回到闺房,垂下珠帘,因为她不愿那成双捉对的燕儿窥见她的萦寞,嘲笑她的孤单,可以想见,睡梦中她一定仍在期待。

临江仙的诗歌赏析2

  【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抒情,自然,月亮,彩云,怀人

  【名句】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出处】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译注】

  当时明月如今犹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

  【说明】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诗歌赏析是宋代词人晏几道的代表作。此词写作者与恋人别后故地重游,引起对恋人的无限怀念,抒发对歌女小蘋的挚之情。上片描写人去楼空的寂寞景象,以及年年伤春伤别的凄凉怀抱。“落花”二句套用前人成句而更见出色。下片追忆初见小蘋温馨动人的一幕,末二句化用李白诗句,另造新境,表现作者对往日情事的回忆及明月依旧、人事全非的怅惘之情。全词结构严谨,情景交融,堪称佳作。

  【赏析】

  晏几道写过很多怀念歌女的词,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抒发了其对歌女小蘋的.怀念和相思之情。全词可分为四层。“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为第一层,作者梦后初醒,朱门深锁,帘幕低垂,梦与现实,天差地远。上片后三句为第二层,作者逐渐进入回忆,既甜美又苦涩。下片前三句为第三层,是作者与小蘋初见时的情景,美中含情,令作者终身难忘。第四层为“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作者从回忆中回到现实,又从现实眺望回忆,陷入深深的沉吟之中。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两句,化用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这两句如同“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样,亦是全词的精华所在。当年的明月如今还在,你还记得吗,当年它曾照着小蘋倩丽的身影而归。从表面上来理解,这两句是说明月彩云,当年的明月曾经照着彩云而回,同时也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彩云指小蘋,明月也可以理解为词人自己,你还记得吗,当年你姗姗而归之时,我就在你身边悄悄地静静地看着你。而如今,明月还在,而你却不在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独自凄凉徘徊。*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把“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理解为“当初曾经照看小苹归去的明月仍在,眼前而小苹却已不见”,也有人理解为“当时皓月当空,风景如画的地方,现在似乎还留下小苹归去时,依依惜别的身影”,各有特色。


《临江仙·梅》的赏析3篇(扩展7)

——临江仙阅读答案附赏析3篇

临江仙阅读答案附赏析1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注],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

  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济源,今河南济源。作者写此诗前三年曾与李辅之两次畅游济南大明湖。

  一:1:上片是如何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从上下片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5分)选择了初秋季节大明湖上的荷叶、荷花、木兰舟等意象来突出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2分)然后用比喻的手法把荷花比作“红妆”把荷叶比作“翠盖”,色彩鲜明。(3分)

  2:(6分)上片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2分)以美好回忆反衬今之离愁.(2分)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2分)

  二:1.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

  2.词作下片集中写“离愁”。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离愁的。(4分)

  参考答案:

  1.(4分)作者写作此词时正客居济源,已与李辅之分别三年了。上片,作者回忆三年前的初秋时节,在济南(齐州、东州)与李辅之泛舟畅游大明湖的惬意与欢欣;下片,作者回到现实,写在济源思念相隔千里、远在东州的朋友。

  2.(4分)作者将抽象的离愁形象化,用具体可感的载体来表现离愁。(2分)作者与李辅之分别后,离别之愁无以排遣,便借酒消愁,希望借“一尊白酒”来“寄离愁”,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不仅如此,作者还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2分)

  三:【注】作者曾与友人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

  (1)这首词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全词加以简要分析。(4分)

  (2)请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3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词的情感变化起伏,一扬一抑,由喜悦转入惆怅:上阕回忆与友人游湖时的情形及所见的美景,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欣喜欢畅之情;下阕写与友人分别三年、天各一方的思念之情。(4分)

  [变化2分,分析2分。概括情感变化的词可以有所不同,如:由喜转愁。]

  (2)答案1:这两句词,是借流水寄情。“殷勤”与“到”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流水以人的情态与动作,作者借“几日到东州”的发问,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3分)

  答案2:这两句词,是借流水寄情。运用比喻,以桥下水比喻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借水“几日到东州”的发问,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3分)

  [手法1分,解说1分,目的效果1分。如果没有答拟人、比喻,而答到“借水寄情”,也可得“手法”分。]

  四:(1)“红妆翠盖木兰舟”在句法上有怎样的特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2)词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离愁”的?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这句词在句法上的特点突出表现为意象的叠加,即列锦。“红妆”代指荷花,“翠盖”代指荷叶,“木兰舟”则暗示有“风流”的人物。此句用三个名词短语构成艳丽可爱的新秋之景,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欢悦。

  (2)使用了对比的方法。上阕用追忆口吻再现当年的欢游,赞美大明湖的诗情画意。下阕首句从空间角度讲已离开故地,二句从时间角度写已离开许多,三句则写直接点明离愁。末二句则表达再游大明湖的渴望。前后对比,突出了离愁。

  赏析:

  词的上片写景,写初秋的`大明湖的景象。词人写道:“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首句运用了设问句予以强调,并把“荷叶”、“荷花”并列出现,一绿一红,形成“绿叶红花”的映衬效果。其中,两个“荷”字和一个“何”字谐音,三词连用,共同构成词句的音韵之美。接着写道:“大明湖上新秋。”这是对上句问题的回答。“大明湖”点名了地点。“新秋”不但点名了节令,更突出了初秋时节大明湖的美景。

  词人承上“新秋”接着写道:“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红妆翠盖”是指上句中的“荷叶荷花”的红红绿绿。这里,词人用了“红妆”一词,显然有拟人手法,以花喻人,引出了后面的“木兰舟”中人,由物及人。意思是说,在荷叶荷花红绿掩映之中,大明湖上出现了泛舟之美人。接着的“江山如画”,进一步描写大明湖,表现出大明湖如画的美景。在这样的如画的美景中,赏湖景 “人物更风流”。“风流”即指风采特异,业绩突出之人。这里的“风流人物”当然是指词人和友人李辅之。其中,一个“更”字,更加突出了词人对朋友的真情与和谐的关系。我们从这“更风流”的话语中,感受到词人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欣喜欢畅。可以说,景语即情语,词人写景更是突显和烘托人物。

  词的下片抒情。词人写道:“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我们从这两句可以看到,下片与上片所写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了。首先,词人写道:“千里故人千里月”,其中,“千里”和下句“三年孤负欢游”中的“三年”是从空间和时间来写,不但写出与友人分离后的时间和相隔的距离,给词作以时空感,也暗示了这首词是一首思念朋友之作。特别是词人用了“孤负”(违背,或者对不住)一词,不但表明了与分别时间长,距离远,难以相会的伤感,也表现了诗人对相会时候美好时光的回忆合对朋友友情的珍惜。唐代韩愈在《感春》中写道:“孤负*生志,已矣知何奈。”宋代刘过在《临江仙》中写道:“青眼已伤前遇少,白头孤负知音。”其中的“孤负”就是这个意思。无奈之下,词人只有“一尊白酒寄离愁”。在古代诗歌中,借酒消愁是很常用的。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也。这里,元好问借此来表达对离愁别念之情。在元好问看来,借酒消愁不够啊,所以,元好问在结尾写道:“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殷勤”即情意深厚之一。“东州”也许就是现在朋友羁旅之处。借酒消愁不够,词人又借流水抒发离愁别绪。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以水喻情,已经成为常规。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江城子·别徐州》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等等。这里,词人以流水寄情作结,不但能体现感情纯真和思念深厚,而且更形象含蓄,给人以想象余地,让人回味无穷。

  总之,在思想情感上,词人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友人现在天各一方的离别愁怅。在艺术上,首先,以写景入手,情景结合,情蕴其中。其次,一扬一抑,使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再次,时空结合,提升了是作品的审美意境。


《临江仙·梅》的赏析3篇(扩展8)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及翻译赏析1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朝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译文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从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遹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填词时是否有意模仿苏东坡呢?从他的为人,诗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发。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苏诗影响。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他以前既非专业作词,所以很不留心当时的词坛风气,可见并未受其影响。譬如,自从柳永、周邦彦以来,慢词盛行,而陈与义却未作过一首慢词;词至北宋末年,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不过,他既然擅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相近了。以诗法入词,固然可以开拓内容,独创新意,但是仍必须保持词体本质之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词意。苏东坡是最先“以诗为词”的,但是苏词的佳作,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永遇乐》(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虞美人》(乳燕飞华屋)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手批《东坡词》,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评词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二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上片忆旧。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 “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下片感怀。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

  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这旬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在播迁之后,仅能自立,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推荐访问:赏析 临江仙 《临江仙·梅》赏析3篇 《临江仙·梅》的赏析1 《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