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对策10篇

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对策10篇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对策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扎实推进全乡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助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怀化市农村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对策10篇,供大家参考。

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对策10篇

篇一: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对策

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扎实推进全乡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助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怀化市农村人居环境“五治”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怀办〔2021〕27 号)、《怀化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六无一全”标准》(怀农居办〔2021〕4 号)、《关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十大行动建设怀化美丽宜居乡村的工作方案》、《洪江市农村人居环境“五治”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洪办发电〔2021〕34 号)、《2022 年洪江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全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精心部署、集中行动、全民参与等方式,以创建“美丽集镇、美丽村庄、美丽团寨、美丽庭院、美丽公路、美丽溪河”示范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积极争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乡镇,奋力建设“净、绿、美”新农村。大力实施“个十百千”美丽创建行动,力争成功创建美丽示范村 2 个(苏宝顶村、水口山村)、美丽团寨 7 个(各村一个)、美丽庭院 21 个。计划完成农村户厕改(新)建 102 个,完成无害化公共旱厕改造 2 个。彻底改善我乡农村人居环境,使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文明村规明约普遍形成,

 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达到“六无一全”的标准。

 二、整治提升内容及措施 (一)集镇 1。

 、及时清运垃圾。增加集镇保洁员,加强集镇环保力量,对集镇主要街道、背街小巷、河道等实行分区域包干到人全天候保洁到位,垃圾桶及勾臂箱专人管理,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开展河道平整工作,组织对集镇到铁山村槐树脚河道进行清淤。通过全覆盖、拉网式的垃圾“清零”行动,对溪流、沟渠、卫生死角、积存垃圾等进行全方位的清理。加强宣传及巡查,杜绝垃圾、秸秆焚烧现象。

 2。

 、规范污水排放。集中对集镇的污水管网和明沟进行完善,计划新建排水明沟 3 处,疏通暗渠涵管 2 处,确保无乱排乱倒乱流等现象。

 3。

 、规范车辆摆放。按照集镇规范化建设要求,加大对车辆摆放秩序的整治力度,增设停车位。在铁山中心学校对面及铁山村部前(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征地修建停车坪,规划停车位。同时,在集镇设置抓违章探头,对乱停乱放车辆进行违章处理。

 4。

 、规范广告招牌。全面整治非法广告,组织人员对集镇现有“牛皮癣”进行全面清理。设置广告宣传专栏,做到不

 乱贴乱挂乱画,坚决根治“牛皮癣”。宣传动员集镇门店实行“一店一牌”。

 5 、注重房屋内外清爽。对集镇五六十年代的破旧门店(产权归属铁山村中街组)进行拆除,新建休闲广场。对集镇上的废旧汽车客运站进行改建,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换新颜。积极争取项目对集镇农贸市场进行改造,使农贸市场更加规范化。对集镇乱搭乱建进行集中清理整治,拆除集镇违规菜园围栏、拆除铁山溪流域河道乱搭乱建(鸡棚、鸭棚)。通过开展评比、宣传“门前三包”责任,引导集镇门店、住户对房屋内外环境进行清洁,将杂物堆放整齐,做到干净清爽。

 6 、有效治理市场。对市场进行修缮,设立钢架棚。规划用地,市场区域设计为下面建市场,上面建房屋,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加大巡查力度,严禁出现占道经营,消除马路市场。加强市场卫生管理,实行归类分区管理,安排专人清理市场垃圾。

 7。

 、确保道路整洁通畅。修整破损沥青路面,对道路两旁的杂草、排水沟的淤泥杂物进行集中清理。同时,对集镇居民的畜禽散养行为进行规范,做到畜禽集中圈养。

 8 、做好绿化亮化环保。实施亮化环保:对绕集镇路、集镇中心和主要街道安装太阳能路灯;实施绿化:因地制宜,见缝插绿。

 9 、保持厕。

 所清洁实用。对集镇现有的公厕进行安排专人打扫,保持干净整洁无异味。加快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确保集镇无一个旱厕。

 10 、突出铁山特色。结合铁山乡特色,争取项目资金,对集镇临街面进行风格统一改造,建设具有铁山文化韵味的特色乡镇。

 (二)村庄 1 、开展规划编制专项行动 苏宝顶、水口山两个美丽示范村庄 4 月底完成《村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规划》编制,明确目标任务、项目重点、资金来源、建设时序。

 2 、开展露天粪坑、临时棚厕、农村旱厕治理行动 (1 )大力推进农村改厕。一是按照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标准规范,积极宣传动员农户改厕,采取应改早改、愿改尽改,全面落实“首厕过关制”,实施厕屋黑灰水分离,开展旱厕清零行动,实现村内无一个旱厕。

 二是对公共旱厕做到应该尽改。

 (2 )落实厕所维护管理机制。一是对辖区户厕开展全面摸排,建立问题台帐,限期进行整改,实行销号管理。

 二是村公厕进行安排专人打扫,保持干净整洁无异味。

 3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

 (1。

 )开展河道治理行动。各村要组织两委干部、党员、河道保洁员及志愿者对辖区内河流进行定期清理。

 一是清理水面漂浮物,加强宣传,杜绝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溪流之中。二是对黑臭水体进行摸排整治,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小型湿地项目改造。

 三是对农户院落沟渠、排水沟进行硬化。

 四是开展禁止电鱼、网鱼行动,同时,投放鱼苗保护水域生态。

 五是拆除溪河流域河道乱搭乱建(鸡棚、鸭棚)。

 (2 )落实“河长制”管理机制。一是对村内所有小微水体环境综合整治纳入河长制监督管理考核责任体系,建立以驻村领导为责任领导,挂牌整治的长效管理体制。

 二是建立“河长+河道保洁员”机制,由乡村两级河长带头开展巡查,尤其是向河道倾倒建筑垃圾、私自排放生活生产污水及私搭乱建违规占用河道行为立即制止,列出问题清单,限期整改,确保河流通畅清爽。

 4 、开 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及资源化利用行动 (1 )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一是设立村庄“清洁日” ,坚持集中整治和持续整治相结合,聚焦辖区内村组、道路、树丛、田地等重点区域,开展全覆盖、拉网式的垃圾集中清理整治,彻底清除卫生死角、积存垃圾,实现公共区域做到“六无一全”,农户屋内屋外做到“八个整洁”。

 二是对乡村道路进行全面整治,实现公路用地无堆放物、无障碍物、无垃圾。

 三是督促垃圾及时清运,同时,动员群众垃圾投入配

 备的垃圾桶中,不乱扔乱倒,杂物摆放整洁有序,基本消除房前屋后的垃圾堆、杂物堆。

 四是配置分类垃圾桶,宣传垃圾分类投放。

 五是加强巡查,严禁焚烧垃圾、秸秆。

 六是消除遗留的垃圾焚烧炉和清理非正式垃圾堆放点,确保无垃圾焚烧和长期未清运现象。

 七是每村选定一个建筑垃圾集中处置点,设立标识牌,引导群众不乱倒建筑垃圾,倒入指定处进行集中掩埋。

 八是定期组织对村庄、道路杂草进行清除。九是动员家禽圈养,道路、房前屋后无畜禽粪便。

 (2。

 )完善清扫保洁机制。各村对辖区内卫生区域(含勾臂箱、垃圾桶)进行责任细分,村组干部、保洁人员定点定人定责,严格落实保洁员考勤制度,开展好日常清扫工作。各村将村、组、户划分若干微网格,发动党员干部、热心群众、志愿者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广泛宣传,督促各户做好门前三包工作,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大会战,高标准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任务。

 5 、开展农村废弃杂屋拆除行动。

 (1 )全面开展“房屋清爽”行动。一是对残垣断壁、废弃畜禽圈舍、废弃厕所、废弃仓库、废弃空心房等建筑物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实行销号管理。

 二是广泛动员党员、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带头并发动村民对危旧房、闲置房、残垣断壁等有碍观瞻的“空心房”(有文物保护价值的予以保留),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坚决依法依规拆除, 三是严

 格把住违规建房,从严管控切坡建房,严防一户多基。

 四是拆除违规农业设施用地,进行复垦复绿。

 五是拆除废弃杂棚和乱搭乱建。

 六是全面整治马路沿线及村庄外墙立面各种张贴、喷涂的非法广告、“牛皮癣”、废弃宣传标语、横幅。

 七是全面清理非公路标志标牌,对破损、不规范标牌进行拆除、维修或更新设置。

 (2 )着力提升村庄整体风貌。一是充分利用闲置空地进行绿化,实现村内无一块裸露泥土,能绿化的地方全绿化。二是河道溪流沿岸种植苗木,美化村庄。

 三是实施“亮化”工程,对村域太阳能路灯安装及使用情况进行排查,对损坏的太阳能路灯及时报修,对夜间照明不足的路段上报计划增设路灯。

 四是落实“雪亮工程”,在村主干道路口安装监控,建立环境整治智能管理。

 (3。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采用地方本土元素,保护和延续村落风貌。

 一是保留白水洞和禾梨坪村落原生态风貌,注入旅游元素,发展苏宝顶乡村旅游, 二是保护沈家坡古村落,弘扬梯田农耕文化。

 三是保护小溪“茶马古道”旧址,发展商道文化。

 6 、开展裸露泥 土治理复绿行动 一是各村开展裸露泥土地块调查,建立治理台账。

 二是对乡村两级主要干道两边采取撒草籽、栽树、种花草等方式落实绿化、复绿措施。

 三是实行“门前三包”明确农户房前

 屋后的裸露土地由农户负责,公共区域、无明确责任主体的裸露土地由辖区街镇、村组负责。

 7、 开展畜禽圈养行动 一是苏宝顶村、水口山村引导农户合规搭建畜禽养殖围栏、场棚,实施畜禽养殖“归圈”整村推进,从农户居住集中区逐步推开,杜绝畜禽散养现象的; 二是其他村在入村主干道、村部周围及人口集中区实现畜禽圈养。

 8 、开展乡风文明提升行动风 (1 )开展文明新 风宣传。一是召开屋场会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宣传。

 二是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文明新风等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组规民约》。

 三是过装订固定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栏、播放村村响广播、入户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是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作用,规范村民行为。

 (2 )开展文明评比活动。一是各村以户为单位开展“美丽庭院”“最清洁户”“文明家庭”“美家美妇”等评比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形成村美人和的农村新风尚。

 二是以组为单位开展“最美村民小组”等评比活动。

 三是各村要针对评比结果召开表彰会,发放一定的物资奖励调动村民积极性。

 9 、开展村庄“微改造”行动

 一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度拆、精致改、全面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竹木、土砖、鹅卵石等乡土材料,因地制宜对农村道路、沟渠、墙垛、栅栏及其他空间建立符合乡土风貌的微景观。

 二是加强村庄绿化、亮化工作,确保行政村内有一处以上公共休闲绿地可供村民时用。

 10 、开展“个十百千”创建行动 一是各村集中力量打造人居环境示范点,积极创建“美丽团寨”,苏宝顶白水洞团寨、水口山板山团寨、凉竹湾周家楼团寨、大段村院子组团寨、袁家溪村大竹山团寨、铁山村力头咀团寨、小溪村晒谷岩团寨。

 二是各村按照“六美标准”,积极引导农户创建“美丽庭院”。

 三、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铁山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易岸任领导小组组长,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贺湘波为第一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村党支部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肖振宇兼任办公室主任,黄健强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干,负责日常事务。

 2 、用好“一核四治”抓手。建设“一核四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核心”引领把准方向,将党的领导落实到整治各环节;以“自治”提高责任性,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明约、组规民约,引导村民发挥自主

 性;以“法治”实现强制性,依托乡贤理事会会发挥“乡贤力量”推动环境整治,设立“乡贤基金”,进一步推动村庄道路提质改造、公共休闲服务设施建设、村庄绿化美化、提升村容村貌等工作;以“德治”培养习惯性,依托乡风文明理事会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开展文明评选活动,激励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整治行动。以“智治”提升便捷性,发挥“雪亮村庄”监控环境整治。

 3 、建立人居环境整治“微网格”。以“微网格”为重要抓手,建立人居环境整治微网格,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引领群众参与周边环境清理,网格划分做到连片到户,不留卫生死角。结合清洁日、党员主题活动日,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4。

 、常态化开展评比工作。积极开展比学赶超打擂台评比活动。乡对村重点检查人居环境整治责任落实情况,并根据细则现场打分。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严重滞后,经多次提醒仍无明显改观的村通报批评并对主要责任人予以谈话提醒。村对组、户重点检查人居环境农户“八整洁”、“门前三包”责任落实情况,对“美丽庭院”、“最清洁户”等给予奖励,对卫生不达标的农户进行宣传劝导,督促整改到位。

 5 、保障工作经费。

 (1)集镇:投入 50 万元/年用于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2)村庄:除了市里下拨的人居环境工作经费外,乡里再从公用经费里拿出钱进行投入,其中,苏宝顶村 10 万元/年,其它六个行政村各 3 万元/年。

 6 、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村村响、微信群、宣传栏、宣传单、乡村两级会议等,线上线下广泛宣传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先进典型。注重发挥村级基层党组织的优势,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心支持参与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良好格局。

 7。

 、严格督促落实。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领导小组将按照“洪江市 2022 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农村社区)考评细则”每月进行考评督查,对考评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交办整改。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将从严进行追责问责。

篇二: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对策

5卷第5期V 0 1. 2 5N O . 5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Jo u r n a l o f X u z h o u In stitu te o fT e c h n o lo g y ( S o c ia l S c ie n c e s E d itio n )2 0 10 年9 月S E P . 2 0 10关于改善和解决农村人居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研究刘艳菊(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辽宁沈阳110 0 3 4 )摘要:

 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是新时期、 新阶段关乎民生发展的重大问题。

 新农村建设以来,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从总体上看依然非常落后, 存在着垃圾污染严重、 乡村绿化综合效果不佳以及人居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 建议从关注民生发展的角度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 绿色宜居村庄建设、 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等方面加以完善和增强, 从而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落后的状况。关键词:

 农村; 人居生态环境; 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

 C 9 1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 7 4 - 357 1( 20 10 )0 5—0 0 0 1—0 4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居生态环境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由于农村地区的人口多、 村庄分散、 经济实力薄弱, 加上长期公共财政对农村投入不足, 使得农村人居环境长期落后。

 因此,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在逐步解决农民吃饭、 穿衣和住房等基本生存需求后, 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满足农民群众的发展诉求, 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状况。

 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 中的“村容整洁” , 其实质或内涵就是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

 人居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已成为新时期、 新阶段关乎民生发展的重大问题。‘一、 当前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农村人居环境就是指农村范围内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综合, 其中住房、 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状况, 是衡量人居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

 ” [ 13新农村建设以来,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从总体上看依然非常落后, 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垃圾污染严重, 人居环境脏、 乱、 差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生活垃圾、 污水、 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排放量日益增大, 正在逐渐打破自然经济状态下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

 “据测算, 辽宁省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7 8 0 万吨, 生活污水约6 亿吨, 年产畜禽粪便1. 6 亿吨, 各类农作物秸秆1 0 0 0 万吨, 畜禽养殖和农业生产排放的固体废物、 废水以及生活污水等已经超过工业和城镇生活排放量, 成为不可忽视的重大污染源。

 , , [ 幻调研中发现, 辽宁省农村普遍缺乏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 甚至连最基本的垃圾投放站和垃圾填埋处理场也没有, 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 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 柴堆、 土堆、 粪堆随处可见, 家禽、 家畜乱跑乱拉, 环境“脏、乱、 差” 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严重影响到农村土壤、 水源和空气质量, 损害农民健康。

 另外, 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也较为严重。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带来固体废物的大量堆放, 造成土壤、 水体被有害、 有毒化学物质、 病原体、 放射性物质等污染, 导致土壤结构改变、 水质变化。

 这种污染进入土壤还将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活动, 有碍植物根系增长, 或在植物体内积蓄, 危害人体健康。( 二)乡村绿化综合效果不佳,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新农村绿化是改变农村整体面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一项民生工程。

 - [ 33国家和省各有关部门都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但收稿日期:

 2010—09—20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课题《辽宁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时策实证研)( L 09 B Z X 009 )、 2010# - 月 til:

 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辽宁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 10 L S L K T Z X - - 0 7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刘艳萄( 19 7 9 一), 女, 辽宁铁岭人。

 哲学硕士, 主要从事民生哲学与“三农” 问题研究。・1・万方数据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 0 10 年第5期在实施乡村绿化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使得乡村环保绿化工作效果不理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破坏绿化树木等现象时有发生。

 调研时发现, 有的村年年种树搞绿化, 但却“年年不见绿” 。

 有的村已经多年没有栽树搞过绿化了, 上边年年发号召, 下边基本没动静。

 认为绿化美化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硬指标, 好坏没人过问, 而且绿化投资大、 见效慢, 花钱栽树不如上项目。

 另外, 农民生态环保意识也较差, 认为植树不能代替致富, 种花种草不能解决温饱。

 因此, 农村中砍树、 盗木、 毁林的不法现象时常发生, 尤其是农民承包土地的周围、 国道、 省道两侧种植的树木, 常常是白天栽上, 夜里拔掉。

 二是缺乏公共绿地, 村民们没有休闲娱乐的自由活动空间。

 自然村庄一般被大面积农田、 经济林所包围, 具有较好的生态条件。

 但村庄内部除了河道两侧、 山跺上常有一些自然植被, 其他则基本为农民在自留地和前后院落四季轮种的农作物, 村内缺少供村民使用的公共绿地。

 三是绿化工作规划滞后、 缺乏特色。

 调研中发现, 大多数村的乡村绿化工作存在着许多盲目建设的现象, 缺乏乡村绿化的整体意识, 且大多没有什么乡村特色。( _ - - - )人居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民生活质量水平不高在我国, 农民生活设施建设刚刚起步, 属于农民生活基础设施中的人居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严重不足。

 “20 0 5年, 有关部门对全国部分村庄进行实地调查显示:

 9 6 %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系统; 8 9 %的村庄将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 坑边路旁甚至水源地、 泄洪道、 村内外池塘, 无人负责垃圾收集与处理。

 ’ , [ 4 ]调研发现, 目前辽宁省大部分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 有的即使实施了改厕, 也只是加装三格式化粪池, 不让粪便裸露, 污水仍然得不到处理; 农村自来水也没有完全普及, 目前辽宁省大部分农村还没有自来水, 有的村即使有了自来水设施, 也没有全天开放, 而且经常发生故障, 维修困难;农村道路路况也较差。

 虽然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修建了便民路, 但路面硬化的极少, 村内的路大都仍是土路, “晴天一身土, 雨天一身泥” 的状况没有改善。再加上缺乏维修和管理, 路面变得越来越差, 不仅给出行带来不便, 而且影响了环境; 农村里的养殖场也没有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 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也没有相应的设施, 生产污水直接渗漏到养殖场里或流到场外排水沟内。

 而家庭养殖户的生产污水与生活污水, 则混流随意排放出院, 流到街道上。

 没有’・2・村庄下水道系统, 没有集中的化粪池, 村内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基本是一片空白。二、 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农村人居环境恶化的原因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太差, 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长期以来, 农村生产技术落后,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再加上对农村环境卫生情况的重视不足, 导致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和生活习惯。

 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 一时还难以扭转。

 再加上长期以来对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 使得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总体还不够强。

 因此, 乱倒垃圾、 乱堆粪便,破坏绿化现象时有发生, 致使农村污染严重。( 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较高, 村镇财政负担困难新农村建设以来,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实现村容整洁, 一些农村也都实施了农村农户改畜, 建污水处理厂、 垃圾填埋场、 秸秆汽化站等, 但有的地方效果不是很理想。

 因为这些设备设施的使用及维护、用电等都需要钱, 村镇财政负担困难。

 调研中发现,有的村镇的污水处理系统, 只有在来人检查时打开,领导一走就关了, 主要就是因为这些设备设施的维护资金, 财政支持不了。

 另外, 大部分农村根本没有能力建设环境污染处理设施。

 以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为例, 一般一个垃圾收集系统需要50 万元/村, 而要建成一个正规的垃圾填埋场需要上千万的资金, 这么巨大的数额村镇财政根本负担不起。

 因此, 大部分村都没有垃圾处理系统和水污染处理系统等。( 三)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环卫基础设施缺乏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对农村环卫工作有所忽视, 在对全盘工作的安排上, 重经济发展, 轻环境卫生改善。

 再加上国家、 集体在农村环卫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 致使很多村镇缺乏必要的基础卫生设施, 如公厕、 垃圾箱、 垃圾运输车、 垃圾处理厂等。( 四)缺乏可行的农村环境监管机制, 村规约束力差调研中发现, 在很多村屯都能见到《村规民约》里有“不准乱倒垃圾” 之类的条款, 可这些条款的约束力却很差。

 有了条款要是执行不力或者只罚不管, 问题依然不能得到解决, 因此, 主要还是缺乏可万方数据

 刘艳菊:

 关于改善和解决农村人居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研究行的农村环境监管机制。三、 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比重, 着力改善农民生存环境近年来, 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 仍然是杯水车薪。

 因此要从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的要求出发, 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比重, 切实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投入。

 政府应在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农村自来水以及水污染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 农村改厕和畜禽粪便处理、 乡村绿化等的建设, 加强农村环境健康危害控制, 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

 此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农民需求和生活习惯, 同时做好维护和管理, 要使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做到惠民、 便民和利民。( 二)统筹城乡环卫事业发展, 实现城乡垃圾处理系统一体化农村人居环境落后, 是城乡发展差距在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上的集中体现。

 因此, 为了改善民生,改变农村人居环境落后的状况, 必须统筹城乡环境发展,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首先, 要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体系, 使之统一化、 规范化和高效化。

 其次, 要加快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环卫事业发展, 要把农村垃圾处理纳入城市环保系统之中,统一规划和管理, 实现农村垃圾处理规范化、 装备化、 组织化。

 再次, 要加强农村环保队伍建设, 组建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 配备专职环保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 并且聘请村级环保协管员, 延伸环保管理链, 实施县、 乡、 村三级环境保护联动机制。

 此外, 在环卫工作人员的配备上, 环卫工作人员可在当地农村招聘并聘用, 可优先考虑家境困难的村民, 一方面扩大他们的收入来源, 另一方面解决了环卫工人配备的问题。( 三)加强村级绿化的科学规划与管理, 建设绿色宜居村庄“科学建设宜居农村, 彻底改变农村人居环境,是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生态农村、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迫切要求。

 蚍朝首先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和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思路, 从农村环境整治、 自然生态平衡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入手, 制订科学的、 高质量的新农村绿化规划。

 要善于利用各地特定的地理环境、 不同的气候条件、 自身的历史传统、 农民的切实需求等,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力争实现和形成一村一景、 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绿化格局。

 其次,要继续加强农村绿化建设, 加快实施村庄绿化、 庭院绿化、 通道绿化、 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等绿化工程, 增加农村公共绿地和文化广场等, 努力创造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居住空间和居民文化交流环境, 使新农村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又富有现代人居环境韵味。

 再次, 要把农村的绿化美化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 并列入农村干部政绩考核内容, 做到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统筹兼顾,同步进行。

 最后, 要加强农村绿化的保护和长期管护。

 要建立管护机制, 组建管护队伍, 配备管护人员, 落实管护责任, 保障绿化成果; 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和查处各类侵占绿地、 毁坏绿化、 盗窃树木等违法行为, 保护好已有的绿化成果。( 四)加大宣传普及教育力度, 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要通过开展多层次、 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 帮助农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要积极倡导、 教育和宣传广大农村干部、群众, 从革除不良卫生习惯、 建设现代新型农村环境卫生入手, 建设绿色宜居家园, 促进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

 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导, 建立健全村规民约, 结合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 不断增强农民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自我管理、 自我约束的能力, 培育农民关心生态、 关心环境卫生的良好风尚。( 五)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实施农村清洁卫生工程首先, 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 实施农业生态工程, 加快发展‘种植——加工——养殖——沼气’ 的循环经济” [ 6]。

 如:

 充分利用农村剩余秸秆、 有机食品副产品等资源, 组织农民发展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生产, 然后利用畜禽粪尿生产有机肥等, 以解决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染环境问题。

 其次, 要积极发展绿色农业,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再次, 要大力开展农村清洁卫生工程, 制定卫生保洁村规民约,村民门前实行三包, 垃圾要倒放在指定的垃圾箱内。要建立农村环卫队伍, 实现农村环境卫生的日常化管理。

 要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 改变人畜混居现象, 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此外要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六)加强农村污染管理和监管, 建立健全农村・3・万方数据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 0 10 年第5期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首先, 要研...

篇三: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对策

 2021,

 3 8(01):

 08-12.公园城市背景下的生态宜居环境营造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Livable

 Environ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ark

 City李炜民LI

 Weimin文章编号 :

 :

 1000-0283

 (2021)

 01-0008-05DOI :

 10.

 12193

 /

 j.

 laing.

 2021.01.0008.

 002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收稿日期 :

 :

 2020-10-08修回日期 :

 :

 2020-10-21李炜民1963 年生 / 男 / 内蒙人 / 教授级高级工

 程师 / 原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总工程师 、

 中国园林博物馆馆长 ( 北京 100044 )摘要“ 公园城市 ” 的提出奏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宜居环境规划建设新的美好乐

 章 。

 建设公园城市关键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 ,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 加强生物多样

 性保护 , 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 把城市建设成为一个健康美丽的大公园 , 这也是

 社会进步 、 文化传承 、 社会公平 、 国家强盛的体现 。关键词公园城市 ; 宜居 ; 和谐 ; 营建AbstractThe

 proposal

 of

 "park

 city"

 played

 a

 new

 and

 beautiful

 movement

 i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ng

 a

 livable

 environment

 for

 socialist

 c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

 key

 to

 building

 a

 park

 city

 is

 to

 creat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green

 space

 system,

 inherit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strengthen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and

 uphold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city"s

 construction

 into

 a

 healthy

 and

 beautiful

 big

 park

 is

 also

 a

 manifestation

 of

 social

 progress,

 cultural

 heritage,

 social

 justice,

 and

 a

 strong

 country.Key

 wordspark

 city;

 livable;

 harmony;

 construction1 公园城市理念及意义1.1 公园城市理念2018 年 2 月 ,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 ( 图 1 )

 时首次提出 “ 公园

 城市 ” 理念 。

 同年春天 , 他在北京植树时讲道 , “ 应该把城市建设成为一个大

 花風让老百姓出门就像在公园里一样 。

 ”

 2019 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 , 习

 总书记面向国内外来宾发表了 “ 共谋绿色生活 , 共建美丽家园 ” 演讲 , 再次发

 出了 “ 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 ” 。

 面向未来 “ 我们

 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

 山峦层林尽染 , 平原蓝绿交融 , 城乡鸟语花香 ” “ 遥

 望星空 、 看见青山 、 闻到花香 ” 。

 习总书记指出 :

 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

 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 。

 然而 ,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日益严重的

 环境问题, 人们开始反思城市发展中的规划问题 , 积极探讨城市中人与环境的

 关系 %

 “ 公园城市 ” 的提出奏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宜居环境规

 划建设新的美好乐章 , 其核心是体现了 “ 以人民为中心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08

 公园城市背景下的生态宜居环境营造丨李炜民.

 园林 /2021 年 / 第 38 卷 / 第 1 期1.

 成都天府薪区2.

 成都依田桃源 , , 是公园城市绿包和创意的绪合体色社会主义思想 。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关于公园城市核心价值提出 6 点论

 述 :

 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 ; 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 ; 以文化人

 的人文价值 ; 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 ; 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 ;

 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图 2 ) 。

 扬州原市委书记谢正义指出 :

 “ 公

 园是城市基础公共设施 , 它不是一种标志 , 而是一种标配,

 就是政府对人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 不能简单地以经济利

 益来衡量 。

 ”1.2 公园城市提出的意义( 1 )

 社会进步的体现 。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 , 毛泽东主

 席发出了

 "绿化祖国 ” "大地园林化 ” 的号召 , 各地开始兴建

 解放公园 、 人民公風象征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改革开 放后 , 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的召开 , 为园林建设蓬勃

 开展提供了推动九 1992 年国家倡导创建 “ 园林城市 ” , 极大

 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 , 象征着人民富裕起来了 。

 那么公园城

 市的提出与建设就是中国人民强起来的时代特征 。

 “ 人民对于

 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的目标 ” , “ 公园城市 ”必将

 成为引领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模式 。( 2 )

 社会公平的体现 。

 公园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 。

 1990

 年钱学森先生提出 “ 山水城市 ” 的概念 。

 吴良舖先生认为 ,

 山水城市所提倡的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协调发展 , 其最终

 目的在于建立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相融合的

 人类聚居环境 。

 由此 , 他提出了人居环境学 , 扩大了现代园林

 的夕卜延 , 反映了园林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

 作为影响

 美国近代历史 100 位人物之一 , 被称为美国风景园林之父的奥

 姆斯特德在 1896 年波士顿公园问题公众听证会上说过 , 公园

 应该属于人民 。

 因而每一个常去公园的男人 、 女人和孩子都能

 说 :

 “ 这是我的公园 , 我有权在这儿 。

 ”( 3 )

 国家强盛的体现 。

 1958 年钱学森先生在人民日报发

 表文章 《 不到园林 , 怎知春色如许 一一 介绍园林学 》 [2] ,提出

 了要用祖国的园林艺术来美化城市 ,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绿

 地系统 , 统筹推进高质量建设 。

 以上海为例 :

 从解放初期到

 改革开放 , 绿地从人均 02

 m 2

 ( — 双鞋的面积)到人均一张报

 纸面积 , 发展到人均一张床面积 , 再到人均一间房 , 其人居

 环境随着国家的发展强大而得到极大改善 。

 从过去洋人租界公

 园国人不得入内 , 到 2020 年城市公园数量达到 400 座 , 人均公

 园绿地 8.5

 m 2 , 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强盛 。( 4 )

 文化传承的体现 。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各个时

 代不同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经济的兴衰 , 蕴含了多样化的哲学思

 想与文化理念 , 折射出中国人独有的品格与人文精神(图 3 )

 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也是中国文化传承与传

 播的载体 , 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 。

 习总书记指出 :

 “ 我们

 要坚持道路自信 、 理论自信 、 制度自信 , 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

 化自信 。

 ” 其中 , 文化自信 , 是更基础 、 更广泛 、 更深厚的自

 信 。

 钱学森先生讲过 , 没有文化的园林只能叫 “ 林园 ” , 中国园

 林的灵魂是文化 。

 因此 , 公园绿地并不是种树 , 而是对一个

 城市文脉的传承 , 是城市的名片 , 没有文化的"园林 ’ 是对中09

 专题 :

 :

 重构城市生态宜居空间丨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LIVABLE

 SPACE•Hi ・ 43.

 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郑州碧沙岗公园4.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国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的表现 。2 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宜居环境营建在资源约束趋紧 、 环境污染严重 、 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

 形势之下 ,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 、 关乎民族未来的

 长远大计 。

 20 世纪 60 年代 , 英国著名规划师便提出未来的城

 市建设要更多地以园林学而非建筑学来规划城市 , 为人类创造

 良好 、 和谐的环境空间 。

 在谈到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建设问

 题时, 钱学森先生说道 :

 “ 要以中国园林艺术来美化 , 使我们

 的大城市比起国外的名城更美 , 更上一层楼 。

 据说规划中的

 莫斯科城绿化地带占城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 那么我们的大

 城市、 中心城市 , 按中国园林的概念 , 面积应占二分之一 。

 让

 园林包围建筑 , 而不是建筑群中有几块绿地 。

 应该用园林艺

 术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

 要表现中国的高度文明 , 不同于世界

 其他国家的文明 , 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 。

 ” [3] 因此,

 在构建公园城市背景下 , 探索如何更好地营造宜居环境具有重

 要意义 。2.1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 , 统筹推进高质量建设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健康的重要保障 。

 相较于封

 建时代的城市 , 现代城市所具备的最本质 、 最显著的空间特

 征就是拥有居民共享的开敞空间 / 绿地 。

 城市公共开敞空间是

 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自然资本 , 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供碳汇生产 、 城市粮食生产 、 应对极端天气等功能因

 此 , 在特殊时期 , 绿色空间对一个城市的安全尤为重要 。1958 年 , 国务院批准北京市第一个总体规划 , 1959 年北

 京市一次性划拨 42 块土地用于城市公园绿地建设 , 其中不但

 包括大量历史名园 、 遗迹 , 同时包括城市中心区脏乱差以及

 被污染的河湖水域 。

 2004 年 , 北京市在修编总体规划时 , 吴

 良舖先生明确表示此次北京的规划修编 , 所有的 ( 东西 )

 都

 应该做减法 , 只有绿地应该做加法 , 并提出北京应该在东南

 西北规划建设 4 个规模较大的 “ 国家公园 ” 以确保城市环境

 质量的安全 。

 2008 年 , 由于奥运会的举办 , 位于中轴线北端

 6.8

 km 2 用地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成开放 ( 图 4 )

 , 现年游客量

 600 余万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现代城市公园 。这样的案例在全

 国园林城市中不胜枚举 。

 2017 年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历史上第一

 个 “ 减量规划 ” , 随后规划建绿 、 留白增绿使北京的环境质量

 有了明显的改善 , 雾霾少了 , 蓝天多了 。

 面对新时代的城市环

 境营建 , 为了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 建设公园城市

 就是最好的答案 , 而建设核心就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绿色空

 间 , 构建健康合理安全的城市绿地系统 。2.2 突出园林的文化属性 , 落实文化建园的指导思想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 , 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 。

 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 , 植根于中国人内心 , 潜移

 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

 中国园林文化的博

 大精深主要体现在 6 个方面 :

 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与哲学思

 想 ; 不同地域 、 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 ; 不同时期 、 不

 10

 公园城市背景下的生态宜居环境营造丨李炜民.

 园林 /2021 年 / 第 38 卷 / 第 1 期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变化多样的艺术形式与诗情画意的

 内心世界 ; 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 物质与精神的完美融合忙2017 年 1 月 25 日 , 中共中央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 , 表示要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 创新人文交流方式 , 丰富文化交流内

 容 , 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 , 支持中国园林等中华传统文化代

 表性项目走出去 。

 中国园林的本质是民生 , 自宋代就有了耕织

 图并在园林中有所体现 , 如今的颐和园耕织图景区以及三山五

 园中均有以农业为主题的表达体现 。

 源自王羲之 “ 兰亭序 ” 描

 写晋代群贤兰亭修禊的典故 , 至唐宋以后就开始以流杯亭的

 形式出现在园林中 ,今天还能够看到的, 如 :

 故宫禊赏亭 、 中

 南海流水音 、 潭柘寺猗 玕 亭 、 恭王府沁秋亭 、 避暑山庄曲水荷

 香 , 等等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一段对话成为园林文化

 传承的范例 。

 庄子曰 :

 “ 脩鱼出游从容 , 是鱼之乐也 。

 ” 惠子曰 :

 “ 子非鱼 , 安知鱼之乐 ? ” 庄子曰 :

 “ 子非我 , 安知我不知鱼之

 乐 ? ” 惠子曰: “ 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 ; 子固非鱼也

 子之不知

 鱼之乐全矣 !

 ” 庄子曰: “ 请循其本 。

 子曰 ’ 汝安知鱼乐 ’ 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

 我知之濠上也 。

 ”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

 北海濠濮间 ( 图 5 )

 、 避暑山庄石矶观鱼 、 牣鱼亭 、 寄畅园知鱼

 槛 、 艺圃乳鱼亭 、 沧浪亭观鱼处 、 福州三坊七巷私宅知鱼乐

 处 , 等等 。

 这些典型案例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中的

 传承与魅力展示 , 把源自于自然的事物 , 通过人文化的形式表

 达出来, 进而上升到精神层面 , 表达的是中国人观察事物 、 认

 知事物并融入生活的一种哲学态度 。2.3 加强公园绿地建设 , 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留足空间2013 年 12 月 20 日联合国宣布将每年的 3 月 3 日定为世

 界野生动植物日以呼吁人们提高对世界野生动植物的认识 。

 2020 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全球的主题是 “ 维护地球上所有的生

 命 ” , 中国的主题是 “ 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 ” 。

 植物是地球生物

 安全的基础 , 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 。

 中国是全球植

 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 大约有 35

 856 种高等植物 , 约占

 世界总数的 10% , 居世界第 3 位 。

 2020 年 9 月 30 日 , 习近平总

 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发表讲话 , 指出 “ 坚持生态文

 明 , 增强建设美丽世界动力 。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 , 是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

 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

 财富 , 但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的生态危机 。

 生

 态兴则文明兴 。

 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 , 尊重自

 然 、 顺应自然 、 保护自然 ,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促进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 共建繁荣 、 清洁 、 美丽的世

 界 。

 ”对于城市来讲 , 生物多样性的多少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

 健康程度 , 而公园绿地正是维护城市多样性最为重要的物质

 基础 。

 曾几何时 “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 ” 反映出中国植物多样

 性给世界带来花园般的美丽 ( 图 6 )

 , 自然界的动物世界也让世

 界了解了中国 。

 “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 , 中国人

 自古寻求人与...

篇四: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对策

dash; 2 —

  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市委《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现结合东莞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广大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导向,以村(社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全面建设基层组织领导有力、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村容整洁有序、生态环境良好、农民持续增收、社会和谐稳定、岭

 — 3 — 南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根据省的部署,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镇(街道)为主体,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先整治、后提升,以点带面、梯次创建、连线成片、示范带动、全域推进,滚动建设一批又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2018 年年底前,选取 13 个条件较成熟的村(社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试点,全市全部村(社区)基本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环境整治任务。2019 年年底前,全市 80%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2020 年年底前,全市全部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60%以上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2022 年年底前,全市 80%以上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创建一批特色精品村。2025 年年底前,全市全部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以上标准。

 (三)基本原则 坚持总体谋划,规划引领。以镇(街道)为主体,注重保持村(社区)自然生态环境、乡土气息、田园风光、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保护文物、留住田园乡愁,防止简单照搬城市模式,防止“一刀切”,防止千村一面。

 坚持点面结合,连线连片。创建示范试点,连线连片推

 — 4 — 进重要交通河流沿线、主要景区村庄示范建设,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

 坚持分类指导,梯次创建。按照主体功能区域和村庄不同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阶段分步骤创建提升,逐级打造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典型示范。

 坚持农民主体,共建共享。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激发内生动力。动员农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保障农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区分轻重缓急,优先解决群众反映最普遍、最迫切的民生问题,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整合资源,多方投入。明确市、镇(街道)政府、社会和村(居)民的责任,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村(居)民、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筹资投劳。

 坚持长效管护,持续发展。着眼长远,建立多元化管护投入机制,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明确属地管护责任,构建长效维护管理制度,确保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镇(街道)为单位,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

 — 5 — 整治”,组织发动群众整治环境脏乱差。全域推进城乡乱摆卖、乱堆放乱搭建等“六乱”行为整治。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实现城乡环卫保洁范围全覆盖。全面清理积存垃圾、卫生死角,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三边”(路边、水边、山边)等管理薄弱区域,实现城乡环境整洁、优美、文明、有序。(责任单位: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

 (二)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强化生活垃圾收运源头管控,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分批推进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完善城乡市容环卫统筹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环卫保洁长效机制。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入海”。严厉打击各类生活垃圾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包括: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到指定的收集点或者收集容器内,随意倾倒、抛撒、焚烧或者堆放;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扬撒、遗漏生活垃圾以及滴漏污水;擅自收集、运输处理境外和市外垃圾;随意倾倒、抛洒、堆放城市生活垃圾;未经批准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或者处置活动的行为。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设施设备齐全、治理技术成熟、保洁队伍稳定、资金保障长效、监管制度完善,实现填埋场渗滤液常态化管理,基本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责任单位: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环保局)

 — 6 — (三)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合理布局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截污次支管网体系,力争到 2020 年,污水处理率达 95%。启动全市黑臭水体和重污染河涌综合整治,制定各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制定全面统筹的治理和监管措施,建立黑臭水体绩效评估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用 5 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重污染河涌综合整治。〔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农业局,各镇(街道)〕 (四)推进“厕所革命”。制定东莞市“厕所革命”行动工作方案,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规范标准等方式,推进城乡公厕升级改造,建立健全无害化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机制,实现我市公厕“数量充足、干净无味、管理有效、卫生文明”的建设管理目标,不断提升我市城乡厕所管理和服务水平。2018 年年底前,启动新建或改造公厕不少于全市需新建或改造总量的 10%。2019 年年底前,全面启动并推进全市“厕所革命”。2020 年年底前,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责任单位: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委宣传部、市卫生计生局、市旅游局)

 (五)推进农村住房整治改造。修订农民住房管理办法,探索建设农民公寓,坚持集约用地、合法依规、市场导向多渠道解决新生代住房需求。根据《广东省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工作指引(试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开展村容村貌整

 — 7 — 治提升工作。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村庄和农民对现有农房进行外立面整治。开展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整治行动,到 2022 年基本化解农村“两违”历史遗留问题。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改造建设民宿、创客空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场所。〔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市更新局)、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农业局、市委政研室〕 (六)升级改造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完善道路照明、人行道、绿化等市政配套设施。推进“断头路”建设,加大公路危桥改造力度,加强乡村道路养护管理。优化村(社区)公交线路设置。统筹开展全市村(社区)“烂路”治理。制订东莞市道路设施综合整治行动方案和东莞市道路设施综合整治考核暂行办法,督促、指导全市村(社区)开展道路设施整治工作。利用闲置地、废旧厂房等资源建设停车场,解决村(居)民停车难问题。(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林业局)

 (七)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公共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管理。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医养结合,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有效配置利用。推进体医结合,建立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为村(居)民提供服务。利用闲置

 — 8 — 地、废旧厂房等资源建设体育设施,解决村(居)民运动健身需求。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在全市推动新形态智能化多功能综合体的“城市阅读驿站”建设,增强乡村现代文化氛围。实施全民艺术普及计划,推动优质活动资源向乡村倾斜延伸。实施全市电网升级行动(2017-2020 年),加快一批电网工程项目落地投产,打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东莞智能电网。(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社保局、市卫生计生局、市体育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东莞供电局)

 (八)提升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水平。主动适应森林城市向镇(街道)和乡村延伸的趋势,以森林小镇建设为抓手,统筹镇(街道)的森林、绿地、湿地等生态资源,推进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空中增绿,不断拓展绿化空间,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到 2020 年,全市建成 14 个以上森林小镇。充分利用建筑墙面、阳台、河道堤岸、屋顶、棚架、栅栏等不同的立地条件,通过种植攀援植物等,探索村容立体景观绿化。新建一批湿地公园,至 2020 年底全市湿地公园达到 25 个。推进村(社区)景观提升,增加一批公园绿地和景点,至 2020年底,完成增加 50 处公园绿地和一批村居绿化景观点的目标。推进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建设,注重从整体空间塑造和提升,挖掘村(社区)特色优势,争取到 2021 年建成 6 个

 — 9 — 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本土特色突出、产业发展良好的市级特色连片示范区。推进茶山、石排等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促进连点、连线、成片村庄美化。〔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委农办(市农业局)〕 (九)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深入开展“乡村里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打造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村、主题公园。加强家风家训建设,推进文明家风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探索推进“文明积分进万家”全民行动,以村(社区)、家庭为单位实行文明行为记录和文明行为积分制度,为每位市民、每个家庭建立“文明档案”。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讲理论、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法律、讲礼仪为主要内容,全面宣传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农村普法教育,发挥村规民约、人民调解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协商解决纠纷矛盾,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组织作用,提高农民群众文明卫生意识。加强传统民俗节庆、手工艺、曲艺等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保护农村传统民居院落、古建筑、抗战文物、红色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文化休闲旅游。(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卫生计生局、市司法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和

 — 10 — 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旅游局、市农业局)

 三、分类推进 按照发展现状、地域特色等实际,将全市村(社区)划分为传统农村型、城中村型、半城中村型等 3 种类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明确各类型村(社区)规划和建设重点,既有共性的工作推进,也做到各有侧重,形成各类型村(社区)错位发展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发展格局。

 (一)传统农村型。指位于城镇建成区外,农业生产比重相对较大、有一定农田和农房面积、呈现传统聚落形态的村庄。这类村庄重点围绕“留住乡愁”,加强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传承和保留好乡村原有的形态、肌理、特质,保护和利用好农业生态、生产、生活功能,把乡村建设得更加有东莞韵味,成为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型示范。

 (二)城中村型。指位于城镇建成区内,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城镇化的村庄。这类村庄以城市功能为主,被城市发展所包围,形成“都市里的村庄”。重点改善村容村貌,整治乱扔垃圾、乱堆放、乱摆卖、乱拉挂、乱张贴、占道经营等现象,加强物业统筹经营,符合城市规划的,重点推进“三旧”改造、城市更新,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等,提升村(社区)品质,将城中村建设成安全卫生、设施配套、舒适文明的和谐社区。

 — 11 — (三)半城中村型。指位于城镇建成区外围,生产和生活方式半城镇化村庄。这类村庄城市功能发展不完善,紧邻城市功能区而具备多元化的功能,有工业也有少量农田,介于传统农村型与城中村型村庄之间。这类村庄重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加强对物业统筹经营,促进村容整洁、道路通达、宜居美丽。

 四、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2018 年 6 月-2018 年 9 月)

 1.根据省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我市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施方案。

 2.制定各类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在组织各镇(街道)开展村(社区)分类和试点推荐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 13 个村(社区)开展市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试点建设工作。

 3.各镇(街道)因地制宜制定本辖区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施方案。

 (二)组织申报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试点(2018 年 10月-2018 年 12 月)

 组织镇(街道)制定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试点申报方案,细化建设内容,明确整治项目、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完成时间等。市委农办会同示范试点牵头部门及市财政等相关部门对示范试点建设内容进行审核,确保符合建设生态宜

 — 12 — 居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审核通过后,各镇(街道)组织示范试点村(社区)启动创建工作,并实行先规划后建设。

 (三)全面铺开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2018 年 10 月-2025 年 12 月)

 各镇(街道)组织辖区内村(社区)按照市、镇(街道)制定的方案部署,开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各项工作牵头部门对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按省的目标要求,2019 年...

篇五: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对策

2022 年 年 x xx 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施方案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扎实推进全乡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助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xx 市农村人居环境“五治”专项整治行动方案》(x 办〔2021〕xx 号)、《xx 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六无一全”标准》(x 农居办〔2021〕x 号)、《关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十大行动建设 xx 美丽宜居乡村的工作方案》、《xx 市农村人居环境“五治”专项整治行动方案》(x 办发电〔2021〕xx号)、《2022 年 xx 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全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精心部署、集中行动、全民参与等方式,以创建“美丽集镇、美丽村庄、美丽团寨、美丽庭院、美丽公路、美丽溪河”示范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积极争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乡镇,奋力建设“净、绿、美”新农村。大力实施“个十百千”美丽创建行动,力争成功创建美丽示范村 2 个(苏宝顶村、水口山村)、美丽团寨 7 个(各村一个)、美丽庭院 21个。计划完成农村户厕改(新)建 102 个,完成无害化公共旱厕

 改造 2 个。彻底改善我乡农村人居环境,使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文明村规明约普遍形成,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达到“六无一全”的标准。

 二、整治提升内容及措施 (一)集镇 1 1 、及时清运垃圾。增加集镇保洁员,加强集镇环保力量,对集镇主要街道、背街小巷、河道等实行分区域包干到人全天候保洁到位,垃圾桶及勾臂箱专人管理,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开展河道平整工作,组织对集镇到 xx 村槐树脚河道进行清淤。通过全覆盖、拉网式的垃圾“清零”行动,对溪流、沟渠、卫生死角、积存垃圾等进行全方位的清理。加强宣传及巡查,杜绝垃圾、秸秆焚烧现象。

 2 2 、规范污水排放。集中对集镇的污水管网和明沟进行完善,计划新建排水明沟 3 处,疏通暗渠涵管 2 处,确保无乱排乱倒乱流等现象。

 3 3 、规范车辆摆放。按照集镇规范化建设要求,加大对车辆摆放秩序的整治力度,增设停车位。在 xx 中心学校对面及 xx 村部前(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征地修建停车坪,规划停车位。同时,在集镇设置抓违章探头,对乱停乱放车辆进行违章处理。

 4 4 、规范广告招牌。全面整治非法广告,组织人员对集镇现有“牛皮癣”进行全面清理。设置广告宣传专栏,做到不乱贴乱挂乱画,坚决根治“牛皮癣”。宣传动员集镇门店实行“一店一牌”。

 5 5 、注重房屋内外清爽。对集镇五六十年代的破旧门店(产权归属 xx 村中街组)进行拆除,新建休闲广场。对集镇上的废旧汽车客运站进行改建,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换新颜。积极争取项目对集镇农贸市场进行改造,使农贸市场更加规范化。对集镇乱搭乱建进行集中清理整治,拆除集镇违规菜园围栏、拆除 xx溪流域河道乱搭乱建(鸡棚、鸭棚)。通过开展评比、宣传“门前三包”责任,引导集镇门店、住户对房屋内外环境进行清洁,将杂物堆放整齐,做到干净清爽。

 6 6 、有效治理市场。对市场进行修缮,设立钢架棚。规划用地,市场区域设计为下面建市场,上面建房屋,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加大巡查力度,严禁出现占道经营,消除马路市场。加强市场卫生管理,实行归类分区管理,安排专人清理市场垃圾。

 7 7 、确保道路整洁通畅。修整破损沥青路面,对道路两旁的杂草、排水沟的淤泥杂物进行集中清理。同时,对集镇居民的畜禽散养行为进行规范,做到畜禽集中圈养。

 8 8 、做好绿化亮化环保。实施亮化环保:对绕集镇路、集镇中心和主要街道安装太阳能路灯;实施绿化:因地制宜,见缝插绿。

 9 9 、保持厕所清洁实用。对集镇现有的公厕进行安排专人打扫,保持干净整洁无异味。加快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确保集镇无一个旱厕。

 10 、突出 x xx 特色。结合 xx 乡特色,争取项目资金,对集镇临街面进行风格统一改造,建设具有 xx 文化韵味的特色乡镇。

 (二)村庄 1、开展规划编制专项行动 xx、xx 两个美丽示范村庄 4 月底完成《村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规划》编制,明确目标任务、项目重点、资金来源、建设时序。

 2、开展露天粪坑、临时棚厕、农村旱厕治理行动 (1)大力推进农村改厕。一是按照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标准规范,积极宣传动员农户改厕,采取应改早改、愿改尽改,全面落实“首厕过关制”,实施厕屋黑灰水分离,开展旱厕清零行动,实现村内无一个旱厕。二是对公共旱厕做到应该尽改。

 (2)落实厕所维护管理机制。一是对辖区户厕开展全面摸排,建立问题台帐,限期进行整改,实行销号管理。二是村公厕进行安排专人打扫,保持干净整洁无异味。

 3、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 (1)开展河道治理行动。各村要组织两委干部、党员、河道保洁员及志愿者对辖区内河流进行定期清理。一是清理水面漂浮物,加强宣传,杜绝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溪流之中。二是对黑臭水体进行摸排整治,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小型湿地项目改造。三是对农户院落沟渠、排水沟进行硬化。四是开展禁止电鱼、网鱼行动,同时,投放鱼苗保护水域生态。五是拆除溪河流域河道乱搭乱建(鸡棚、鸭棚)。

 (2)落实“河长制”管理机制。一是对村内所有小微水体环境综合整治纳入河长制监督管理考核责任体系,建立以驻村领

 导为责任领导,挂牌整治的长效管理体制。二是建立“河长+河道保洁员”机制,由乡村两级河长带头开展巡查,尤其是向河道倾倒建筑垃圾、私自排放生活生产污水及私搭乱建违规占用河道行为立即制止,列出问题清单,限期整改,确保河流通畅清爽。

 4、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及资源化利用行动 (1)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一是设立村庄“清洁日”,坚持集中整治和持续整治相结合,聚焦辖区内村组、道路、树丛、田地等重点区域,开展全覆盖、拉网式的垃圾集中清理整治,彻底清除卫生死角、积存垃圾,实现公共区域做到“六无一全”,农户屋内屋外做到“八个整洁”。二是对乡村道路进行全面整治,实现公路用地无堆放物、无障碍物、无垃圾。三是督促垃圾及时清运,同时,动员群众垃圾投入配备的垃圾桶中,不乱扔乱倒,杂物摆放整洁有序,基本消除房前屋后的垃圾堆、杂物堆。四是配置分类垃圾桶,宣传垃圾分类投放。五是加强巡查,严禁焚烧垃圾、秸秆。六是消除遗留的垃圾焚烧炉和清理非正式垃圾堆放点,确保无垃圾焚烧和长期未清运现象。七是每村选定一个建筑垃圾集中处置点,设立标识牌,引导群众不乱倒建筑垃圾,倒入指定处进行集中掩埋。八是定期组织对村庄、道路杂草进行清除。九是动员家禽圈养,道路、房前屋后无畜禽粪便。

 (2)完善清扫保洁机制。各村对辖区内卫生区域(含勾臂箱、垃圾桶)进行责任细分,村组干部、保洁人员定点定人定责,严格落实保洁员考勤制度,开展好日常清扫工作。各村将村、组、户划分若干微网格,发动党员干部、热心群众、志愿者对人居环

 境整治工作进行广泛宣传,督促各户做好门前三包工作,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大会战,高标准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任务。

 5、开展农村废弃杂屋拆除行动。

 (1)全面开展“房屋清爽”行动。一是对残垣断壁、废弃畜禽圈舍、废弃厕所、废弃仓库、废弃空心房等建筑物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实行销号管理。二是广泛动员党员、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带头并发动村民对危旧房、闲置房、残垣断壁等有碍观瞻的“空心房”(有文物保护价值的予以保留),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坚决依法依规拆除,三是严格把住违规建房,从严管控切坡建房,严防一户多基。四是拆除违规农业设施用地,进行复垦复绿。五是拆除废弃杂棚和乱搭乱建。六是全面整治马路沿线及村庄外墙立面各种张贴、喷涂的非法广告、“牛皮癣”、废弃宣传标语、横幅。七是全面清理非公路标志标牌,对破损、不规范标牌进行拆除、维修或更新设置。

 (2)着力提升村庄整体风貌。一是充分利用闲置空地进行绿化,实现村内无一块裸露泥土,能绿化的地方全绿化。二是河道溪流沿岸种植苗木,美化村庄。三是实施“亮化”工程,对村域太阳能路灯安装及使用情况进行排查,对损坏的太阳能路灯及时报修,对夜间照明不足的路段上报计划增设路灯。四是落实“雪亮工程”,在村主干道路口安装监控,建立环境整治智能管理。

 (3)加强传统村落保护。采用地方本土元素,保护和延续村落风貌。一是保留白水洞和禾梨坪村落原生态风貌,注入旅游

 元素,发展 xx 乡村旅游,二是保护 xx 古村落,弘扬梯田农耕文化。三是保护小溪“茶马古道”旧址,发展商道文化。

 6、开展裸露泥土治理复绿行动 一是各村开展裸露泥土地块调查,建立治理台账。二是对乡村两级主要干道两边采取撒草籽、栽树、种花草等方式落实绿化、复绿措施。三是实行“门前三包”明确农户房前屋后的裸露土地由农户负责,公共区域、无明确责任主体的裸露土地由辖区街镇、村组负责。

 7、开展畜禽圈养行动 一是苏宝顶村、水口山村引导农户合规搭建畜禽养殖围栏、场棚,实施畜禽养殖“归圈”整村推进,从农户居住集中区逐步推开,杜绝畜禽散养现象的;二是其他村在入村主干道、村部周围及人口集中区实现畜禽圈养。

 8、开展乡风文明提升行动风 (1)开展文明新风宣传。一是召开屋场会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宣传。二是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文明新风等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组规民约》。三是过装订固定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栏、播放村村响广播、入户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作用,规范村民行为。

 (2)开展文明评比活动。一是各村以户为单位开展“美丽庭院”“最清洁户”“文明家庭”“美家美妇”等评比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形成村美人和的农村新风尚。

 二是以组为单位开展“最美村民小组”等评比活动。三是各村要针对评比结果召开表彰会,发放一定的物资奖励调动村民积极性。

 9、开展村庄“微改造”行动 一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度拆、精致改、全面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竹木、土砖、鹅卵石等乡土材料,因地制宜对农村道路、沟渠、墙垛、栅栏及其他空间建立符合乡土风貌的微景观。二是加强村庄绿化、亮化工作,确保行政村内有一处以上公共休闲绿地可供村民时用。

 10、开展“个十百千”创建行动 一是各村集中力量打造人居环境示范点,积极创建“美丽团寨”,xx 团寨、xx 团寨、xx 团寨、xx 团寨、xx 团寨、xx 团寨、xx 团寨。二是各村按照“六美标准”,积极引导农户创建“美丽庭院”。

 三、保障措施 1 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 xx 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 xx 任领导小组组长,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xx 为第一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村党支部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肖振宇兼任办公室主任,黄健强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干,负责日常事务。

 2 2 、用好“一核四治”抓手。建设“一核四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核心”引领把准方向,将党的领导落实到整治各环节;以“自治”提高责任性,将人居环境

 整治纳入村规明约、组规民约,引导村民发挥自主性;以“法治”实现强制性,依托乡贤理事会会发挥“乡贤力量”推动环境整治,设立“乡贤基金”,进一步推动村庄道路提质改造、公共休闲服务设施建设、村庄绿化美化、提升村容村貌等工作;以“德治”培养习惯性,依托乡风文明理事会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开展文明评选活动,激励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整治行动。以“智治”提升便捷性,发挥“雪亮村庄”监控环境整治。

 3 3 、建立人居环境整治“微网格”。以“微网格”为重要抓手,建立人居环境整治微网格,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引领群众参与周边环境清理,网格划分做到连片到户,不留卫生死角。结合清洁日、党员主题活动日,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4 4 、常态化开展评比工作。积极开展比学赶超打擂台评比活动。乡对村重点检查人居环境整治责任落实情况,并根据细则现场打分。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严重滞后,经多次提醒仍无明显改观的村通报批评并对主要责任人予以谈话提醒。村对组、户重点检查人居环境农户“八整洁”、“门前三包”责任落实情况,对“美丽庭院”、“最清洁户”等给予奖励,对卫生不达标的农户进行宣传劝导,督促整改到位。

 5、保障工作经费。

 (1)集镇:投入 xx 万元/年用于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2)村庄:除了市里下拨的人居环境工作经费外,乡里再从公用经费里拿出钱进行投入,其中,xx 村 xx 万元/年,其它

 六个行政村各 x 万元/年。

 6 6 、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村村响、微信群、宣传栏、宣传单、乡村两级会议等,线上线下广泛宣传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先进典型。注重发挥村级基层党组织的优势,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心支持参与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良好格局。

 7 7 、严格督促落实。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领导小组将按照“xx市 2022 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农村社区)考评细则”每月进行考评督查,对考评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交办整改。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将从严进行追责问责。

 xx 市 2022 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农村社区)考评细则 序号 评价指标 分值 评分标准 自查 得分 考评 得分 1 规划编制专项行动 (3 分)

 3 ...

篇六: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对策

iddot;207·社会与生态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基于现代生态环境下宜居城市规划发展思路及策略内乡县城乡规划局

 李红军摘要:生态宜居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新趋势,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针对城市自身特点,形成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设思路和实施策略。关键词: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建设思路一、城市生态宜居化建设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战略在各地区基层的深入开展,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体系,发展高质量的特色城市提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各省委省政府为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建设进行战略部署,每个城市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来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制定适合城市发展的策略,指导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品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何为生态、宜居城市?首先,对“生态、宜居”进行解析,其实基于城市发展的状态解析,状态为稳定发展,所具备条件为社会生态正常切高速运转,人文体验较为舒适,自然环境和谐自由,种种具备可称之为“宜居”。其次,城市建设者按照生态学原则,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文化观,以复合生态系统为出发点,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为协调因素,共同构建适合当下人类发展的城市环境,实现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二、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一)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越来越快,但生态建设不够完善循环经济模式是当下生态宜居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现如今的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设不为完备,比如资源回收利用以及清洁再生产等工作部分有所欠缺。部分生态绿化建设比较好的城市,多数存在绿化用地被工业区、居民区、经济区侵占的情况,影响城市绿色文明生态建设。这样整个城市生态建设进程就会受到影响,加快、加强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势在必行。(二)城市基础建设不完善现代宜居城市首先要为居民生活提供各种类型最基础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当今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限制了城市的发展。不少城市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并为构建完整,棚户区、老旧小区等区域缺乏建设。许多中小城市电力、通信、排水和燃气市政管线规划项目出现地面反复开挖,影响城市地面景观,给居民出现造成很大压力。(三)城市生态建设不是简单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每座城市有每座城市的风土人情。一个城市的风貌是无法复制的,所以在对城市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地理环境、气候资源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完整的城市发展规划思路。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导致缺乏有效的监管与养护机制,森林资源遭到随意破坏,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严重破坏。三、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思路及实施策略(一)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模式相结合城市的建设需要依托本土山体、水系、植被绿地和交通道路,依据高起点城市中心规划、高标准城市环境建设和高效能基础设施管理的要求;城市的生态、宜居模式,需要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以地形、植被为基础,构建适合当地居民生活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除此之外,城市周边的原生态环境不可被破坏,以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为目的改善当地生态廊道及沿线的生态发展模式。城市中一些备具特色的文化古迹,需加强保护,挖掘地域人文特色、文化内涵,注重城市人文环境的保护,并科学合理地改良城市的植被种植、铺装建设、城市功能策划、旅游景点设计以及休憩空间变化等,促进城市的生态宜居环境发展。(二)城市规划建设要实现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发展模式首先,明确实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规划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并加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共进。其次,城市规划建设需评估城市经济与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城市土地,保证土地的集中利用以及分配,有效提升当地生活用地率,给予城市居民发展空间,完善整个土地的利用格局,达到经济与环境发展的携手共进。最后,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美化环境、维护生态、改良环境出发,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并注重水源涵养,城市环境的防灾减灾,保护物种多样性,从根本上维护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三)城市规划建设与加强城市人文环境建设紧密相连首先,城市规划建设需明确自身文化特色,以人文环境以及问文化内涵为出发点,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在对城市格局进行规划建设时,首要保护历史文化。比如城市古迹的保护,需要保留旧城风貌,协调城市整体的风貌,在此基础之上规划城市人文空间,保护并发扬城市的文化功能,令城市发展成为具备国际化智慧空间的宜居之地。其次,城市的生态建设包含精神文明建设,城市内部也应当从根本生提升居民的文明涵养及文化水平,例如:通过广告标牌、社区宣传、爱国教育提升市民的言行文明;加强各类基础设施服务建设,提升城市宜居状况,维护城市良好社会秩序等。城市人文环境的建设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共同努力,营造城市宜居氛围,提升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方面。(四)城市规划建设与加强循环经济建设相结合首先,城市规划建设以循环经济建设为根基,需要从实处做起,针对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再利用、垃圾集中处理等积极监督实施,建立在循环利用的废弃物使用模式。其次,餐饮垃圾也需要进行集中处理,鼓励此类企业积极发展,帮助企业集中处理餐饮垃圾,构建餐饮业与肥料企业良性运作的产业循环链。最后,需要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积极参与资源循环的企业实施奖励制度,违规企业进行相应处分,政府带头鼓励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四、结语一个城市的建设者需要综合分析城市面临的问题,需以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安全,借此提升城市的宜居程度。而城市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变化,如何适应此变化不断改良规划,才是当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城市规划建设者需要依照社会发展的趋势,规划并建设生态宜居性城市,需要我们新时代的建设者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和部署。参考文献[1]冯琪.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探讨[J].智能城市,2017(2):213.[2]陈伟劲,周祥胜,杨嘉.面向宜居城市建设的生态控制线规划[J].规划师,2015(6):133-138.[3]莫容钦.宜居城市规划思路及实施策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9):145-146.[4]罗巧灵,于洋,张明.宜居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新思路[J].规划师,2012(6):28-32.

篇七: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对策

文明助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宋雨晴(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摘要 本文阐述了乡风文明对生态宜居的韵染作用,分析了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乡风文明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激发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生态宜居;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5739 ( 2021 )

 20-0229-03DOI :

 10.3969/j.issn.1007-5739.2021.20.08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 OSID ):Problems of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ly Livable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Promoted by RuralCiviliz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SONG Yuqing(School of Marxism,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61)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shading effect of rural civilization on ecological livability,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ly livable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ly livable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with rural civiliz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the two,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and boost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livability; problem; countermeasure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 20字”总要求,即“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态宜居”,虽然每一要求各有侧重,涉及的领域、建设的重点、发展的规律各有差异,但 5 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1] ,生态宜居是通过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个优质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外部环境保障。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灵魂和根脉” [2] ,乡风文明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现代文明成果,是乡村振兴内在的精神引领。

 从本质来看,外部呈现是内在观念的真实写照,因而乡风文明与生态宜居实质上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的,乡风文明还可以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内生动力,成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有力助推器。1 乡风文明韵染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韵染生态宜居,是新时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方式 [3] 。

 因此,要先理解乡风文明如何韵染生态宜居,才能使建设方式有针对性、建设效果有实效性。1.1 乡风文明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从语义逻辑上来看,生态与宜居有先后次序的顺承关系,先生态后宜居,先有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后有宜居的美丽乡村,所以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前提与重要保障。

 如何形成这种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乡风文明来引导,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正确的意识有利于行为产生积极的效果,同时意识又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适时调整行为方式,使行为方式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乡风文明是一种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社会风气,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以乡风文明的教化作用为主要抓手,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够有效地将生态理念渗透到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逐渐形成生态环保、低碳健康的绿色生态理念,进而使这种理念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广大村民共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精神动力。1.2 乡风文明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固牢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写入报告,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首次将“美丽中国”写入报告,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旨在通作者简介 宋雨晴( 1993 —),女,辽宁大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收稿日期 2021-04-16现代农业科技 2021 年第 20 期 农村经济学229

 现代农业科技 2021 年第 20 期 农村经济学过保护生态系统,减轻生态系统的压力,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从而达到生态宜居的目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如“天人合一”“天人相分”的生态运行思想,又如“不违农时”“斩伐养长”的生态生产思想,这些生态理念在村落的世代传承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乡风文明本身就蕴含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意识与绿色发展理念,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有着共通之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清洁底色,因而乡风文明可以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固牢理念基础。2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 村民的主体意识不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村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其建设的根本动力也来自每一位村民,村民是建设中真正的主体,只有激发主体活力,才能使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切实成效, 但目前从总体上看,村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并不高。

 一方面,政府作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导者,政策、方针的制定者,没有充分考虑村民的需求,导致引导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加之村民本身的主体意识不强烈 [4] ,在建设中将自身放在从属地位,各种因素相加便使村民忽视了自己才是建设中的真正主体与根本动力。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进步,经济高速发展,在“求快”风气蔓延的社会,人们越来越看重速度和利润,更关心个人利益的获得,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且无法获得直接利益的过程,这弱化了村民在建设过程中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导致建设“空心化”“空壳化”。2.2 缺少文化印记与文化特色乡村文化是历经积淀去芜存菁后留下的优秀文化,不仅包括以古建筑、自然景观等为载体的物质文化,还包括以节庆民俗、民间艺术等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不应仅仅是表面人居环境的改善,更应该是留住原生态的宜居;乡村文化能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增添文化色彩、保留本土特色,但目前的建设中却缺少文化印记与文化特色。

 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传统村落的改造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 [5] ,甚至为了迎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同时建设重点放在外部环境改善,而忽视了内在文化的传承,导致乡村文化被遗忘。

 另一方面,建设中存在同质化倾向,对成效显著的建设典型、先进模式可以适当借鉴,但部分乡村往往照搬照抄,忽视文化特色带来的本土优势,导致乡村风貌千篇一律,使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失去灵魂。2.3 “脏乱差”现象时有反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善村容村貌,实现乡村整体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脏乱差”是目前村容村貌改善工作中的一大顽疾,直接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其中厕所卫生、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民生问题是重中之重。

 目前,“厕所革命”的有序开展、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污水排放的严格监管使得乡村卫生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健康环保观念得到广泛传播,从总体上看,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尚待解决,有部分乡村没有形成普遍的生态环保理念,乡村环境治理工作流于形式,存在为应付检查考核走过场式的治理现象,对重点路段或面子上区域较为重视,积极大力治理,而对相对偏远的道路、河道则疏于管理,不但使治理不均衡,还会使治理未真正触及根源,使得“脏乱差”现象时有反弹。2.4 未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是注重生态的保护与环境的宜居,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追求环境保护,而禁止乡村经济的发展,使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失去物质基础的保障,也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6] ,致使重经济轻环保产生难以逆转的不良结果,给建设带来重重阻碍与潜在问题。

 真正的生态宜居,是要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两者都不能忽视,两者都要发展好,使二者相辅相成,实现良性循环,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但是,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有的乡村未意识到二者平衡的重要性,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问题,有的乡村虽然意识到二者平衡的重要性,也有意识地去协调,但未能充分平衡好二者间的关系。

 因此,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地找到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非常重要,既要保证建设中经济的良好发展,又要保证建设中生态宜居的顺利推进,这不仅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3 乡风文明助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为切实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就需要采取行动,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发挥乡风文明对生态宜居的韵染作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良好的文化条件作支撑,才有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 [7] 。230

 3.1 以乡风文明激发主体责任感,增强村民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只有村民认识到自己是乡村建设的真正主体,才能从心底激发建设动力,从而广泛有效地参与到建设中去,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建设成果也会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同,增强建设的实效性。

 因此,必须激发村民主体意识,使其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参与建设。

 首先,政府不仅要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村民的切实需求,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将绿色环保理念深植于村民的头脑中,形成环保意识引领环保行为。

 其次,乡村是广大村民的安身立命之所,村民的生产、生活依托于乡村 [8] ,经过时间的沉淀在不自觉会对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产生深厚的情感,易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平衡好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形成人人为乡村、人人是主人的乡风文明,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巨大的推力。3.2 以乡风文明彰显文化底蕴,凸显文化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搞好“面子”,还要搞好“里子”,要注重构建有文化底蕴的乡村精神乐土。乡风文明是对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道德素质、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有助于从根本上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首先,乡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都是乡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世代村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世代沿袭的传统,这种被高度认同、自觉遵守的乡风文明可以涵养人文内涵、彰显文化底蕴,增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识。

 其次,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对典型模式的简单模仿,榜样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但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多姿多彩的乡风文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解决建设中同质化问题的关键,可以增加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格局 [9] ,实现物质与精神双宜居。3.3 以乡风文明为理念指导,加强思想引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最主要是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 [9] ,而乡风文明所蕴含的内容恰与此理念有共通之处。

 首先,要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要先在观念上认同,这就需要用乡风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去教化引导,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同时这种发展方式也有利于增强全局观念与大局意识,使治理不仅仅只关注重点地区,对非重点地区也进行考量,破解治理不均衡的“痛点”,进而促进乡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其次,共享发展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共享是以公平正义为前提, 公平正义是乡村建设中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 构筑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需要进行长期的努力,需要有渴求公平正义的意识,需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而这些要素正是乡风文明的题中之义,因而能够为共享发展的美丽乡村注入思想动力。3.4 以乡风文明为创意源,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10] ,也要在建设中保证经济快速发展平稳运行,乡风文明可以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平衡好二者间的关系,实现双赢。首先,乡风文明是以乡村文化为主要载体,乡村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其还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在产业发展中融入文化创意,在产品生产中注入文化内涵,在经营战略中打造文化品牌,不但可以开发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还可以将文化资源赋值化、资本化,制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产品附加值,创造经济财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其次,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乡村文化资源特质发展符合乡村特色的产业,比如发展各具特点的乡村旅游业、住宿餐饮业,为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新动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融合,积极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以第三产业助推一、二产业兴旺发展,使村民既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条件,又获得了宜居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们生态宜居的理想模式。4 结语乡村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乡村富庶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我党始终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新时期社会矛盾发生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在此种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乡风文明与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视域下的 2 个方面,以乡风文明助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不但可以保证文化的传承,还可以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助...

篇八: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对策

县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XX 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乡村规划引领不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环境整治基础不牢、乡村建设氛围不浓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完善规划、突出特色,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内外兼修、和谐共生,注重乡村建筑改造;整合项目、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强力推进,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加强领导、宣传引导,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有利于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而且有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一、XX 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根据 XX年 XX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美丽 XX 宜居乡村”推进方案》,XX 县按照“统筹布点、整合资金、重点打造、全面推进”的思路,遴选了 10 个村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XX年,XX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一)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XX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高位推动,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全面开展。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美丽 XX 宜居乡村”推进方案》,切实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摆在突出位置,做到了思想统一、目标明确、措施到位。二是健全领导机制。成立了 XX县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设立 XX 县委乡村振兴办,建立 XX 县乡村振兴行动指挥部,制定工作方案,出台政策措施,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也相应健全了领导机构,细化工作目标,形成联动机制,示范村建设工作进展順利。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先后出台了《“美丽 XX.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XX 县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实施方案》《XX 县创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乡镇、示范村及推进厕

 污共治工作方案》《XX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明确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制定考核办法,强化督促检查。XX 年 3 月 4 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县乡村振兴行动领导小组先后 5 次召开工作推进会议,研究部署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工作。

 (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推进“全域无垃圾”和“乡村振兴五净”活动。围绕全力创建乡村振兴先进县和1个先进乡镇、10个示范村的目标任务,按照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要求,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推进三大革命,净化乡村环境。完善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统筹模式,实现了全县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全覆盖。新建、改建农村生活垃圾池 3700 多个,自然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 70%,村保洁员实现全覆盖。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集益乡幸福村等 4 个村完成标准化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亭、垃圾收集车等环卫设施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开展河道、库塘、沟渠等水体清淤治理;启动 75 个农村聚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共涉及全县 25 个乡镇、54 个村,惠及 3500 户、12200人。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政村达到 42 个。推进农村“公厕革命”和农户无害化厕所建设,整体推进“厕所革命”示范村14 个,完成“厕污共治”新(改)建任务 4140 户,完成集镇、

 市场、行政村公厕改造任务 133 个。二是实施村庄改造,提升村容村貌。以乡村振兴规划试点示范乡村和“一路一环”农房风貌改造区为重点,拆除农户违规建筑,坚持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同步实施,推广农村特色民居设计,改善农村住房居住功能。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各乡镇分别成立党员先锋队、群众工作组、项目推进组、质量监督组、环境提升组,包村包户引导群众开展个人卫生干净、居住环境干净、房前屋后干净、公共卫生干净、村容村貌干净“五净”活动,引导广大农村群众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三是开展绿化美化,丰富田园景观。在乡村道路两侧,栽种樱花、海棠、紫薇、杜鹃、斑竹,播撒格桑花、百日草共计 15 万余株,丰富了乡村田园景观。

 (三)产业培植不断增强

 把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一是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显现。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示范村在巩固提升粮油、柑橘、畜牧、水产等传统产业的同时,通过扶持发展、示范带动,油茶、藤椒、蚕桑、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二是龙头企业发展取得实效。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集种植、加工、经营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经营模式、经营结构不断优化,

 品牌优势逐步显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384 个(其中省级示范社 16 个、国家级示范社 7 个);首件地理标志“XX柑橘”商标注册成功,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 62 个。三是产业发展基础得到改善。通过完善政策措施、整合项目资金,发展了一批种养殖示范基地,建成柑橘标准化科技示范园、物联网示范基地、种养循环园、渔业主题公园 46 个,建成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小区)145 个、部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 9 个,建成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 65 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1个。以新品种实验示范、农业科技推广、集约化经营服务为重点的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乡风文明不断提升

 纯复乡田家沟村利用“新时代乡村振兴讲习所”“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推进乡风文明创建;高凤乡建国村成立曾家山公益基金,累计捐资金额达 20 余万元,资金用于村内公益事业;集益乡成立“乡镇党校”“乡村振兴学校”,开展干部培养和技能培训;竹园镇高石坎村通过“十星”评定,全方位提升村民素养。高凤乡建国村建设曾家山文化广场、“家风家训”文化长廊,突出“三马”文化,弘扬“三马”精神;竹园镇高石坎村3D 墙绘彰显乡村特色,深受群众的喜爱;王村镇突出“家”文

 化,汇聚乡村正能量。通过文化引领,提升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品位。

 二、当前 XX 县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规划引领不强

 受技术力量、设计经费、编制时间等因素制约,乡村规划整体水平不高,规划的针对性不强,部分示范村甚至没有像样的规划。一些村庄在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挖掘不深、融合不够。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村庄整体创建水平不高,建设模式也较单一。如村庄文化、民风民俗体现不充分,村口少有标志性景观;村落建筑改造修缮缺乏差异性;农村旧房改造多采用“穿衣戴帽”的方式,过度关注外观,而忽视了民居的多样性。部分群众对规划缺乏认同感,规划的引导、规范、控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规划的执行力。

 (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基础建设、环境整治、长效管护等都需持续投入配套资金。资金来源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因素,表现在:一是向上争取资金难。虽然从中央到省相应配套政策和直接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空前加大,但是分

 配到每一个乡村后却是杯水车薪。二是地方配套投入难。XX县财政困难,除保证足额配套到位外,难以投入更多建设资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难以形成资金的导向和聚焦效应,精品村、示范村打造成效不明显。三是社会投资引入难。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多数是公益性项目,没有投资回报,因而难以吸引大量的建设资金。即便如农业、旅游业等产业项目也因回报周期较长,回报率不高,难以有效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四是资金渠道拓展难。XX 县大多集体经济薄弱,专业合作社实力有限,农民收入尚处于较低水平,相对发达地区的多渠道投入差距明显。

 (三)环境整治基础不牢

 环境整洁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效的主要指标之一。巩固环境整治成果,面临诸多困难。一是环境卫生保洁难。乡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塑料袋、农膜等引发的污染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环境卫生保洁不理想,河道垃圾污染,垃圾乱倒,柴草乱堆,路边、村边、田边、塘边、房前屋后垃圾时有所见。二是垃圾分类推进难。垃圾分类处理运行资金欠缺,垃圾回收处理体系不健全,仍存在将已分类的垃圾又重新倒在一起轉运的现象。三是乱搭乱建制止难。农村乱搭乱建等情况较为突出。四是生活习惯改变难。村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生活、卫生中的不良习惯制约了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

 (四)乡村建设氛围不浓

 部分乡镇干部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认识不全面,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内涵和标准认识比较单一,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系统研究、协调推进、整体突破的认识不够;一些村干部知识、能力储备不够,有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主动性、持久战精神不足;部分群众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认知度、认同感不高,内生动力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动和发挥,导致政府既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主导者,又是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者。部分乡镇村存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慢、不平衡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 XX 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坚持“统筹规划、抓点带面、群众自主、分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抢抓中央加大乡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战略机遇,对村容村貌、人居环境、产业培植、民主管理、群众素质、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让新时代的乡村富起来、美起来,让美丽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一)完善规划、突出特色,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坚持全面规划的理念,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 XX县争创 XX 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先进乡镇、示范村和建设 XX 省特色乡村旅游度假区规划相结合,融入县域发展的大格局。

 一是规划先行。学习浙江省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做法,借鉴桐庐县“四美三宜”(“四美”即科学规划布局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三宜”即宜居、宜业、宜游)规划理念。在规划中让村民参与全过程,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村民真实需求,增强村民认同感。二是突出特色。按照 XX省制定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编制办法和技术导则,根据村庄实际因地制宜,在保留村落原始风貌、保护山水田林、挖掘和保护古民居、古树名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注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融合,努力彰显乡土、山水和地方人文特色,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三是产村相融。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要以增加收入为核心,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绿色、生态建设为着力点,打造绿色、健康品牌。盘活集体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乡村旅游沿线精品工程,建设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特色村庄。以产业为依托,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激发和增强农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内生动力。

 (二)内外兼修、和谐共生,注重乡村建筑改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XX 县农村基层建筑规划建设人才匮乏,真正懂得乡村建筑规划设计的人员不多。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要体现乡村美感、本地特色、乡土风味,需要具体的建设指引。第一,乡村建筑改造要保留乡土性和原真性。乡村民居建筑承载着能代表本地建筑风格的各种符号,有着属于这个区域的文化基因,房屋的设计、砖瓦的颜色、窗户的样式、墙面的材料、院落的布局都体现着某一个时期的建筑智慧,在改造中要延续这种精神,守住乡村建筑改造的底线。第二,乡村建筑改造要注重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传统改造要坚持修旧如故,对老建筑进行望闻问切,保留哪些?拆除哪些?改造哪些?搞清楚后再做决定。拥抱历史,我们需要分析;拥抱未来,我们需要创意。要以纯朴的、乡土的材料和手法去进行新与旧的嫁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与周边环境协调,回归原真乡村田园生活状态。第三,编制适合 XX县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导则。总的原则是:一要有区域分类。针对不同地域,对地理环境、人文特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定位。二要有内容管控。建设错误的要明确禁止,具体怎么做要有指导,给一个明确的方向。比如:村庄建筑的色彩、材质、造型;村口整治、活动广场、庭院环境、村庄卫生、村庄绿化、村容村貌;村庄主干道路与次干道路的硬化,村庄步行小路的设计,村庄内的河道、水

 库、水塘整治,所有这些都要有具体的指导意见。要制定一些具体的参考数据,比如设计平面图、效果图、实景图和供选原材料、工程造价等。

 (三)整合项目、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农民筹资筹劳、政府以奖代补、部门项目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抢抓中央加大乡村基础设施投入的重大机遇,着力开展 XX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争取更多项目支持。一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统筹安排水利建设、农业开发、人居环境整治等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做到美丽宜居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进到哪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筛选有条件的村组,积极围绕特色农业、文化民宿、体验休闲、生态观光、古村落建设,特别是 XX县的雷畅故居和熊克武故居、“红色记忆”成都战役·首战遗址、研溪湿地文旅休闲、井乐大道景观工程等,要梳理...

篇九: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对策

经济信息18浅谈“生态乡村,宜居环境”的重要性和措施马 佼

 广西平果县海城乡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站摘要:通过讨论“重要性”包括:满足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提供了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的载体、巩固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生活条件。实施措施可围绕着:进一步夯实田野调查的质量、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统筹规划、挖掘人文元素实现多元目标、村民自治不断提升宜居品质等来展开。关键词:生态乡村;宜居环境;重要性;措施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8-01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党中央提出了实现“生态乡村和宜居环境”目标的战略构想。随着这一顶层设计的出炉,在基层如何科学正确的实现这一目标,则成为了当前需要认真研究问题。由于我国各地农村自然禀赋条件差异显著,所以能否以统一的模式来建设生态乡村,以及打造宜居环境,对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再者,生态乡村建设和宜居环境打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那么,如何充分调动起当地居民的参与热情,也是当前需要着手研究的问题。在实践中促使笔者感知到,建设生态乡村和打造宜居环境一定要与提升当地村民的经济福祉相同步,过去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那种以形象打造式的建设模式,很显然是对当地村民的一种伤害。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一、“生态乡村、宜居环境”的重要性分析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重要性分析:( 一 ) 满足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与传统城镇化建设模式不同,新型城镇化更加关注对农村地区人文环境的保护。作为人文环境系统中的生态环境,则是构成了“留住乡愁”的重要组成要件。从中可以知晓,这里的重要性便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相契合。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也将逐步被打破。( 二 ) 提供了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的载体在本文开篇之处就已指出,需要与提升当地村民的经济福祉相同步。在充分发挥本地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建设生态乡村和打造宜居环境,便能为当地开发全域旅游资源提供不可替代的环境优势。随之而来的便是,提供了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的载体。纵观全国各地乡村的经济发展模式,都直接或间接受益于生态乡村建设和宜居环境打造。( 三 ) 巩固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生活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还要求为当地青壮年劳动力提供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和生活条件。通过该条件的创设,来提升当地村民经济福祉的同时,也能改变当前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的现状。这里的重点在于“宜居”,而“宜居”的内涵不仅含有居住舒适要件,也含有就业上的比较优势要件。二、实现“生态乡村、宜居环境”目标的着眼点在认识到重要性之后,则需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落实这一目标。为此,这里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着眼点。( 一 ) 着眼于历史传承在梳理相关文献时促使笔者发现,不少作者在提供措施、对策时,忽略了具体乡村的历史人文传统,而是以一种新颖的建设模式横亘在其中。不难理解,若是打破了乡村现有的人文生态系统,那么生态乡村建设和宜居环境打造,则根本无法满足当地村民的需求结构。( 二 ) 着眼于资源禀赋目前,在发展乡村经济的措施选择中,存在着项目雷同的情况。在以全域旅游项目开发为主线的经济发展路径中,若是项目雷同则无法满足旅游产品所要求的区域差异化要求。为此,将生态人文元素、村落景观元素植入项目之中,才能真正发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效果。

 ( 三 ) 着眼于村民自治在传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城里人”主导的局面。这样一来,必然会在资本的侵蚀下严重破坏乡村的生态环境,自然也就无法为村民创造出宜居的环境。为此,着眼于村民自治,才能形成可持续的乡村建设发展之路。三、实施措施根据以上所述,实施措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 ) 进一步夯实田野调查的质量在本文开篇之处就已提到,需要建立起因地制宜的实施措施。因此,第一步就需要夯实田野调查的质量。在开展田野调查时,需要充分听取当地村民的各种关切,并在问题导向下对探寻制约生态乡村建设和宜居环境打造的原因。笔者调研发现,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村镇工业化对现有环境的破坏。( 二 ) 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统筹规划只有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乡村建设、宜居环境打造相联系,才能有效激励村民参与到该项工程的实施中来。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工程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为此,对于我国大多数乡村而言,发展全域旅游则是不错的选择。但在全域旅游中的内容设计上,则需要充分植入具有本地特色的人文和历史文化元素。( 三 ) 挖掘人文元素实现多元目标在挖掘人文元素中,可以从当地的人文艺术入手,而这主要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同时,也可以从当地绿色饮食文化入手,而且这样将能促进当地村民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信心。多元目标包括:经济效益目标、社会效益目标、生态效益目标。笔者认为,最终应落脚于宜居环境的打造中。( 四 ) 村民自治不断提升宜居品质各级政府应主要起到扶持和监督作用,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则应在村民自治基础上来做决策。随着当前农地、林地确权活动的开展,以乡村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生态乡村建设、宜居环境打造更具有了明确的利益主体。因此,在村民自治中还需要强化契约意识和合作精神。参考文献:[1] 黄 海 峰 . 关 于 民 族 贫 困 地 区 生 态 乡 村 建 设 的 思 考 [J]. 传承 ,2016(10):100-102.[2]丘尔林,丘春丽.生态乡村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J].建材与装饰 ,2015(32).[3] 赵晓英 , 金晓玲 , 祝自敏 . 我国生态乡村建设初探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5):1518-1519.[4] 田继垒 . 生态乡村建设之路浅析——以漓江流域生态乡村建设为例 [J]. 商 ,2016(7):71-71.[5] 严锦屏 . 发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作用促进“美丽家园·生态乡村”建设 [J]. 山西青年月刊 ,2013(4):31-32.

篇十: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对策

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 体会文章- - 以优质环境推动振兴发展

 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着力补齐短板、补优平板、补强长板,强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

 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能为一个地区带来吸引力,更能带来竞争力,能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汇流聚集,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营商环境已经成为事关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近年来,辽宁营商环境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着力补齐短板、补优平板、补强长板,强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

 把“麻烦”留给政府,将方便留给企业和群众。办事方便是衡量营商环境最直观的标准。近期到大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办事的市民惊喜地发现,通过“一个窗口”受理、“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等措施,登记服务提速效果明显。这一经验做法将在全省完成复制推广,充分发挥各地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功能,加快实现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对多个相关联的事项,探索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减少办事环节和所需证明材料

 要让群众和市场主体办事方便,政府部门就要增强服务意识,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解难题。要解决好工作态度问题,对该办且没有政策瓶颈之事,要痛痛快快办;对该办但有政策瓶颈的个案问题,要规范程序、阳光操作、特事特办;对该办但有政策瓶颈的共性问题,要作为制度创新的机遇,以改革创新办法解决问题并形成制度创新成果。

 要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更有力的“放”、更有效的“管”、更优质的“服”,有效解决企业“难点”、打通项目“堵点”、补上发展“断点”。

 要把强化政府服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突破口,强化“店小二”服务意识,主动从群众需求出发,努力提供便利化、有温度的服务,切实为市场主体排忧解难。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使冷脸坐等的“办事员”成为热情主动的“服务员”,营造“不为不办找借口,只为办好想办法”的工作氛围。要热情、高效办好每一件服务事项,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办事不求人。法治化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凡事不依法依规,衙门习气深重,靠关系靠熟人不靠制度,到手的“金娃娃”也会飞走。近年来,辽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扎实推进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营商环境发生了很大變化,但与广大群众、市场主体的期盼与需求还有不小差距。越是市场经济的后发之地,经济活动的随意化、人情化就越明显,但这显然有悖于市场理念,会增大交易成本、阻碍市场繁荣。

 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离不开法治护航。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其核心就是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以突出政府依法办事和保护企业权益为特

 点,通过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等企业权益保护、完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来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法治是对政府与市场主体双向约束。法治不只是对市场主体的约束,也是对政府的约束。政府要坚持法治思维,守住政策底线,带头讲诚信,承诺了就要兑现。企业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对失信者要“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让守信者一路绿灯、越来越便利,涵养良好信用环境。

 打造成本洼地,建设投资高地。降低成本是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基础。只有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企业才能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占领更大的市场。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就是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一方面要大幅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降低政府非税收入,大力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打造成本洼地,建设投资高地。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违法违规成本,让违法企业寸步难行,让守法经营企业感到公平、获得尊重、受到保护,使市场活力得以有效释放。

 要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疏通富商通道。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

 体、市场运作、创新驱动、规范发展的原则,一起推动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要清理取消不合理行政性收费,推出制度性、见实效的清费举措,并有效缓解结构性用工矛盾,降低用工成本。

 打造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生态宜居,就是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生态宜居对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极为重要。过去是人跟产业走,现在是产业随人走。要以生态环境好、宜居度高为目标,吸引促进电脑加人脑“二脑”经济“带土移植”,更好适应新兴产业跟人走的时代。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全力推进碧水、青山、蓝天、净土等生态工程,实施生态资源休养生息政策,提高耕地、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资源的生态承载力。要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努力走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以此让各类人才“望旆来归”。

 宜居才能乐居,筑巢方能引凤。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百姓福祉,也关乎营商环境。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和条件,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关乎发展形象。创一流营商环境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是营商环境,每个人都要爱护营商环境,每个人都要优化营商环境。

 要强化“营商环境就是我自己”意识。坚持换位思考,切实强化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招商意识,查找不足,立行立改。不能只当看客,不能认为发展与己无关。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和骨干力量,要强化“无功便是过”意识,主动扛起责任,积极担当作为,切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落地,不断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要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求实效、干实事,全力缩短“说了”和“做了”“发文件”和“落实了”“开会研究了”和“问题解决了”之间的距离。

 不做“旁观者”,要做“局中人”。每个辽宁人都要有主人翁意识,坚定发展信心,把腰杆挺起来,把微笑露出来,展示自信、收获认同、赢得共鸣,真正把作为个体的“小我”融入辽宁振兴发展事业的“大我”中来。

推荐访问: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对策 对策 生态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