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10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10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2021年第13期155课程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基于问题设计的策略与研究那忠涛现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开展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活动,传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10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10篇

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21 年第 13 期155课程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基于问题设计的策略与研究那忠涛现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开展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活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下的教学发展需要,在各个阶段的学科教学里面,都在尝试着用新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一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也有着显著的体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老师开始重视对学生问题的设计,通过问题的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学生的心智,这样可以促使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提高。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现状分析(一)问题提出不够深刻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很多老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所提的问题不够深刻,没有深刻地反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只是在浅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很好地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理解,这样在之后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当中,效率难以得到很好地提高。很多老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够加以回答,这样的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刻性与逻辑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老师的教学工作也难以展开,这一点需要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要意识到课堂提问深刻性的重要性。(二)问题提出流于形式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很多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习惯上采取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来对道德内容加以理解与认识,找到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教学突破口,这样的方式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地发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着老师所讲述的课程内容,没有主动地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当中。而且对于课堂提问来说,老师的课堂提问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到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深处,这样所进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难以得到很大的提高,这需要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实质性,能够切实地保证所提出问题对学生的启发意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三)问题提出过于简单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之中,很多的老师在提问环节的设计上,所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化,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地理解与认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缺乏启发的意义与作用。而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老师注意提问的深刻性与连贯性,要真正地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启发的意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是反观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化,没有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启发的意义,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需要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分析(一)注重课堂提问的深刻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之中,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不仅仅是给学生教授一些道德与法治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拓,要能够让学生开阔思维,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显得比较重要。因此,老师需要注意在课堂提问的时候,注重课堂提问的深刻性与连贯性,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主动探究问题,这样可以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学生在之后的道德学习之中,效率能够变得更高,以后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够变得更加顺利。(二)注重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之中,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提问的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提问,不能盲目地进行提问,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启发与指导的意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老师需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有所提高与加强,能够在面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时候,更加科学地加以解决,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老师所能做的是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进行正确地认识与理解,能够从道德与法治内容中找到一些乐趣与快乐,这样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三)问题设计要贴近生活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能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成分,通过生活当中的一些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找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方法。因为学生平时在生活当中,会经常遇到一些道德与法治相关的问题,在面对一些复杂问题的时候,学生怎样进行正确地处理,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极大地考验,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举出一些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够及时地对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加以理解,以后遇到同类型的道德问题,就能够更加快速地加以解决。总之,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转,就需要老师注重提问的环节,让问题设计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启发的意义,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参考文献:[1].赵海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法研究[J]. 考试周刊,2019(03):54.[2]. 单安华 .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问效率的策略分析[J]. 考试周刊,2019(33):136.山西省孝义市胜溪街小学,山西孝义 032300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小学阶段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显得比较重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论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现状分析,指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的策略,以供大家参考。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问题设计 应用策略。

 。. .。

 。

篇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021 年 4 期┆247 智慧课堂 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

 杨声花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从生活角度对孩子进行法律教育、在法律教育中渗透道德规范的课程,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在建立良好道德习惯的基础上,自觉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和创新者。教师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职业,需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更加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提取和有效运用。

 关键词:道德修养;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研究。

 一、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 (一)建立民族情感,培育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在维系民族情感、传达民族精神及民族价值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认同作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色,也是民族的思想观念表达。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历史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崇尚仁爱、正义、和谐、信义的价值理念,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重要精神来源,也是国家发展昌盛、繁荣富强的精神砥柱。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现阶段在我们小学学校专职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很少,其中大多数教师是兼职教师,他们从未参加过本课程的专业素养培训,并且对教科书编辑的新思想和目标没有深刻的了解。甚至对于某些教师来说,对于课程的初衷也不是很清楚,不能随着课程的内容和重点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水平,导致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展示教学的高质量示范课程。例如语文或者其他学科的老师,而其中近 60%的教师也担任班主任。而由于班级繁重而复杂的任务,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与备课,而且课程经常被其他课程和班级活动弱化本学科的重要性,以致课堂承受太多传授知识的压力,导致学生在课堂接收知识的能力受到限制,这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上是不健康的。

 (二)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研究表明,一些教师仍然恪守传统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并且忽视了感知和经验是孩子行为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传递—接受型教育的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将知识以任务为基础的方式渗透到学生中。一些老师可以在教室中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但教学方式单一且教学目标不清晰,即使课堂是很生动的,但教育效果却是一般。这样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会使小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法治和生命教育,强化公众意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这便需要学校打造一支极具研究探索、善于学习的优秀教师队伍,能够潜心挖掘文化经典,积极践行并开展传统优秀文化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以不同的方式改变学生观念,理解本课程的含义,创新教学方法并提高其专业素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完成诗书礼仪的学习,完善人格发展,正道前行。

 (二)营造愉悦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并指导他们通过独立学习和协作研究调动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生各不相同,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教导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动手活动体验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认识和认可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继承和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日常备课中,教师要把“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家乡、祖国、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的内容提炼出来,通过图文和音、视频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视听享受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精神成为孩子们内在的精神品质。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中,介绍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建立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而自豪。而在教学第 8 课《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时,我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字,并在播放的过程中播放音乐《高山流水》以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文字的演变过程,体会先人的智慧与灵感,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打破固化课堂,建立灵活课堂模式 当前小学生学业能力的评估方法始终以考试为基础,教师教育质量的评估也以学生的考试结果为基础。“填鸭式”教育模式仍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使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在枯燥无聊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丧失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因。

 。. .。

 。

  248┆好日子 智慧课堂 此,我们要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灵活的课堂。例如在让学生诵读“弟子规”传统优秀文化篇章时,我让学生通过诵读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化为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又如讲“曾子杀猪”故事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复述故事或让学生表演这个故事,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不仅了解了传统文化,更有助于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四)增强时代性,提高传统文化在课堂的应用 在新的课程改革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小学道德和法治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实时热点,政治趋势,民族发展等与中国卓越的传统文化融合的课程。例如,在部编版本的五年级教科书《道德与法制》下册教材第 12 课“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课程中,许多当前的时事热点问题,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和国家领导人的演讲(其中的引经据典,历史典故等)可以用作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点。另外,为了加强与时俱进,在进行历史回顾时,我们需要回顾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提醒自己我们的初衷,并增强学生怀有使命感的意识。

 四、结语 因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对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教师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联系,支持科学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科和学生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彰显教师授课之道,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却咏梅.文化传承:捅破一层窗户纸,是远远不够的[N].中国教育报,2017. [2]鲁娜,李荣坤.用书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中国文化报,2017. [3]沈雅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铸魂工程[N].新疆日报(汉),2018. [4]常桐赫.试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融合[J].辽宁教育,2018(20):52-53. [5]章乐.儿童立场与传统文化教育一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小课程教材教法,2018,38(8):21-26. [6]史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3):73-78. [7]郭忠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向探索[J].教育家,2020.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阳城镇中心小学)

 (上接第 246 页)

 森林变得丰富、美丽。最后,再挑选出学生中完成效果比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造中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

 (三)创设展示环节,激发学生自信心 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可以让他们能够肯定自己,树立继续学习的自信心。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操作时,要给他们创设学习成果展示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总结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展示利用信息技术软件设计的作品,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程。对于优秀的信息技术作品,教师要给予奖励。通过展示环节,学生受到了他人的肯定,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继续努力学习,通过积极思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在操作练习中提高操作能力,促进他们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发展,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创新课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学习需要从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开始,然后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让学生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地促进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吴斌.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提高信息学习能力[J].青海教育,2020(12):56. [2]杨彩虹.新形势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创新[J].当代家庭教育,2020(36):87-88. [3]廖海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浅析[J].读写算,2020(36):35-36. [4]张博.关于在小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1):23-24.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

  。

 。. .。

 。

篇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65-2021 年第 14 期(总第 266 期)教学案例JIAOXUEANLI 引 言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使学生在学习、消化所学知识的同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意识和情感方面的塑造,这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教师应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以更加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1] 。情境体验导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其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对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一、情境体验导学法的含义情境体验导学法具体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来开展学习,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这一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学生在这样立体、多元的教学模式之下可以更加直观地感知抽象知识,锻炼自身综合能力,赋予课堂教学更多活力,从而真正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育价值。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情境体验导学法的意义(一)化被动为主动,发展学生思维不同于以往以教师一味讲解、学生被动接收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可以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有足够的思维发展空间,能够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记忆所学知识。学生通过体验可以从多维度审视问题,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思考范围,提高思维层次。(二)激发学习热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体验式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天性,有助于其个性的释放,能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重视和尊重,从而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在情感的驱动下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更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助于和谐课堂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三)推动合作交流,培养创新意识情境体验导学法中,学生除了能够锻炼自主探究能力,还能借助小组探究,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可以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得到升华,为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形成,合作精神也能得到更好地培养。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情境体验导法学的策略(一)结合生活,立足实际创设情境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和认知能力尚不成熟,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非常直观、形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来说,复杂、抽象、不易理解,为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也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应用情境体验导学法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在真实的生活化情境中,学生能够更直接地体会道德和法治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积累一定的经验,为后续更深入地学习和应用奠定基础。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为例,在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的教学中,关于“吃饭有讲究”一节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导入环节:“在上课前,老师想考考大家。身体细长两兄弟,只会吃菜不喝汤。肚子圆圆白衣裳,坐着小船到桌上。谁能说说这描述了什么物品?”学生发散思维,很快便回答:“是筷子和饺子。”此时,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大家每天都有规律的三餐,那么在吃饭前我们会做什么事情呢?”学生回答道:“饭前洗手。”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借机讲解正确的洗手方法。(二)展开合作,落实实践,增强体验学习体验是情境体验导学法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和合作交流来实现这一环节。大多数小学生喜欢模仿,且表演欲旺盛、表现力极强。因此,教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体验导学法的实施策略段恒英(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常家学区中心小学,山东淄博 256300)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情境体验导学法的概念,接着探讨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情境体验导学法的积极意义,重点探讨了情境体验导学法的实施策略,涉及创设情境、立足教材、实践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体验导学法;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4-0065-02

 -066-2021 年第 14 期(总第 266 期)教学案例JIAOXUEANLI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实践探究,使其从情境表演中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比如,在教学“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为学习小组提供实践机会,可以设计以“环境保护,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或辩论活动。在演讲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系统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就“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主题完成演讲稿。在完成活动后,教师应结合其他学生的评价对其进行点评,给予表现优秀的小组一定的奖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又如,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商家和消费者,模拟购物的场景。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在购物时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比如,所售商品的包装是否正规?遇到假币应怎么办?商家不提供发票应如何处理?这些内容学生难以考虑周全,此时便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在体验式导学中,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会大大提升,生生交流也较为有效,课堂氛围逐渐活跃,教学效果自然随之提升。(三)深入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价值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和教学内容脱节,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师必须深入、全面地研究教材,但也不能忽视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研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反复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增强自身对教材理论的认同感。例如,在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说出自己了解的公共秩序和规则,以及这些规则和秩序在哪些特定场景中使用。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身边事物,如学校、图书馆、超市、公园等地方寻找答案。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回顾自身经历,回想自己需要遵守的规则,思考遵守规则和公共秩序的必要性,意识到制订公共秩序是为了维持生活和工作的稳定,化解各方冲突,提升工作效率。在这种意识影响下,学生就会提高自身自觉性,客观地看待生活中违反社会秩序的现象,进而约束自己,树立遵守各种秩序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使学生从心理情感层面感悟知识,引起共鸣,让学生对教学产生更多认同感,进而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教师如果直接将理论传授给学生,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浅显层面,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难以产生自己的感悟、获得良好的体验,也就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四)优化评价,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内容不但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而且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校方式的综合评价。此外,教学评价更是一个系统互通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一方面,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之间的互评、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需要囊括其中,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例如,在教学完“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后,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或者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就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更细致的点评,总结学生的经验和方法,对学生存在的不足适当提点和必要的补充。小学生心思细腻,情感波动大,十分关注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点评。教师如果能够多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果教师没有做好评价工作,学生将难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长此以往,就会呈现消极的学习态度。道德和法治学科注重对学生品质和修养的塑造,教师应意识到这门学科的人文价值,将其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在教学评价工作中做好正确引导,引导学生形成对学习负责的意识。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情境体验导学的原则(一)以学生需求为主教师需要意识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无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发生怎样的变革,其主体一直是学生,因此一切教学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只有将课堂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教学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二)紧贴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把握新的教育理念,对情境体验导学法进行深入的研究,真正把握其内容和要求,紧贴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现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锻炼的同步进行。(三)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作用,为情境体验导学的应用提供更加完备的技术支持,使教学情境更加多样化、立体化,更具有趣味性。为此,教师应基于信息技术设备在资源和手段方面的优势,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注入活力与新鲜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结 语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体验导学法,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参与课堂、表现自我的机会,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掌握完整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塑造道德品质,为其今后更深入地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参考文献][1]蔡意治 . 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J]. 华夏教师,2020(14):36-37.作者简介:段恒英(1978.3—),女,山东高青人,一级教师。

篇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教育科学 2020 年 11 月 05

 8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析

 柏 玮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西安理工大附小,陕西 西安 710048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的必然追求,教师在转变传统应试思想提出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后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不可避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致力于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指引,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前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能够充分认识到教学问题根源所在,并进一步对教法进行改进,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是素质教育的代表性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这方面经验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学经验方面的不足。培养当代小学生的素质能力,教师要有机融合采用多种现代化教育方法,通过图像、文字投影的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立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1.1 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需求

 我国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一直倡导依法治国的思想,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来形成良好的社会发展秩序,通过在小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当中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向小学生传达一定的法治思想和观念,让小学生明确法治社会的发展环境,了解基本的法律内容,形成对小学生道德与价值观的有效指导,这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需求,能够以此来完善我国的法制社会环境,让法制观念融入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当中。

 1.2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在素质教育新常态下针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关注学历和文凭,同时也要重点关注人才的思想道德,有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形成对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约束,帮助小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行为观念,充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1 深入研读教材,实现精准备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教学备课环节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特点制定有效教学目标引领课堂对教学的有效性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时,要充分注重目标的方向性设计,通过研读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特点,从中抽取出对学生而言存在的重难点知识,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设计三维目标,实现有序课堂。

 比如,在教学《清新空气是个宝》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分析教材,这一课与当下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现状联系紧密,本单元的主题为“环境教育”,这节内容一共有四个话题,每个话题都与“保护环境”相关,本节课的教学主要目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环境相关知识,提高其自觉维护空气质量的环保意识,知道并掌握在大气污染环境中如何自我保护,教师将这节内容分课时讲授,在此过程中,教师明确教学重难点的同时,可以设计分课时目标,如在第一课时目标设计中,知识与能力目标为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离不开空气,了解居住地的空气现状,让学生学会判断空气质量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对比感知空气清新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目标则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了解相关知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做数据分析。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层面则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共同保护生存环境。

 2.2 优化课堂的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媒体教学是将教学内容多元化,并以动画、影视等方式进行呈现,对教材内容进行高效集成,使学生收获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播放公益广告、影片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公众生活,让学生了解公共设施的作用,并能够正确地使用公共设施,懂得爱护公共设施。学生通过观看公益广告海报、影片等,看到了公共设施在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性,学生会在潜意识中形成爱护公共设施的基本概念,并付诸行动,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公共道德,自觉抵制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多样化呈现,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当今教育提倡“先学后教”的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可将信息技术与“先学后教”互相结合,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教学,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渠道获取收集信息,要求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体现教学内容,完成“先学”,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在活动时对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完成“后教”。学生通过网络在“先学”环节当中收集信息,有效增加了课堂深度,构建了一个学习的立体空间。例如,《心系公共利益》一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将责任意识深深刻在脑海中,完成更具可行性的活动计划,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以这种方式对公共利益与责任意识进行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可以逐渐适应这种“先学后教”的学习、教学模式,并主动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2.3 关注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客观需求提出的一种帮助升华学生道德认知,提高其明辨是非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多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基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表看法观点,吸引学生将注意力投入到道德法治课堂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可爱可敬的家乡人》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从自己美丽的家乡切入探析家乡有哪些景点?有什么特产?你认为家乡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由此引入新课学习,家乡的一切都是家乡人创造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图片情境联想自己身边有哪些值得夸赞的人,为什么你想夸奖他?在生活实例的发掘中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由此顺利进入新课学习,为后续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2.4 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强化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规划一直以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都缺乏积极的学习气氛,学生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情也不高。教师要构建良好的课堂气氛,积极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方式,例如:利用微课程以及翻转课堂等形式来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变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困境,提升小学生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要定期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总结与交流,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讨论,及时弥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成效,让小学生能够形成良好

 小学教育 84

 2020 年 11 月 05 的道德品质。

 3 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举止、品德修养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该阶段的道德培养极为关键,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无疑是培养学生道德精神和法治观念的最佳途径。面对目前课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断创新课堂模式,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灵活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抓住课程的核心,不被传统的课堂所局限,进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留.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6). [2]刘阳.多媒体网络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名师在线,2019(8):85-86. [3]许冬梅.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24):134. (上接第 82 页)

 堂中发挥小学生的首要地位,并充分发展具有先进教学思想的道德教育,以真正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和思想素质,并最终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翁秀玲.立德树人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10):79-80. [2]包正锋.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9(11):229. [3]徐娟.视角更新,策略改善——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8(11):313. [4]聂昭荣.刍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1):96-97. [5]周宏.立德树人融入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教育,2019(21):36-37. 作者简介:张继君(1976—),女,成都市新都区人,本科学历,在新都区西街小学任教,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篇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高效策略研究课题阶段性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减负”是为了“增效”,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是要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

 “双减”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法,肯定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堂革命。因此,课堂需要转变以传递知识和发展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教学应该是以主题为引领、语篇为依托、活动为途径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法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理解、运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面。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

 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性质已经由单纯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提升为“综合课程”。至此,“思想品德”这个沿用已久的课程名称已演化为两个分支(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三到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新编的《道德与法治》其内容和形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了。这个变化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而且是内容和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的改变。虽然教材变更了,但教学手段不变,教学的有效性也就不能增加。综观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没有跟着新教材的理念走,还是在沿用旧的思想品德的教学方式,生硬灌输的多,没有灵活使用教材;学生主动求索的少,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自己动手实践更加少。这样所产生的后果是新教材的丰富性、灵活性被削弱,学生的间接经验多,直接感悟少,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大大降低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目的性很明确的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习得知识,获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所以探索如何通过改善课堂教学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二、何谓有效性课堂教学?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通俗来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为:从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技能上,从不会到会,从少到多,从情感上,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要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改变课堂教学策略着手。

 三、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何谓“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而不宜在一节课内展现多种教学活动方式。

 品德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在教学实践中人们总结归纳出了多种教学形式。道德与法治(生活)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实践操作、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

 讲故事等。课标明确地提示教师是要关注每一种教学方式特有的适用范围和价值,有效地使用这些活动方式,并不是在一节课中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将这些活动方式运用到位。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以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更应讲究教学活动,即是“体验学习、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1)体验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到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体验是学生身临其境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体验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在实施体验类教学活动是需要注意:第一,强调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主动体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感受自己的情感活动,关心他们体验到了什么。第二,明确体验活动的外部行为一定要引起学生内部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在活动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参与体验,以促使学生的心理真正发生变化。第三,将体验作为学生个性形成的基础和个人成长的基础。成功的体验会

 使学生增强自信,失败的体验对学生也同样重要。所以,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学会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如在讲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家人的爱》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从出生到我们长大,父母对我们的呵护,我们才能健康成长片段,让学生体验到父母长辈为自己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了解他们对自己寄予的希望和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

 (2)探究学习 探究类活动方式的意义在于学生的探究过程。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探究方式表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所有的活动都间接或直接具有探究的性质,直接探究,如观察、调查、搜集、整理等。我们在探究活动中要努力促进,多方发现,特别是要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有所创新的行为,并要向全体学生展示。因此,探究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如在讲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来自社会的爱》一课中,我搜集了社会上常见的一些为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而设立的警示语、标志牌,还有一些保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条文并制成课件播放,使学生了解国家所制定的一些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法律,从中体会到国家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爱。制作一段录音,内容为“一名普通教师的心声”,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内心世界,感受老

 师的苦与乐。

 (3)解决问题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则是指学生面对新情境、新课题以及积极探究的态度、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构建品德和促进社会性发展的过程。问题解决学习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下)《通信连万家》一课教学,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不仅通过提问让学生知道邮寄、电话等是人们常用的通信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更要注意提出有助于学生以小见大,从表面到深入的问题:这些通信方式的产生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何影响?从而引导孩子懂得通信的变化令人们的生活也产生变化,从而推导开去,其他的变化如交通工具的变化、娱乐工具的变化等也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有效提问 但通过有效提问来让学生深入思考,这个还不是有效提问的最高境界。那么有效提问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本人以为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从而使学生产生自己的问题,自己学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

 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学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比他能解决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现在中国的小孩子普遍存在着想象力、创造力低下,“高分低能”的现象。这点与学生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有很大的关系。往往都是老师有问题问他,而他自己则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其实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有所收获并产生疑问,他们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创造。如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算算家庭帐”这一专题时,在学生学会计算家庭开支的基础上,教师意图借此渗透“科学理财”的观念。我把问题在电脑上制成了幻灯片的形式播放:

 “你觉得能否用家庭节约家庭开支的方式来理财吗?”“你的家庭开支合理吗?”“有没有开支是可以减免的?”“你的家庭开支比例合理吗?”“你的家庭开支可以让你的家庭有足够的家庭保障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再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思考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思考、讨论,最后他们形成了”开源节流、合理开支、家庭保障要重视“的科学的家庭理财观念。显然,这样的学习效果要比老师直接告诉他如何科学理财要好得多。

 3、有效评价。

 有效的评价是有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点。因

 为学生品德未必就在课堂上生成,也许要过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效果;而且每个学生个体都具有复杂性,他这方面表现好,可能另一方面表现就不尽人意或者他在学校表现好而在家庭、社会上就办不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多元性、可持续性。

 (1)多元性 A、评价方式的多元。要打破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方式,形式要活泼多样。如短语评价、图标符号评价、动作评价、表情评价、语言评价、竞赛评价等。还可以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查、评估。

 B、评价层面的多元。我们要注意突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的品德生成与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C、评价者的多元。《道德与法治》评价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评价局面。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可以请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2)可持续性 一节课堂结束,对学生的评价并不能也到此结束。考虑到学生品德养成的长期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持续。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期,教师可以继续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多

 元的评价层面、多元的评价者重新评价学生,以获得对学生全面的、动态的综合评价。

 6、有效反思。

 有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除了注重课堂外,也应注重课堂教学后的反思。课堂结束了,课堂教学的研究不应结束。案例、教学实录、教学随笔、心得体会、录像、录音、观摩评课、专家诊断、同伴探讨、整理学生学习成果,提升、总结等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的形式。通过反思,我们可以跳出“当局者迷”的圈子,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整理学生学习成果,再加以提升、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反思行为。本人尤其重视这一种教学反思,虽然是辛苦些,但在整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学生的心灵间接进行了“对话”,它可以让教师在整理的阶段中更加了解学生的真实现状,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总之,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品德教学中出现的挑战。相信在所有重视关心孩子发展的有心人的共同努力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定能够迎刃而解,教学的有效性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篇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iddot; 96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梁昌君(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卧龙学区)摘要: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课程,是开展德育的主要路径,其重要性以及教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新时期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都有了一定的创新,在摒弃传统教育教学不足的同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基于此,本文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创新教学策略,以供其他教师参考。关键词:新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发展完全,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会受课堂环境以及教学方法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一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习效率。以教师讲解为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枯燥,学生打不起精神。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与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教学方法也应更加灵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度依赖传统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教学方式单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由于缺乏教学目标的指导性作用,教师采用的一般是讲解式教学法,忽略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的理解与掌握。有些教师在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甚至会采用单纯让学生朗读背诵的教学方法,而没有对教材展开详细的解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也会在课堂上穿插各种图片及视频进行对话教学。但是,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师也没有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偏离了课程活动的开展目的。(二)教学内容枯燥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正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虽然文化知识教学的方法正在不断创新,但仍旧受到陈旧观念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讲解与背诵,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拓展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氛围沉闷、缺少互动。学生无法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开展课堂活动,影响了学习质量,进而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失去了兴趣。(三)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学生都是跟随教师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缺少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基础。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时,部分学生不愿意自己主动去学习,再加上其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讲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对很多法律法规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尤其是在学习一些专业词汇时认为晦涩难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新时期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一)创新课程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依据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能力等特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将原本枯燥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有效调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是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和手段。为此,教师就应与时俱进地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多媒体教学、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以及游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了期待,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当中来不断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家庭的记忆》这一课时,教师就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创设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家庭成员的照片和影像视频等,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调动起学生对家庭和父母长辈的联想,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庭成员有哪些,培

 · 97 ·养学生对家庭的情感价值认知,促进其家庭责任感的养成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被生动的情境所吸引,并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二)优化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新时期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则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隐性分层教学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展开学习、思考、探讨交流、合作,并共同获得发展和提升。首先,要求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角色定位,将原来的课堂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协作者,在为学生提供帮助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问题,并不是直接告知学生的答案,通过点拨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感悟,最终获得答案、获得知识。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以及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都会获得有效的锻炼和提升,这也与新时期的素质教育理念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出的标准和要求相契合。(三)挖掘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生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所具备的基础能力来源于日常生活,道德与法治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及感悟加强教学,使生活素材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成长起到教育引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发掘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现象,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相融合,让学生通过生活学习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例如,在讲授《生命最宝贵》一课时,为了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觉得你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人是谁?如果这个人突然离开,你会不会伤心?”随后向学生介绍因为各种事故发生不幸的案例,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会生命的宝贵。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力度,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人们为了保护生命而做出的努力,让学生认识到爱护生命、尊重生命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做到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每一个生命保持尊重,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良好意识。(四)完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一直强调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现状,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脉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在真正自愿、主动的前提下学习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加强个人学习,引进新的教学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疑难点,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设计教学方法,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在原本的学习水平之上得到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动态性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多设置一些探究式的学习环节,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由学生去寻找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目前阶段面临的学习难题,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就应该积极寻找原因,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五)融合多学科开展综合教育

 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来看,其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加健康的成长,获得道德与法律的帮助,促进学生不断完善、巩固自身的认知体系,减少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及行为。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根据现有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学科综合教育的方式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减少原本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不足及教学偏差的问题,促进学生能够在学习与生活中合理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实现全面发展。以《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与语文教师一起讨论教学融合的策略,将语文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减少固有教材的偏差与不足,使学生能

 · 98 ·够获得更高层次的进步。而且,采用这种多学科、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主观道德意识和自我行为约束能力。(六)加强资源共享,提供学习渠道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除了课堂,学生很少能够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知识、提升水平。为了改变这一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机会,教师可以创设资源共享教学模式,将各种教学资源应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当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优化教学过程。例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会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习水平进行课堂教学。在资源共享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以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上传到学习软件当中,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学习活动。在自主学习活动结束之后,教师根据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对小组进行评分,最后选出优胜小组作为代表向班级内其他同学讲解自主学习的收获。这种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渠道,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学生能够在实践以及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深入探索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七)组织社会实践,促使知行统一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小打下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约束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适合学生的年龄、兴趣及学习水平,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实践环境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例如,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家人对其较为宠爱,且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更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与品质的培养,使得这部分学生逐渐形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植树活动、环境保护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当中获得立体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小学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活动应包含各个领域,促使实践活动能够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所以,教师除了组织集体实践活动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展开以个体为中心的实践活动,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记录、总结。例如,有拾金不昧的学生,教师需要对其行为进行表彰,并记录在班级荣誉册当中,根据学生一学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表扬。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是否正确,并逐渐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意识。参考文献:[1] 林盛云 .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 [J]. 广西教育,2021(21):12.[2] 王欢 . 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研究 [J]. 教师,2021(3):32.[3] 陆霞 . 小学德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9):73.[4] 孙嘉怡 . 在实践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5):93.[5] 郑秋明 .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J]. 教师,2020(12):3.作者简介 :梁昌君,男,汉族,甘肃省庄浪县人,生于 1990 年 1 月 23 日,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庄浪县卧龙学区,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基金资助: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 年大中小幼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专项课题《新时代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21]PLSZZ049。

篇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第 18 卷  第 11 期Vol.18  No.11                             读与写杂志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2021 年 11 月November 2021

推荐访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法治 课堂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