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9篇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9篇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要求,探索适合我市实情的社会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9篇,供大家参考。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9篇

篇一: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国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要求,探索适合我市实情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杭州增添正向推动力,促进市民身心健康,助力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杭州市精神卫生条例》《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健康杭州 2030”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的原则,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协作,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加强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规范管理措施,顺利完成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累经验。

 二、工作目标

 到 2021 年底,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杭州、健康杭州建设。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和健康家庭)工程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以大众人群心理知识宣传普及为前端、特殊人群心理问题监测预警和精准干预为中端、患者群体综合管理为末端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明显下降。具体工作指标包括:

 1.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 90%以上。

 2.市属高等院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3.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

 4.100%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4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完善 24 小时公益心

 理援助平台和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5.培育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开展心理社工培育试点,建立患者家属学校(课堂),分级分类分人群开展心理健康宣教。农村人群、城市人群和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 50%、60%和 90%。

 6.特殊人群管理指标:八大类特殊人群建立一人一档案,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条件地区开展监测预警干预智能管理系统建设试点。

 7.患者管理服务能力指标: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诊断及时率达 95%,报告患病率达 4‰以上。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和面访率均达 80%以上,在册患者规律服药率达 65%以上。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达到6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 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三、工作措施 (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1. 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整合资源,完善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技术指导中心,开展区、县(市)、镇(街道)两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依托基层人民调解室、综治中心心理咨询室、谈心谈话室、心理服务机构、工

 会“植书+”书屋等场所,重点推进村(社区)级社会服务室的建设,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需求;充分发挥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优势,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开展八大类特殊人群社会心态监测预警试点,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及突发事件苗头。

 2. 加强青少年心理服务网络建设。文明办协调各相关部门,在市、县两级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可依托条件较好的心理咨询站点,整合区域内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面向未成年人开放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对村(社区)、学校等基层心理咨询站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

 加强市属高校和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建设,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危机干预等,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探索“校社合作”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心理服务机构,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3. 构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鼓励规模较大、职工较多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依托本单位党团、工会、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设立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规模较小企业和单位可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对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必要时可联系专

 业医疗机构治疗。

 公安、司法、民政、信访等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在公安监管场所、监狱、过渡性安置基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办公室、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救助管理站、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成立心理干预专家组,为工作对象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组织系统内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意识。

 4. 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各级精神病专科医院要设立心理门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普遍开设精神(心理)科,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妇幼保健机构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前检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等工作中;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设中医心理等科室,支持中医心理健康诊疗、咨询和干预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推广居家患者长效针剂项目。落实符合心理健康服务要求的场所,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服务。

 5. 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网络。严格落实《关于杭州市进一步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的实施意见》(杭

 政法〔2019〕27 号)文件精神,乡镇(街道)为主体,建立健全多部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和基层“多位一体”关爱帮扶小组(或个案管理团队),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社区康复、应急处置、快速转介等服务,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

 全面落实民政部等 4 部门《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意见》(民发〔2017〕167 号),开办多种形式的社区康复机构,提高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加强家属学校(课堂)规范化建设。

 (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 发展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队伍。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对社会工作者开展心理卫生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开展心理社工培育工程试点。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优势,支持其为社区居民有针对性地提供救助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关系调适等服务,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服务。

 2. 培育心理咨询人员队伍。吸引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服务。推出心理服务公益

 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心理咨询人员和社会组织参与,为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科普知识宣传,为有心理问题人群提供心理帮助、心理支持、心理教育等服务。同时,开展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定期开展督导,提高心理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3. 发展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引进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增加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通过精神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等,提升精神科医师数量和服务水平。综合医院(含中医院)要通过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知识和精神卫生核心知识培训,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师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对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给予技术指导,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治疗和心理干预等。

 4. 组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政法委、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向社会广泛招募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支持引导志愿者参与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和规范心理健康志愿服务的发展。要对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相关培训,健全奖励表彰机制,支持其开展科普宣传、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特别是鼓励和引导医务人员、高校心理教师、心理专业学生等加入心理

 服务志愿者队伍。以“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培训项目”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服务能力。

 5. 健全行业组织并加强管理。各地卫生健康、政法委、教育、公安、司法、民政等有关部门,要整合辖区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完善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引导社会机构参与四级平台社会心理服务。市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有序开展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摸底调查,协助研究制订管理、规范、监督、评估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相关措施,促进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心理服务专业人员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和伦理规范。有关部门要注意将有关资料立卷归档,妥善保管。加强心理健康数据安全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范因违反伦理、安全意识不足等造成的信息泄露,保护个人隐私。探索建立多类别心理服务机构间合作机制,实现共同发展。

 (三)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智慧管理平台建设 1. 加快社会心理服务资源 云平台建设。建立以线下社会工作室为实体基础,以精神卫生医疗资源和四级平台专业人员为技术支撑,以地图导航为依托的社会心理服务资源云平台。通过多元化预约方式,帮助求助者便捷、准确地就近获得优质、专业服务。

 2. 建立健全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平台。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或具备条件的社会服务机构、12320 公共卫生公益热线

 或其他途径,通过热线、网络、APP、公众号等建立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平台,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利用率,提升其服务可及性和专业性。

 3. 构建全流程闭环管理的精神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整合杭州市市域范围内各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管理机构的信息资源,搭建集预警监测、危机干预、医疗协作、综合管理为一体,实体网络和信息网络协同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的杭州市精神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4. 开展“三色等级预警”试点。依托综治平台,开展特殊人群心理问题红黄绿“三色等级预警”试点工作,形成特殊人群心理服务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社会矛盾风险化解、全科网格建设“三结合”格局,总结经验,适时推广。

 四、组织实施 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将分为三个阶段组织推进。

 (一)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到 2019 年底,先行地区基本完成国家试点具体工作指标,其他地区完成部分指标。

 (二)第二阶段:深化提升阶段。到 2020 年底,全市基本完成国家试点具体工作指标。挖掘各地特色做法,适时推广复制,变盆景为风景。

 (三)第三阶段:总结巩固阶段。到 2021 年底,全面完成指标,深化杭州实践,丰富杭州做法,形成杭州经验,将试

 点实践转为日常规范,当好勇立潮头的排头兵。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党政负责同志任组长,各部门、各区、县(市)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加强队伍建设。成立由法律服务、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公共管理、教育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市级跨部门专家组并及时调整充实,定期开展专家组研讨。完善区、县(市)心理服务人才库,建立专职队伍、兼职队伍、志愿者队伍并提升其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加强政策扶持。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培育发展医疗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心理健康志愿组织,为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心理自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程序等,通过网络平台向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

 (四)加强经费保障。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开展试点工作。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鼓励全市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探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五)加强督导评估。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政法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地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市卫生健康委、市委政法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每年进行抽查,对于工作完成差,政府重视不足,将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篇二: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20年第48期(总第716期)

 科学咨询/科技人文

 ·9·本刊特稿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胡华锋(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

 浙江绍兴

 312000)摘 要:心理健康需求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提供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是新时代满足社区市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关键词:社会心理;体系建设;问题;对策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需求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提供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枫桥经验”是“以人为本”的经验,就是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是新时代满足社区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条重要途径。一、社会心理服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心理问题的长期积累压抑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甚至影响公共安全及社会稳定。(一)社会心理服务机制不完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与考核标准,各部门在拓展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在机制完善、政策与经费保障支持等方便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没有统筹规划,呈现出政策缺位、经费不足的现象 [1] 。1.政策缺位目前,在社会心理服务方面虽已建立起上下联动、运转协调、全面覆盖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但各部门在购买社会心理服务中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引,社会心理服务在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等方面的重要作为尚未凸显。2.经费不足政府用于购买心理服务的总体资金量偏少或缺乏。3.服务零散由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缺乏统筹部署,各职能部门需求没有得到整合,有服务碎片化和资源浪费现象。(二)社会对心理服务认知不足社会对心理服务的总体认知不足,导致社会焦虑感加剧、冷漠无助心理现象凸显、传统社会支持弱化。1.个人层面由于工作压力、生活矛盾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影响,心理疾患增多,影响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由于缺乏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而忽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2.社会层面社会公众对如何区分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存在严重误区。多数人因对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现象,影响市民心理健康服务的正确选择。(三)市民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根据资料显示,80%以上的市民相信心理健康服务能够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也愿意与心理工作者讨论自己和家人的心理问题。1.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需求多样多数市民对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检查、心理询服务、参加心理后 ^ P<0.05。(二)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表3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注:采用秩和检验。三、结束语 CVA是引起小儿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感染后咳嗽共同构成小儿慢性咳嗽的三大病因 [3]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饮食结构改变,导致小儿体质变化,CVA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儿科临床医生带来挑战。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是预防CVA发展成为典型哮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提高学习生活质量的前提。CVA的西医治疗方案推荐遵循规范的抗哮喘治疗,主要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以及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中医中药治疗CVA亦有很好的效果。祖国医学并无CVA的记载,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咳嗽”“久咳”“顽咳”等范畴。古代和现代的医家对咳嗽的病因病机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大多认同风邪袭表、郁阻于肺为主要病因病机,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之特点明显,而其中尤以肺脾两脏更为突出。CVA急性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外风触动伏风,两邪扰肺,使其宣降功能失调,气机上逆,邪郁阻于肺络,故呛咳频作。三拗汤源于张仲景,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原方由麻黄、杏仁、甘草组成。方中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甘草不炙,取其清热解毒之功,协同麻杏利气祛痰,三药相配,共奏疏风宣肺,止咳平喘之功。遣方用药之际随证加减,体现祖国医学因人制宜的思想,同时兼顾小儿脏腑娇嫩之特点,切忌过于辛散和苦寒。以此思想而成之三拗汤加减治疗小儿CVA临床效果显著,可作为治疗风邪郁肺证型CVA的首选方剂,值得借鉴和使用。参考文献:[1] 中医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5):323-340.[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3):167-181.[3] 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研究协作组.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多中心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83-92.时间 临床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1周 1 4 22 3 90.00%2周 4 12 13 1

 96.67%

  科学咨询/科技人文

  2020年第48期(总第716期)·10·本刊特稿知识讲座,对心理服务热线、心理服务网站以及心理服务微信平台信息等心理服务有明确需求。2.心理服务的内容对心理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心理知识、压力管理和情绪疏通问题、身心调节问题(失眠、焦虑、抑郁等)、人际沟通和关系协调问题、职业规划问题、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问题、婚姻情感问题等。3.对心理健康服务场所的需求70%以上的市民愿意选择专业可靠的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对精神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心理门诊等也有一定的需求。(四)社会心理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由于社会心理服务政策缺位,经费不足,导致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缺乏。1.专业人才缺乏心理咨询师通过率较高,但取得证书之后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专业人员流失率高,其主要原因是社会服务群体缺乏统筹管理、项目不持续、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低,晋升空间有限等。2.心理服务能力弱大部分心理咨询师在取得资格证后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实操能力弱,解决心理危机的能力差。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一个良好的社会心态,必然有利于社会治理的深入推进,有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人民的安居乐业。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头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层面共同努力,努力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四化”,即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智能化水平,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制度化《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与考核标准,各部门在拓展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也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政府层面要完善组织领导体系、积极出台扶持政策、着力强化经费保障、不断健全工作机制 [1][2] 。1.引入政策扶持积极与政府部门联系,研究制定体现心理健康服务技术劳务价值的相关政策措施,增加岗位吸引力,调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积极性;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等多种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为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通过心理自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程序等,向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 [3] 。2.加强经费保障积极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探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举措。(二)瞄准需求,推进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供给侧改革当前,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该市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提供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瞄准市民的心理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突出服务重点、打造服务特色,切实解决市民的心理困扰,努力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完善“三级”平台进一步提升该市心理健康体验中心硬件设施,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制度建设和考核机制建设,加强社会宣传与推广,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协助相关部门完善区县(市)级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级社会心理服务站、村(社区)级社会心理辅导室建设,加强业务指导,强化心理健康体验、咨询、转诊、知识培训等服务 [4] 。2.构建医院公益心理服务体系完善心理志愿者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一是为青少年学生、中小学教师设计心理讲座专题,菜单式供选择;个案咨询与危机干预;对中小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协助创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二是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设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专题讲座;三是利用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礼堂、老年活动中心等,开展心理辅导、情绪纾解、家庭关系调适、精神卫生知识健康讲座。3.拓展EAP(全员心理管理)服务借助医院精神心理专科优势,整合全院资源,强化该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向各类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基层组织及社区群众提供心理评估、健康教育、咨询改善等服务。(三)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一是为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教师等心理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咨询继续教育,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二是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社会工作人员、心理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三是开展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心理培训班,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 [5]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社会转型期的时代需要,也是在新时代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需要。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要着力找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积极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提升公众幸福感获得感,培育理性积极的社会心态,促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参考文献:[1] 国家卫健委等10部门.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Z].[2] 绍兴市卫健委等10部门.关于印发绍兴市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Z].[3] 中国科学院心理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4] 张斌,杨凤池等.北京城市居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6(3):848-852.[5] 张曼华,赵崇偲等.北京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类型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8(3):333-336+370.

篇三: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3 篇

 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根据青浦区卫健委、青浦区政法委等十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青浦区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推进我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综治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格局,从源头上预防矛盾风险、培育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努力打造平安练塘、健康练塘。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心理应激因素日益增多,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加,心理失衡多,一些人不良情绪潜滋暗长,以报复社会、制造影响等为目的的重特大案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冲击正常的社会心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按照工作要求,我镇将全面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疏导机制和干预机制建设,培育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建成与我镇社会发展和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新时期社会治理整体水平。

  二、工作任务

  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练塘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原则,在全镇构建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组织完善、平台健全、人员齐备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网络。

  (一)推进心理咨询室建设

  坚持统筹推进,依托村(居)委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的心理咨询师,为村(居)委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村(居)为单位,心理咨询室建成率 2020 年底达 60%,2021 年底达 100%。同时,完善 4 家中小学

 和 1 家健康企业心理咨询室建设。

  (二)推进心理健康服务

  1、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在各村(居)委或卫生室等向市民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利用各类宣传主题活动日,通过各种媒体和方式,在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中开展心理健康有关活动。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 65%以上。

  2、落实在册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 95%以上,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率达 85%以上,在册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率达 85%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评估及分级分类服务管理覆盖率 95%以上。进一步提升阳光心园康复服务,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达 7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家属护理教育培训,对 70%以上的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建设

  在区精神卫生中心的指导下,建立起家庭医生团队、卫生干部、综治队员、民警、助残员等人员组织的心理服务管理队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培训和指导等主题活动,为社区居民有针对性地提供救助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关系调适等服务,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服务。

  (四)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

  加强综合管理,推进关爱帮扶举措,落实好疑似患者线索调查和摸排工作。充分调动各村(居)委疑似精神病人线索排查排摸小组的作用,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力量,开展动态排查,及时上报排查信息,对疑似患者协助做好到专业机构就诊工作,对确诊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时进行信息核查,及时纳入管理。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镇事业办。

  (二)加强宣传教育。利用新媒体推送心理科普信息,加强基层心理健康促进与服务力量,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均等化,营造社会氛围。

  (三)落实工作保障。参照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加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建设试点工作投入力度,将工作经费列入镇财政以及部门财政预算,从人、财、物上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四)完善奖补政策。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以奖代补监护责任,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水平。

  (五)强化督导考核。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把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列入综治平安考核的内容,采用评估、督导、考核、激励、惩戒等措施,对因工作不重视、落实不到位导致发生重特大案(事)件的,实行一票否决权制,并追究有关领导干部责任。

  本方案自下发之日起施行,由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对各村(居)、企事业单位落实本方案的情况开展月度督导评估考核和定期分析通报。通过建立定期通报形式,推广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典型案例。

  附件:练塘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人员名单

  附件

  练塘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人员名单

  按照《青浦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通知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成立由党政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名单如下:

  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社会事业办,办公室主任由肖菁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叶洲兼任,蒋辉、崔金煌、陶婉婷、李顺辉为办公室成员。

  下设工作组,由蒋辉、崔金煌担任组长,俞春明、鲁晓丽、陆叶秀、徐梅芳为工作组成员。

  今后,上述成员如有变动,由该成员单位继任者自然替补。

 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精神,按照苏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的《苏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索具

 有吴中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吴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依照《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苏州 2030”规划纲要》等法规政策,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协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心理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强化危机干预规范管理,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提高获得感,提升幸福感。为苏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吴中经验与吴中样本。

  二、工作目标

  到 2021 年底,建立健全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公平可及、科学完善、运行顺畅、规范高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吴中、健康吴中建设、融入文明吴中实践。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坚持源头预防、动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结合,搭建“盖边沉底”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形成普遍服务为前端、监测预警为中端、精准干预为末端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等)、基层平安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内容,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降低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极端案(事)件发生率。

  三、工作任务

  通过实施六大社会心理工程,落实十八个工作项目,开展全区域、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心理服务,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一)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工程

  1.建立心理健康知识传播机制。加强健康社会心态公益宣传,提高公众“健康自己,快乐人生”“心身同健康”等健康意识和科普知识,理性认识社会心理

 问题。建立吴中区心理健康专业团队,搭建专业机构与媒体的交流平台,协同开展各类健康科普活动,加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指导。专业机构组织编制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知识和信息指南并向社会发布。(区委宣传部、区卫健委牵头,区教育局、区文体旅局配合)

  2.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活动。依托“健康吴中联播平台”“吴老师心理咨询公众号”等心理健康科普平台,扩大心理知识宣传覆盖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公共场所的“六进”活动。依托“智慧有线”平台,推进社会心态公益宣传进村入户,借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有的视频端口,播放公益广告及心理健康知识。各村(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向群众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各镇(街道)通过投放户外广告、宣传灯箱等形式开展社会宣传工作。到 2021 年,全区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至少达到 60%。(区委宣传部、区卫健委牵头,区教育局、区城管局、区总工会、区科协配合)

  3.提升居民心理健康自我管理能力。鼓励专业机构、学会、协会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活动。提高居民心理问题早期识别能力,提高群众心理健康意识,采取科学方法缓解压力,重视睡眠健康,培养科学运动的习惯。消除居民对精神心理问题误解和歧视,正确认识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要及时求助;关怀和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减少歧视。到2021年,全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至少提升到 20%。(区卫健委牵头,区科协、区妇联配合)

  (二)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工程

  4.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依托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等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场所,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统一标识、统一流程,2021 年底三级建成率均达到 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残疾人康复中心、连心家园等机构应确定心理健康服务专(兼)职人员,通过招募志愿者等方式组成服务团队,提供多层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并建立定期例会和培训制度。各部门打造心理服务品牌,提供社区弱势群体心理支持服务,为退伍军人、贫困、空巢、丧偶、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孕产期和遭受意外伤害妇女、流动儿童、孤儿、特殊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残疾人及其家属等提供

 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实施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为失能、失智、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区委政法委牵头,区卫健委、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残联、区科协、区妇联、团区委配合)

  5.提供社区精神康复服务。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精卫机构对社区康复机构的指导。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促进社会融合,积极为有劳动能力患者提供就业引导,提升其适应环境、重返社会的能力。到 2021 年,实现 100%的镇(街道)开展社区康复服务,100%覆盖有社区康复需求的居家患者,至少有 50%居家患者及家属享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心理疏导服务。鼓励团体、个人开办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以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形式纳入康复体系。(区民政局牵头,区卫健委、区残联配合)

  6.建立重点人群个案管理机制。畅通诉求渠道,摸排各类矛盾问题,对纠纷群体提供心理辅导,及时疏导化解矛盾;主动排查发现疑似心理行为问题人员,并引导其到专业机构就诊;完善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和自愿戒毒人员个案管理工作,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到 2021 年,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覆盖率达到 60%。(区委政法委牵头,区司法局、区民政局、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卫健委、区科协、区妇联配合)

  (三)特殊人群心理健康管理工程

  7.开展高风险对象心理疏导服务。根据各部门工作特点,公安、司法行政、信访、残联、妇联等部门应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办公室、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面向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转诊等服务。(吴中公安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信访局牵头,区卫健委、区残联、区妇联配合)

  8.加强严重精神障碍综合管理。到 2021 年,各镇(街道)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

 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工作,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 90%,在册患者治疗率与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 80%。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奖励制度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补偿保险制度,合理补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造成的他人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建立由村(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精防医生、民警、民政专干、助残员、志愿者等基层人员组成的个案管理团队,对病情不稳定患者及其家庭实施个案管理,开展精分患者应用长效针剂试点服务。100%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家属学校(课堂),开展患者家属护理知识培训和...

篇四: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百+讲堂”活动实施方案

 为积极贯彻落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共**市委政法委等10 部门联合印发的《**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卫发〔2019〕63 号)、《**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妇发〔2017〕30 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家庭教育工作,落实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探索建立本地化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助力全民心理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一)支持广大社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三社联动”本地化服务路径。

 (二)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宣传,线上线下推出家庭教育专题课程,开发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培训课程和大纲,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建设,搭建覆盖城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家庭教育信息共享服务网络。

 (三)初步孵化一支“课题内容生动接地气,授课技巧精湛有人气”,授课老师专业能力强、政治过硬的讲师团队,不定期为有需要的社区、单位进行授课。

 (四)搭建一个人民群众可以依靠、值得信赖、切实解决人民需求的服务平台。

 (五)通过线上系列讲堂和有针对性的线下社区讲座,有效提升社会心理服务知晓率,实现社会心理服务知识普及和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工作“本系统内部全覆盖,各行业有针对性覆盖,人民群众广泛知晓”,线上课程单个视频播放量不低于辖区内常住人口总数的 1%,全系列所有视频播放量不低于辖区内常住人口总数的 70%,争取实现全覆盖。

 (六)充分发挥**市志愿服务 U 站、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站、“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家长学校等基层网络站点的作用,结合服务区域内人群类型特点,做好宣传引导,做好与本次活动的联动,根据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

 三、职责分工 (一)市民政局、市妇联

 共同负责此次活动的统筹协调;督促各县(市、区)民政局、妇联、有关单位及站点落实工作;组织实施“优秀志愿者讲师”、“志愿者讲师之星”的推选等方面工作;市妇联负责对接相关单位,为本次活动相关课程视频的录制提及活动相关宣传供技术支持。

 (二)**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主要负责落实市民政局相关工作安排部署,具体实施活动开展过程中与市民政局相关的内容。

 (三)**人人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主要负责此次活动志愿者讲师团的队伍组建、成员选拔;搭建线上社会心理服务平台;课程计划的拟定;组织讲师进行课程录制。

 四、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百+讲堂”活动形式以线上视频授课为主,课程类型主要分为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类、家庭教育建设类、其他类三个大类,具体内容如下:

 (一)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类

 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础、人际交往、压力调整、等几方面内容。

 (二)家庭教育建设类

 主要包括婚姻家庭、家风家教、女性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健康等几方面内容。

 (三)其他类

  主要包括老年心理健康、职场心理健康、残疾人心理健康、特殊人群心理健康、安全健康教育等几方面内容。

 五、活动安排

 活动周期为 2020 年 7 月底至 12 月底,具体安排如下:

 (一)活动筹备阶段(2020 年 7 月底至 8 月下旬)

 此阶段主要工作任务为:

 1、完成活动所需课题的征集、课程计划编写及授课团队的组建。

 2、活动预热宣传工作正式启动。

 3、完成第一批课程录制工作。

 (二)活动开展阶段(2020 年 8 月底至 11 月底)

 此阶段主要工作任务为:

  1、第一批课程正式上线。

 2、全部课程陆续上线。

  3、线下讲座进社区。

  4、进行活动中期小结,对活动剩余部分的开展形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5、宣传工作持续推进。

 (三)活动总结阶段(2020 年 12 月)

  此阶段主要工作任务为:

  1、对活动开展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进行总结,形成经验做法。

 2、对总结形成的经验做法进行集中宣传。

  3、开展“优秀志愿者讲师”、“志愿者讲师之星”推选活动。

  4、召开活动总结会。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协作 各县(市、区)民政局、妇联,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将其作为今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家庭教育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工作看待,要认真做好“优秀志愿者讲师”、“志愿者讲师之星”的推荐工作。在课题需求收集、线下讲座开展等方面要增强沟通、加强协作,确保活动落到实处,起到效果。

 六城区民政局要积极组织辖区内社区开展线下讲座,线下讲座开讲场次不得少于 10 场,三县一市民政局根据实际需求组织开展线下讲座,对群众反映好、实际需求大的社区,可由县(市、区)民政或社区与讲师队伍负责组织进行对接增加场次并提供必要的场地及经费保障。

 (二)完善机制,严格管理

 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双工联动”、“三社联动”等工作机制,加强讲师、社区、社会组织间联系,确保授课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在授课团队组建过程中要严格把关,重点选拔专业能力强、思想政治过硬的候选人,同时,要注重讲师专业方向的多样性,确保团队综合服务能力。

  (三)形成经验,广泛宣传 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做好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挖掘工作,及时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要做好此次活动的宣传工作,积极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扩散,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得到帮助。

篇五: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区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试点工作部门职责

 一、区卫生健康委 制定行业发展相关政策和服务规范,指导行业组织开展工作。

 一是整合现有资源,引导精神专科、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医疗机构等开设心理科或提供心理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专(兼)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加强与专科机构合作,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社区精神心理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对 70%以上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精神卫生医疗机构 100%建立家属课堂; 二是指导基层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管理与服务,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使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 90%以上。患者综合风险评估及分级分类服务管理覆盖率 95%以上; 三是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培养和使用的制度建设。鼓励医疗机构引进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加强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医务社会工作者等综合服务团队建设;四是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通过心理卫生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园区等方式服务社区人群;五是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专家组,对各部门、各领域开展

 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六是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心理健康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日常监管。

 二、区委政法委 一是积极推进“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将“试点工作”纳入年度平安建设考核范围; 二是配合相关责任部门,推动各街道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开展社会心态预测预警,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对发现高危人群,及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开展救治救助,严防发生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 三是指导各街道扎实推进“以奖代补”政策,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四是支持、引导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向有需要的群众提供服务。

 三、区委宣传部 健全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内的科普宣传网络,广泛宣传“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心身同健康”等健康意识和科普知识,在公共场所设立心理健康公益广告,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 65%以上。

 四、区区级机关党工委 在区级党政机关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相关

 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通过员工心理测评、访谈等进行干预。

 五、区信访办 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或者购买服务等形式,在信访接待场所设立心理服务站点,为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或危机干预等。

 六、区教育局 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现有经费渠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 二是完善黄浦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 三是密切关注和了解遭受欺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以及沾染毒品等学生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四是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建设。

 七、区公安分局 一是完善公安监所被监管人员等特殊人群心理疏导机制,协同专业人员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二是配合卫生、综治、民政等部门做好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与服务项目,确保区域一方平安。

 八、区民政局 一是优先落实民政部等四部门《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

 康复服务的意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社区康复机构的建设,鼓励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二是完善流浪乞讨人员心理沟通机制,做好心理疏导和干预;三是做好贫困精神障碍患者生活救助工作。

 九、区司法局 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社区矫正中心设立心理服务工作室,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或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形式,配备专业人员为系统内人员及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等提供心理卫生服务。

 十、区人社局 配合区卫生健康委研究制订吸引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政策,支持相关事业单位设置相关工作岗位,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

 十一、区财政局 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开展试点工作,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配合探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推动各项任务。

 十二、区总工会

 在区内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相关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

 康服务。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通过员工心理测评、访谈等进行干预。

 十三、团区委 向社会招募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特别是在医疗卫生、教育系统中鼓励医务人员、心理教师、心理专业学生加入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至少建立 1 支心理健康志愿者队伍。

 十四、区残联 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工作;对于持证精神残疾人落实相关政策,多渠道提高其救助水平;通过购买服务规范提升社区阳光心园管理和服务能力,组织开展持证精神残疾人职业康复训练,做好残疾人家属心理服务,推动患者回归社会。

 十五、各街道办事处

 一是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依托综治中心或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以居委会为单位建成率达 100%;在基层党组织指导下,利用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有需要的社区居民和家属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充分发挥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优势,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开展社会心态预测预警,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及突发事件的苗头,组织心理、

 社会、网格员、调解员、志愿者等排摸居民的矛盾问题;各街道信访接待场所内心理服务室建成率 100%。二是完善基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使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 95%以上,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 85%以上。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要建立由街道平安办、服务办成员、网格员、精防医生、民警、民政专干、助残员、志愿者等基层人员组成的个案管理团队,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 三是做好贫困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减轻贫困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篇六: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家 卫 生 健康委 员 会 公 报2 0 1 8  ?  1 1  关 于 印 发 全 国 社 会 心 理 服 务 体 系 建 设 试点 工 作 方 案 的 通 知  国 卫 疾 控 发〔 2 〇 1 8 〕 4 4 号 各 省 、 自 治 区 、 直 辖 市 及 新 疆 生 产建 设 兵 团 卫 生 健康委 ( 卫 生 计 生 委 )、 政 法 委 、 宣 传 部 、 教 育 厅( 委、  局 )、 公安 厅 ( 局 )

 、民 政 厅( 局 )

 、 司 法 厅 ( 局 )

 、 财 政 厅 ( 局 )

 、 信 访 局 ( 办 )

 、 残联 : 为贯彻 落 实 党 的 十 九大 提 出 的“加强 社 会 心 理 服 务 体 系 建 设, 培 育 自 尊 自 信 、 理 性 平 和 、 积极 向 上 的 社 会 心 态”的 要 求, 通 过试 点 工 作 探 索 社 会 心 理 服 务模 式和 工 作 机 制 , 我 们 制定 了 《 全 国 社 会 心 理 服 务 体 系 建 设 试 点 工 作 方 案 》, 现 印 发给你 们。

 请各 省( 区、 市 )

 卫 生 健 康 行 政 部 门 、 政 法委  牵 头 , 会 同 有关 部 门 严 格 按 照 试 点 工 作 方 案 要 求 , 高度 重 视 试 点 工 作 , 将 社 会 心 理 服 务 体 系 建 设 试 点  作为 推 进平 安 中 国 、 健 康 中 国 建 设 的 重 要 抓 手, 做好 试 点 地 区 遴 选 论 证 , 加 强 对试 点 工 作 的 组 织 领 导 ,  认 真 指导 试 点 地 区 做 好 试 点 实 施 方案 编 制 、 启 动 培 训、 试 点 任务 组 织实 施 等 工 作 , 定期 对 试 点 地 区 进 行 督 导, 确 保 按 期 完成 试 点 任 务 。

 试 点 过 程 中 的 进 展或 问 题 , 要 及 时 向 国 家 卫 生 健 康 委 、 中 央 政 法 委 报 告 。 国 家 卫 生 健 康 委   中 央 政 法 委  中  宣   部   教   育   部  公  安   部   民   政   部  司  法  部   财   政   部  国 家 信 访  局 中  国残   联  2 0 1 8 年 1 1 月 1 6 日 全 国 社会 心 理 服 务 体 系 建设试点 工 作 方 案  为贯彻 落 实 党 的 十 九大 提 出 的“加强 社会 心 理 服 务 体 系 建 设, 培 育 自 尊 自 信 、 理 性 平 和 、 积 极 向 上 的 社会 心 态”的 要 求, 努 力 建 设更 高 水 平 的 平 安 中 国 , 推进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和 治 理 能力 现 代 化 ,加 快  实 施健康 中 国 战 略 , 促 进 公 民 身 心 健 康 , 维 护 社 会 和 谐稳 定 , 通 过 试 点 工 作 探 索 社 会 心 理 服 务 模 式 和 工 作 机 制 ,制定 本 方 案 。 一、 指导 思 想 全面 贯 彻党 的 十 九大精 神和 党 中 央 、 国 务 院  决 策 部 署 , 深 入 学 习 贯 彻 习 近 平 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 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深 刻 认 识 领会我 国 社 会 主 要矛 盾  的 新 变 化, 打 造 共 建 共 治 共享 的 社 会 治 理 格 局,  推 动 社 会 治 理 重 心 向 基 层 下 移 , 实 现 政府 治 理 和  社 会 调 节 、 居 民 自 治 良 性 互 动。

 按 照 《 精 神 卫 生 法 》  《“健 康 中 国20 3 0”规 划纲 要 》《 关 于加 强 心  理 健康 服 务 的 指 导 意 见 》 等 法 律规 划 政策 要 求 ,  坚 持预 防 为 主 、 突 出 重 点 、 问 题 导 向 、 注 重 实效  的 原则, 强 化 党 委 政 府 领 导和 部 门 协 作 , 建 立 健 全 服 务 网 络, 加 强重 点 人 群 心 理 健 康 服 务 , 探 索 社 会 心 理 服 务 疏 导和 危机 干 预 规 范 管 理 措 施 , 为  全 国 社 会 心 理 服 务 体 系 建 设积 累 经 验 。

  二、 工 作 目 标  到 202 1 年 底 , 试 点 地 区 逐 步建 立 健 全 社会  心 理 服 务体 系 , 将 心 理 健康 服 务 融 入 社 会 治 理 体 

 国 家 卫 生 健康委 员 会 公 报2 0 1 8  ?  1 1  系 、 精 神 文 明 建设, 融 入 平 安 中 国 、 健 康 中 国 建 设。

 建 立 健 全 党政领 导 、 部 门 协 同 、 社 会 参 与 的  工 作 机 制 , 搭 建 社会 心 理 服 务 平 台 , 将 心 理 健 康 服 务 纳 入 健康城 市 评 价 指 标体 系, 作为 健康 细 胞 工 程( 健 康社 区 、 健 康 学 校 、 健 康 企 业 、 健 康 家  庭 )

 和 基 层 平 安建设 的 重要 内 容 , 基 本 形 成 自 尊 自 信 、 理 性 平 和、 积极 向 上 的 社 会 心 态 ,因 矛 盾  突 出 、 生 活失 意 、 心 态 失 衡 、 行为失 常 等 导 致 的  极端 案 ( 事 )

 件 明 显 下 降 。

 具 体 工 作 指 标 包 括:

  1 . 依 托 村 ( 社 区 )

 综 治 中 心 等 场 所 , 普 遍 设 立 心 理 咨 询 室 或 社 会 工 作 室, 为 村( 社 区 )

 群  众提 供 心 理 健 康 服 务 。以 村( 社 区 )

 为 单位 , 心  理 咨询 室 或 社 会 工 作 室 建 成 率 达 80 % 以 上 。

  2. 高 等 院 校普 遍 设 立 心 理 健康教 育 与 咨询 中 心( 室 )

 , 健全 心 理 健 康教 育 教 师 队 伍 。中 小  学设 立 心 理 辅 导 室 , 并 配 备专 职 或 兼 职 教 师 , 有  条件 的 学 校 创 建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特 色 学 校。

  3 . 各 党 政机 关 和 厂 矿 、 企 事 业 单位 、 新 经 济 组 织 等 通 过 设 立 心 理 健 康 辅 导 室 或 购 买 服 务等  形 式, 为 员 工 提 供 方便 、 可 及 的 心 理 健康 服 务 。

  4.  1 00 % 精 神专 科 医 院 设 立 心 理 门 诊 ,40 %  二 级 以 上 综 合 医 院 开 设 心 理 门 诊 。

 培 育 发 展一 批 社 会 心 理 服 务专 业 机 构, 为大 众提供 专 业 化 、 规 范 化 的 心 理 健 康 服 务 。

 利 用 各种 资 源, 建 立 2 4 小 时 公 益 心 理 援 助 平 台, 组 建 心 理 危 机 干 预 队 伍 。 三 、 建 立 健全 社 会 心 理服 务 网 络 (一)

 搭 建 基 层 心 理 服务 平 台 。

 试 点 地 区 要  按 照《 社 会 治 安 综合 治 理 综 治 中 心 建 设 与 管 理  规 范 》 等 要 求, 在 县 、 乡 、 村 三 级 综 治 中 心 或城 乡 社 区 综 合 服 务 设 施规 范 设 置 心 理 咨询 室 或 社 会  工 作 室。

 各 乡 镇 卫 生 院( 社 区 卫 生 服 务 中 心 )

 要 安 排符 合 心 理 健 康 服 务要求 的 场所 , 为有 需 求 的  居 民 提供 健 康教 育 、 答疑 释 惑 、 心 理 咨 询 等 服 务 。 基 层 综 治 中 心 等 要 畅 通 群 众 诉 求 反 映 渠 道 , 及 时  了 解 和 掌 握 社 会 心 理 需 求 。

 充 分 发 挥 综 治 信 息 系 统 平 台 优 势, 建 立 社 会 心 理 服 务 电 子 档 案 , 开 展 社会 心 态 预测预 警, 定期 开 展 分析 研 判和 风 险 评 估 。

 及 时 发 现 和 掌 握有 心 理 问 题 的 高危 人群 及 突 发 事件 的 苗头。

 在村 ( 社 区 )

 党 组 织 和 有 关 部 门 的 指导 下, 组 织 心 理 服 务 工 作 者 、 社 会 工 作 者 、  网 格 管 理 员 、 人 民 调 解 员 、 志 愿 者 等 , 对 居 民 摸  排 各 类 矛 盾 问 题, 及 时 疏 导 化 解 。

 利 用 老 年 活 动 中 心 、 妇 女 之 家 、 儿 童之 家 、 残疾 人 康 复 机 构 等  公 共 服 务 设 施 , 为 空 巢 、 丧 偶 、 失 独 、 留 守 老 年 人 , 孕 产 期 、 更 年 期 和 遭 受 意外 伤 害妇 女, 流 动 、 留  守 和 困 境 儿 童 、 孤 儿, 残 疾 人 及 其 家 属 等提供 心  理 辅 导 、 情 绪 疏 解 、 家 庭 关 系 调 适 等 心 理 健 康 服  务 。

 试 点 地 区 政 法 委 、 卫 生 健 康 、民 政 、 公 安 等 部 门 要 建 立 健 全 基 层 综 合 管 理 小 组,结 合 矛 盾 纠  纷 多 元 化 解, 完 善 流 浪 乞 讨 人 员 、 公 安 监 所 被 监  管 人 员 、 服 刑人 员 、 社 区 矫 正 人 员 、 刑 满 释 放 人  员 、 强制 隔 离戒毒 人 员 、 社 区 戒毒 社 区 康 复 人 员 、 参 加戒 毒 药 物 维 持 治 疗 人 员 和 自 愿 戒毒 人 员 等特  殊 人 群 心 理 沟 通 机 制, 做好 矛 盾 突 出 、 生 活 失 意 、  心 态 失 衡 、 行 为失常 人 群 及 性 格 偏执 人 员 的 心 理  疏 导 和 干 预 。

 制 订 个性化 疏 导 方 案, 特 殊 人 群个 性 化 心 理 疏 导 的 覆 盖 率 达 到60 %以 上 。

 健 全 政府 、 社会 、 家 庭“ 三 位 一 体 ”的 帮 扶 体 系, 加 强 人 文 关 怀 , 促 进社 会 融 入 , 对 有 劳动 能力 者积 极提供  就 业 引 导, 提 升 其 适 应 环 境 、 重 返 社会 的 能 力 。

  (二〉 完善 教 育 系 统 心 理 服 务 网 络。

 试 点 地  区 要 进一 步加强 各 级 各 类 学 校 心 理 健 康 服 务机 构 的 建设 力 度。

 高 等 院 校 要 完善 心 理 健 康 教 育与 咨 询 中 心 ( 室 )

 建 设, 按 照 师 生 比 不 少 于 1 :

 4 0 00  配 备 心 理 专 业 教 师, 开 设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课程 , 开 展 心 理 辅 导与咨 询 、 危 机 干 预等 。

 中 小 学 校 设 立 心 理 辅 导 室,配 备 专( 兼 )

 职 心 理 健康教 育 教  师, 培 养 学 生 积极 乐 观 、 健 康 向 上 的 心 理 品 质 ,  促 进 学 生 身 心 可 持 续 发 展 , 积 极 创 建 心 理 健 康 教  育 特 色 学 校 。

 学前 教 育 配 备 专( 兼 )

 职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工 作人 员,开展 以 学前 儿 童 家长为 主 的 育 儿  心 理 健 康教 育 , 及 时 发 现 学 前 儿 童 心 理 健 康 问 题 。

  特 殊 教 育 机 构 要 结 合 听 力障 碍 、 智 力障 碍 等特殊  -1 0-  

 国 家 卫 生 健康委 员 会 公 报2 0 1 8  ?  1 1  学 生 身 心 特 点 开 展 心 理 健康教 育, 注 重 培 养 学 生  自 尊 、 自 信 、 自 强 、 自 立 的 心 理 品 质 。

 教 育 主 管  部 门 要 将 心 理 健 康教 育 纳 入 当 地 教 育 事 业 发展 规  划 和 年度 工 作 计 划, 统 筹 现 有 经 费 渠 道 , 为 教 师 和 学 生 提供 发展 性 心 理 辅 导和 心 理 支持 。

 各级 各  类 学 校 要 建 立 以 专 职 心 理 健 康教 育 教师为 核 心,  以 班 主 任 和 兼 职 教 师 为 骨 干 , 全 体 教 职 员 工 共 同  参 与 的 心 理 健 康教 育 工 作 机 制 。

 在 日 常 教 育 教 学  活 动 中 融 入 适合 学 生 特 点 的 心 理 健康教 育 内 容 。 要 密 切 与 村( 社 区 )

 联 动 , 及 时 了 解遭 受 欺 凌 、  校 园 暴 力 、 家 庭暴 力 、 性 侵 犯 以 及 沾 染毒 品 等学  生 情 况 , 并 提供 心 理 创 伤 干 预 。

 要 创 新 和 完 善 心  理 健 康 服 务 提 供 方 式 , 通过“校社 合 作”弓丨 入 社  会 工 作 服 务机 构 或 心 理 服 务 机 构 , 为 师 生 提 供 专  业 化 、 个性 化 的 心 理 健 康 服 务。

 要 定期 对 教师 开 展 心 理 评 估 , 根 据 评 估 结果 有针 对 性 地 开 展 教 师  心 理 疏 导 工 作 。

  文 明 办 协 调 各相 关 部 门, 在 地 市 、县 两 级 设  立 未 成 年 人 心 理 健康 成长 辅 导 中 心, 依 托 条 件 较  好 的 心 理 咨 询 站 点, 整 合 区 域 内 心 理 健康 服 务 资 源, 面 向 未成 年人 开 展 心 理 健康 知 识 普 及 与 专 业  的 心 理 咨 询 服 务 , 对 村( 社 区 )、 学 校等 基 层 心  理 咨 询 站 点 提 供 技术 指 导 和 培 训 。

 将 未成年 人 心  理 健 康 成 长 辅 导 中 心 的 建 设纳 入 文 明 城 市和未成  年 人 思 想 道 德 建 设 测 评 考 核范 围 。

  ( 三 )

 健 全 机 关 和 企 事 业 单 位 心 理 服 务 网 络 。 鼓励 规 模 较 大 、 职 工 较 多 的 党 政 机 关和厂 矿 、 企  事 业 单位 、 新 经 济 组 织 等依 托本单位 党 团 、 工 会 、 人 力 资 源 部 门 、卫 生 室 ,设 立 心 理 辅 导 室 , 建 立 心 理 健康 服 务 团 队; 规 模 较 小 企 业 和 单位 可 通 过  购 买 专 业 机 构 服 务 的 形 式, 对 员 工 提供 心 理 健康 服 务 。

 要 广 泛 开 展 心 理 健康 科普 宣 传, 举 办 职 场 人 际 关 系 、 情绪 调 节 等 方 面 公 益 讲座, 提 升 员 工  心 理 健 康 意 识, 掌 握情绪 管 理 、 压 力管 理 等 自 我 心 理 调 适 方 法 和 抑 郁 、 焦虑 等 常 见 心 理 行为 问 题 的 识别 方 法 。

 通 过 员 工 心 理 测 评 、 访 谈 等 方 式 ,  及 时 对 有 心 理 问 题 的员 工 进 行有 针 对 性 的 干 预 ,  必 要 时 联 系 专 业 医 疗机 构 治 疗 。

 公 安 、司 法 行  政 、 信 访 等部 门 要 根据 行 业 特 点 , 在 公 安 监 管 场  所 、 监 狱 、 刑 满 释 放 人 员 过 渡性 安 置基 地 、 社 区  戒毒 社 区 康 复 工 作 办 公 室 、 司 法 所 、 社 区 矫 正 场  所 、 救 助 管 理 站 、 信 访 接 待场 所 等 设 立 心 理 服 务  场 所, 配 备一 定数 量 的 专 业 人 员, ...

篇七: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I:10.19299/j.cnki.42-1837/C.2022.03.0242022年第3期 总第197期·领导力论坛·领导科学论坛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领导干部的心理建设是指领导干部为了加强自我心理素质而努力完善和优化自我心理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优势,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带头引领作用。积极的心理建设对领导干部的个人发展和工作开展有促进作用,消极的心理建设则对其有阻碍作用。现代领导力理论认为,领导力即影响力,需要通过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来实现。心理疏导与调节是领导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心理建设与心理疏导,较之日常更为敏感、更具有专业性、更能检验领导力,也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互证统一 [1]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强领导干部心理建设与心理疏导重要性研究发现,人们在重大突发事件下生理和心理参数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出现焦虑、不安、恐慌等非理性情绪,甚至发展为各类应激障碍。新冠肺炎常态化疫情防控使得疫情带来的社会心理影响正在加深并逐渐显露出来,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同于以往发生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 [2]15-16 ,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等特征,应急救援的时间线较长,社会心理应激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出现得也相对较慢,这些都使得疫情对个体和社会心理的消极影响更大、更持久。相应的心理建设与心理疏导并非随着疫情趋于平缓或者结束而停止,而是贯穿于疫情发展全过程以及疫情结束后的相对较长的社会修复时期。尤其是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内防输入、外防反弹,个体和组织如果处在一种持续的神经紧绷及高度的不安全感与不确定感当中,会出现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较易引起焦虑、抑郁、烦躁、恐慌等心理问题。因此,需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干预,积极预防、尽量控制疫情引发的社会心理影响,修复其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心态。面对此次疫情,领导干部拥有多重身份,是重要而又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易感人群,也是进行疫情防控的主体 [3] ,是相关各个层面的管理者、协调者,是执行重要任务的组织者、指挥者,同时又是社会资源的掌管者、支配者。因此,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他们承担着较大的社会责任,需要在努力调整好自身心理状态的前提下,积极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各项举措。多重的社会角色和特殊的工作环境,使得领导干部在这种突发事件处理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强领导干部心理建设与心理疏导的路径王双丽摘 要: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亟须加强领导干部心理建设与心理疏导,可从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入手到培育积极心态,构建领导干部心理建设体系。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提升心理管理能力是领导干部心理建设与心理疏导的主要方法,提高领导干部心理承受能力和忍耐能力是心理管理能力最主要的内容,要推动建立良好的领导干部心理服务体系。关键词:疫情;领导干部;心理建设;心理疏导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7CSH044)。作者简介:王双丽,新疆兵团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新疆 五家渠 831300)。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3-0115-04115

 中压力较大 [4] 。研究表明,领导干部作为奋斗在一线的特殊“民众”,表现出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 [5]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领导干部除了面对长时间快节奏、高度紧张、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还可能要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对家人的愧疚、担心防控不力被问责等,强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这一群体也亟待情绪安抚和心理关怀 [6] 。调查发现,抗疫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都较为突出,并且心理服务需求也相对迫切,但总体而言,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领导干部整体的心理求助率却相对较低,这可能与领导干部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片面、不足有关 [7] ,也受到其他多重因素的影响。良好的心理是领导干部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领导干部把握角色、履行职责、取得业绩的重要支撑,更是领导干部担当大任的重要心理品质。我们不仅要重视对普通民众的及时心理疏导,也应关注领导干部的心理需求,关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关心关爱领导干部群体,缓解其心理压力、帮助其疏通不良情绪并提升其心理素养,需要从心理健康入手,培育积极心态,构建领导干部心理服务体系,减小疫情影响的同时着眼于提升领导干部社会治理和应急管理能力,优化干群关系,进而双向化解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可能出现的群体性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这也是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二、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强领导干部心理建设与心理疏导的路径探究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也出台了关爱公职人员心理健康的政策,不少学者也开始跟进后续的研究和实践 [8][9] 。2021年是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收官之年。2021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等部门《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要求,完善员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规模以上企业单位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评等心理健康服务,对发生家庭变故或其他重点问题的员工开展一对一心理干预。对疫情相关重点人员提供心理援助服务。除了与新冠肺炎相关的患者及其家属、隔离人员外,抗疫工作人员也作为重点群体,要求试点地区组织各方力量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干预。加强各部门各行业心理服务,尤其是公安、民政、司法行政、信访、残联等部门结合行业特点,试点地区每年至少为系统内人员及工作对象举办1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根据需求提供心理健康或社会工作服务等。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虽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领导干部心理建设相应的政策文件,但仍面临落实难和推广难的问题,并未全面推行。整体而言,相关措施和研究仍然比较零散分化,未形成系统化的体系建设。为此,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应尽快探索并建设符合我国当下国情的领导干部心理服务体系。(一)提升领导干部心理管理能力是心理建设和疏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干部心理管理能力是指领导干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与人的心理特征,充分调动自我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及实践活动进行内部调节,以提高思想水平、认识能力和心理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建立并保持良好心态,对自身心理状况实施管理的能力,包含领导者支配、控制、调节自我心理的过程。与一般研究中所指的心理管理就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心理管理”不同,这里侧重于指领导干部“自我心理管理”的相关能力。由于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来自心理因素,所以提高心理管理能力不仅有利于领导干部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还有利于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 [10] 。因此,需要多层级联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全方位提升领导干部心理管理能力。1.组织层面:加强对优秀干部的宣传,增进价值认同,营造良好组织氛围。要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二十字好干部标准,牢固树立“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对能力素质提升明显、在维护稳定、深化改革、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工作中敢于担当、冲锋在前、攻坚克难、工作成效显著的干部予以及时提拔。对长期工作表现一116

 般、不能胜任岗位的干部转任职级,对作风漂浮、消极避事、失职失责、在重大斗争一线应战不力、违法违纪或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进行调整和处理。从组织层面提升领导干部自我价值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激发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进其对组织持久的归属感、认同感及忠诚度。2.管理者层面:积极主动沟通,提供必要心理帮助,解决领导干部后顾之忧。提升领导干部心理管理能力,要从满足领导干部心理需要出发,有效地激发内在动机,达到调动领导干部积极性的目的。从心理上激励人,从情感上感召人,关注领导干部心理发展规律,充分了解其内部心理需求,调动领导干部内在动力,激发积极的组织行为。管理者要从认知、情绪、意志、个性等多角度培养领导干部管理自我心理的能力,通过集体心理培训、个人谈心谈话、团队辅导训练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支持和鼓励领导干部实现心理成长,促进领导干部全面协调发展。3.个体层面:提升领导干部心理素养,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领导干部除了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领导科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知识外,也要学习一些社会治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如管理心理学的风险决策和组织管理、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凝聚和社会互助、传播心理学的网络信息传播机制、灾难心理学的危机和应急管理等,在提升领导干部心理素质的同时提升其管理能力与社会治理能力。此外,还要注重领导干部自身人格的塑造、品德的修养以及社会关系的维护等,培养相关技能,提高其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尤其是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要有意识地了解增进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能够解析常见心理现象的产生原因及表现,掌握一般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学习良好的情绪管理方法。(二)提高领导干部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心理建设和疏导的主要内容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察觉自身的压力,提高自我对压力的觉知性和预警性,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以及认知上的信号去自查,也可借助心理测评工具去自我检测,最好能定期进行心理体检,学会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减压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学会合理的宣泄情绪,练习如腹式呼吸放松、肌肉渐进式放松、想象放松或者“蝴蝶拍”等方式来提高心理稳定性。领导干部在遇到心理压力时,要正确地看待压力,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学会有效沟通,努力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也是缓解矛盾、减轻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强领导干部心理建设与疏导,另一个比较有效的可操作路径就是提高领导干部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力其实是个人心理的防御保护机制,领导干部心理承受能力越大,情绪就越稳定,工作激情就越高昂,工作效率就越高;反之则容易使领导干部职业倦怠,出现心理失衡现象,产生泄气情绪,缺乏工作动力,例如爱埋怨、发牢骚,容易被他人鼓动或被偏激情绪所左右,影响工作效果。提高心理承受和抗压能力,是提升领导干部心理管理能力的主要内容。所谓的提高领导干部心理承受能力,并不是让他们一味地承受并忍耐各种压力,而是要在适度的前提下拥有一定的“张力”,即提高自我心理可容纳和可承受的程度,学会用合理的方式减压。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领导干部还应着力培养和提高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确认自我的地位与作用,调整自我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端正所持有的立场和态度,清晰认识自我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不断调整自我心理状态,自觉承担作为领导干部的使命和责任担当,以党和群众利益为重。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能力,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与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认知、评价和调控好“应该怎样” “实际怎样”以及“怎样去做”,才能不轻易被挫折和失败所打击,有效地抵制不良因素的诱惑;才能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体验到挑战自我、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就感,进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三)建立领导干部心理服务体系是心理建设与疏导的最终目标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强领导干部心理117

 建设与心理疏导的最终目标是加快建立领导干部心理服务体系。为此,可以从拓展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提升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领域、搭建领导干部心理关爱服务平台、建立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1.拓展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提升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塑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虽然针对领导干部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具备了心理建设与心理疏导的内涵,发挥了调适情绪、关心领导干部等作用。然而,当下还是缺乏组织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需进一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在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工作比重,如制定实施领导干部心理援助计划,为领导干部提供心理健康宣传、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及心理教育培训,为重点人群提供心理咨询辅导等服务,传授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心理调适的方法,掌握识别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为领导干部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同时,要把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培训内容,定期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心理教育培训,用良好的党员干部心态带动全社会的心态。2.建立领导干部心理服务体系,设立专职机构,动态监管并预警干部心理状况。领导干部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给予领导干部尤其是重点群体心理建设和心理疏导,及时关注领导干部心态监测和调控的社会心理服务。可成立领导干部心理服务专职机构,引入干部心理测评机制,搭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监测并预警心理危机,及时进行干预,防患于未然。特别是要关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领导干部的心态,是否存在过度恐慌、焦虑、抑郁情绪,是否存在灾难化思维,是否存在人际交往不良、职业倦怠、抑郁、强迫和躯体化等行为,要有针对性地通过知识科普、社会调查、心理晤谈、网络心理援助等方法,及时引导领导干部作出理性行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要根据领导干部危机抗压、预防建设、激励关怀等不同需求,建立不同类型专业心理服务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心理援助服务网络。尤其是针对坚持在抗疫一线的干部组织开展个体和群体的危机干预及管理事件善后、疫情常态化下修复重建等心理援助服务。综上所述,常态化疫情防...

篇八: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类案例三化 语 入 心田 田 润 民 细 无 声社 会 心 理 服 务 体 系 建 设 先 行 探 索——广东省深圳市2019 年,广东省深圳市被纳入全国首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通过三年努力,深圳市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心工程,积极探索社会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有效模式,建立了全方位、全人群、全周期、全覆盖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以先行示范区的新担当新作为,打造了社会心理服务深圳样板。一、工作背景精神卫生问题不仅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更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要求我们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深圳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只有心理健康才有全面健康,深圳要建设城市文明典范和民生幸福标杆,必须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为此,深圳勇挑重担,主动承担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大力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94二、主要做法(一)注重顶层设计,组织给力。

 一是统筹谋划打造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2019 年市政府印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担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委政法委、市卫生健康委双牵头,15 个部门和11 个区共同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持续以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和社会心理领导小组为抓手,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各司其职形成部门协同工作格局 。市卫生健康委牵头成立多部门社会心理专家工作组,为试点工作出谋划策。成立社会心理质控督导中心,制定出台社会心理工作质量控制和考核评估标准,明晰各部门职责任务,使各项工作指标实现可衡量、可评价、可操作。相继出台心理服务机构建设指南和系列重点人群心理健康促进方案,确保工作规范、科学、有序开展。(二)网络覆盖面广,队伍给力。

 一是打造多部门多层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政法委、组织部、妇联等部门协同打造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区、街道心理服务中心(站)设置率 100%,社区心理服务室设置率 98%;卫生健康部门打造医疗心理服务平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设置率81%,一类社康中心心理咨询室设置率 100%;教育、共青团等部门打造校内外青少年服务平台,各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设置率 98%,市、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设置率 100%;公安、司法、信访、民政、残联等部门针对特殊人群建立心理服务站;总工会在商圈、楼宇、工业园建立 50 余家“职工心灵驿站”,富士康、华为、深圳巴士集团等万人以上企业建立心理服务室。各行业各领域心理服务全面开花,触手

 95可及。

 二是打造多学科多专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 。深圳将精神科医师列入紧缺岗位,硕士以上自主招聘,近 3 年新引进100 余人,全科医生转岗加注精神科 270 人,有效缓解人才压力。市、区精神卫生防治机构配备精神科医师、护士、公卫医师、心理治疗师等多学科团队 130 余人。全市拥有精神卫生专职社工 800 余人,每 50 名患者配备 1 名社工,配置比例全国领先。专职心理教师和学生配置比 1:1780,远高于国家要求的 1:4000。各区组建志愿者队伍广泛参与社会心理服务。各部门从队伍组建、培训、管理、督导、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育。(三)服务措施精准,行动给力。

 一是一般人群心理素养提升行动 。为普及科学认知,在中心书城开设“市民心理健康大讲堂”,在电台先锋 898 健康有道节目讲述常见心理问题,在喜马拉雅播放心理减压音视频,在微信小程序传播抗焦虑抑郁失眠等科普知识,在互联网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在云端推送心理微课,在中央电台大湾区之声“同一星空下”举办粤语心理讲座,在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睡眠日、世界预防自杀日、世界阿尔兹海默病日等纪念日,通过讲座、义诊、沙龙、团体等形式,将心理健康知识送进社区、学校、企业、机关等场所。

 二是重点人群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针对社区居民,将心理服务融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及时疏导负面情绪,减少因家庭、感情、经济等原因导致的自杀。针对儿童青少年,医校协同建立心理问题预防、预警、干预三级工作机制;团市委依托 12355 平台构建“咨询-跟进-转介-回访”全流程心理热线服务。针对孕产妇,开展围产期抑郁筛查与干预,将孕早期、中期、晚期、产后访视、产后

 9642 天作为筛查节点。针对老年人开展认识与心理评估,早期识别干预阿尔茨海默症和老年抑郁。针对职场员工,通过心理关爱实现“事后被动干预”向“事前积极预防”的转变。三是高危人群心理危机干预行动 。政府联合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布局防控轻生网,建立自杀防治联合、生命关爱教育、危机干预联动、自杀行为监测、后续救治救助工作机制。每年接听心理热线 3 万余人次,现场自杀危机干预 600 余起。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针对疫情防控人员、一线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减轻疫情引发的心理影响,取得显著成效。

 四是特殊人群心理关爱帮扶行动 。公安部门警心团队研发个性化心理课程,新警以角色转变、团队建设、人际沟通为主,提升适应能力;警衔晋升以心理健康、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品质训练为主,传递关爱与希望;司法部门针对服刑、戒毒、社区矫治人员个性特征分类管理,消除其抗拒心理,提升心理调节能力。残联部门搭建心灵 E 站,为残疾人及家属提供心灵沟通、舒压解压和精神慰藉;信访部门利用心理学知识做到变“堵”为“疏”,高效助力百姓“事心双了”;民政部门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为流浪乞讨人员、福利院老人、困境儿童提供心理援助。多部门联合建立社区关爱帮扶小组,实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四)创新特色鲜明,示范给力。市、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打造了社区居民“V 爱之家”、妇女儿童“馨和家园”、青少年“阳光成长”基地、抑郁症“阳光心情”、机关干部“心灵花园”“心酬”幸福企业、有温度的“心访

 97之家”等一批特色项目和典型示范,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尤其是光明“500 米”社会心理服务圈、深巴集团 EAP探索、警察心理训练与研究中心和市委党校心理能力提升中心建设起点高、理念新,以点带面提升了全市整体心理服务水平。三、推进成效(一)实现了社会心理服务资源跨界融合。社会心理服务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跨系统、跨专业的难题。三年试点促使各方凝心聚力,心理服务资源星火燎原,从寥寥无几到遍布全市 74 个街道 652 个社区,覆盖区域、覆盖人群无盲点,便民程度不断提升。精神卫生社工、心理咨询师成为服务网点标配;社会组织高度参与为政府购买服务给予人才保障;数万名心理服务志愿者活跃在社区一线。各机构间加强体系联通,系统内连成线,区域内组成面,形成心理服务有机整体和强大合力。(二)实现了全民心理健康服务医防融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扎根基层,面向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筛查发现、心理干预、转诊治疗、康复护理等全流程防护网,帮助重点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化解心理问题危险因素和心理危机。每年各类心理宣传活动数以万计,社区覆盖率 100%;孕产妇抑郁筛查率大于 90%,学生、疫情集中医学观察对象心理健康评估率 100%;自杀心理危机干预有效率 90%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特殊人群服务机构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三)实现了社会心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将社会心理服务与群众诉求服务、家事情感纠纷、妇女儿童维权、

 98外来青工压力调节、特殊人群关爱帮扶等有机结合,将心理服务融入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体系,预防社会问题激化为心理危机,预防个人心理问题转化为社会事件,预防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以由心而治的软治理方式,润民细无声,有效改善社会民生心态。(四)实现了政策扶持与长效机制探索紧密融合。社会心理服务以法制护航,相继被纳入《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深圳平安建设条例》和《深圳社会建设条例》等地方法规。每年投入数亿元,形成了由政府买单、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为群众办实事的运转机制和良好局面。成立深圳市社会心理服务协会,构建心理服务人才库,为规范行业管理、制定服务标准、促进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

篇九: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中共河北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加强乡镇和街道审批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和我县深化乡镇和街道改革工作的部署,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梳理赋权事项清单。按照县乡镇和街道改革工作要求,我局承担乡镇和街道审批服务事项清单和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梳理工作,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的原则,在参照全省赋权指导目录清单的基础上,通过对县各相关部门几轮征求意见和县里召开调度会,形成了我县乡镇和街道审批服务事项清单和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两个送审清单。两个清单事项总数 112 项,其中审批服务事项清单 78 项,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 36 项。

  二是组织赋权事项培训。依照《平山县深化乡镇和街道改革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局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针对 112项拟赋权乡镇事项清单编制培训资料。以事项实施清单为基础,完善事项法定依据、办理时限、提交材料等要素,将事项办理所需申请表格等文书规范纳入培训资料中。目前各部门培训资料已编制完成,并向县直各有关部门发文,确定赋

 权乡镇事项指导人员等事宜,制定培训计划。

  三是推进基层行政服务机构平台全覆盖。按照省、市规范便民服务中心的要求,政务服务便民利企提升工程(规范便民服务中心)列入我县 2020 年民心工程。我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同时出台了我县《政务服务便民利企提升工作方案(规范便民服务中心)》,并印发给各乡镇、街道、开发区。目前,共有 26 个乡镇,1 个城区街道办事处,1 个开发区,全部建有便民服务中心,并统一命名为“XX 乡(镇、街道)行政综合服务中心”。我县共有 321 个行政村(社区),全部设立综合服务站,名称统一为“XX 村(社区)综合服务站”。

  四是强化场所建设,统一规范外观标识。按照《政务服务便民利企提升工作方案(规范便民服务中心)》的要求,在乡镇和街道设置的乡镇综合服务中心,面积不少于 50 平方米,在村(社区)设置综合服务站,面积不少于 20 平方米。经向各乡镇统计,场所建设均已符合条件。目前各乡镇按照方案中的要求制作牌匾和标识。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丰富服务内容,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依据确定后的我县《乡镇和街道审批服务事项指导清单》、《乡镇和街道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指导清单》,我局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向乡镇和街道确权赋权工作,待乡镇机构改革完成,人员配备到齐后,组织有关部门对乡镇相关工作人员做

 好赋权事项培训及交接工作。乡镇和街道实施的审批服务事项,要统一启用审批服务专用章,代替原乡镇和街道及相关主管部门的业务专业章,新印章具备全省通用效力,要加强对审批服务专用章的管理,严格规范使用程序。

  二是推进便民服务平台建设,“一网通办”。各乡镇和街道行政综合服务中心要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更多审批服务事项和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实行线上受理审查、审批办结、现场出证,实现“应上尽上,一网通办”,提高服务效能,降低办事成本,让数据多跑腿,百姓少跑路。提供免费邮寄服务,根据自愿原则,已审核批准的证照、批文等资料免费邮寄,实现“不见面审批”。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乡镇、开发区和街道要选派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作风纪律好、服务态度优的业务骨干到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工作,工作人员要相对固定。进驻乡镇和街道的县级部门人员,要接受行政综合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综合服务站要由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坐班值守,不得空岗缺人。乡镇党委、开发区党委和街道党工委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增强为民、便民、利民意识,掌握服务内容、办事程序、工作要求,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

  五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做好政务信息公开。乡镇、开发区和街道行政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站要建立

 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AB 岗值守、行为规范、投诉举报、责任追究等制度,并要上墙公示。建立健全乡镇和街道行政综合服务中心运行考核机制和窗口人员奖惩激励机制。同时要设立政务公开专区,要通过线上线下全面准确公开办理事项、办理条件、办理流程、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及依据、监督电话和网上可办程度等信息。要在显著位置设置工作人员去向公示牌,内容包括部门名称、工作人员姓名和照片、是否在岗及联系电话等。

  三、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建议

  一是事项办理专网系统使用权限问题。目前有部分事项专网系统使用层级到县本级,各乡镇和街道没有使用权限。建议省市赋权专网系统使用层级,能满足乡镇和街道事项办理需要。

  二是涉及行政许可事项直接赋权下放法无授权问题。目前我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设定上基本都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赋权乡镇存在法律障碍。建议部分行政许可事项先行采取委托乡镇和街道办理,县相关部门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国家、省级层面要通过人代会来修订法律、行政法规设定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从法律角度授权乡镇和街道行使权力。

  三是事项办理能力承接问题。有部分行政许可事项办理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目前乡镇和街道办理还不具备条件,

 在承接能力上存在不足。建议遵循成熟一批赋权一批的原则,随着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深入,待乡镇和街道工作逐步捋顺、工作人员办理能力提高具备承接能力后再逐步赋权下放。

  四是乡镇行政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资金紧张问题。乡镇行政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要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来满足工作需求,资金缺口较大,建议从省、市层面为基层预算列支并落实专项经费,弥补县级财政支撑不足的问题。

 于 关于 xx 县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 xx、健康 xx、文明 xx,促进群众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 10 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共 xx 市委办公室?xx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xx 市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 xx 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 2021 年底,逐步建立健全我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和精神文明

 建设。构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 xx和文明城市创建等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具体工作指标包括:

 1.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室,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村(社区)为单位,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室建成率达 80%以上。

 2.中小学 100%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

 3.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

 4.加强精神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县总院开设心理门诊。建成规范的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建立一支覆盖全县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5.建成覆盖 50%社区的心理康复机构,探索建立与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体系,形成医院社区相衔接、康复机构与社区管理相结合的专业康复服务模式,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健全服务网络 1.搭建基层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要求,在

 镇、村两级综治中心设置规范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室,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法律工作者、综治网格员、村居委干部及社会工作者对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摸排社会各类矛盾,及时化解疏导。到 2021 年底,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村(社区)2 个。充分发挥综治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定期组织专家开展社会心态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

 2.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建设。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各级各类学校全部设立心理辅导室,学前教育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到 2021 年底,争创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2 个。县文明办、教体局逐步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向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的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考核范围。

 3.建立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规模较大、职工较多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鼓励规模较小企业和单位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为员工提供心理服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和培训,增强员工心理健康意识。到 2021 年底,全县建成示范心理健康咨询室 3 个。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根

 据部门特点,在公安监管场所、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救助管理站、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

 4.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政法委、民政、卫生健康、医疗保障、财政等部门研究制订管理、规范、监督、评估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政策措施,探索支持、引导、培育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到 2021 年底,全县建成 1 个规范化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向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5.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加大投入,支持医疗机构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县总医院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开设心理门诊,开展心理治疗业务。强化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建设,推动精神卫生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升基层精神卫生和心理服务能力。

 县总医院开设中医心理科室,妇幼保健机构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相关保健工作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与上级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合作,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积极推广老年痴呆适宜防治技术。

 6.建立心理援助服务平台。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队伍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

 立即组织开展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在事件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对高危人群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7.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工作机制。认真落实《xx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和管理工作办法(试行)》,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实到位。各乡镇综治中心、卫生健康、公安、民政、残联等单位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 80%以上。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要建立由村(社区)“两委”干部、网格员、民警、精防医生、民政专干、助残员、志愿者等基层人员组成的个案管理团队,100%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

 8.探索构建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全程服务模式。落实民政部等四部门《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民政部门牵头负责社区康复机构建设,建成覆盖 50%社区的心理康复机构。逐步建立起日间照料病房、家庭病床、工疗、职业技能训练等开放式、系统性、社会化的康复体系,逐渐形成医院—社区相衔接的康复服务模式。实施阳光家园等康复服务模式,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社区,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达到 6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对

 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9.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平台功能,向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延伸,做到检出发现、随访治疗、重点管控无空隙。政法、卫生健康、公安、民政等部门信息及时共享,实现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心理问题人员全流程管理和服务。

 10.开展心理健康测量筛查评估。将心理健康体检纳入公务人员、教师、企事业等单位职工的健康体检内容,每年开展 1 次。组织专业人员到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测量、筛查和评估,及时做出预警提示并提出干预对策。

 (二)加强队伍建设

 11.发展心理服务社会专业队伍。制订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开发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其为社区居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服务。到 2021年底,全县每 10 万人口心理服务社会专业人员达到 15 人以上。

 12.培育心理咨询人员队伍。制订吸引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政

 策。开展心理咨询人员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定期开展督导。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和支持心理咨询人员为公众和有心理问题的人提...

推荐访问: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社会心理 体系建设 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