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1000字3篇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1000字3篇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1000字篇1

  万里河山,春风浩荡,两会开启。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在新鲜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民生分量沉甸甸。总结过去、回顾既往、分析大势、展望未来,政府工作报告为全年工作立起奋斗目标、明确工作路径。目标所向、思路引领,一切指向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生活。

  在春天的“盛会”里,触摸滚烫的民生温度。“民生”依然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与历年一样,“民生红包”拆到手软,“幸福指数”噌噌上涨,同样是广大网友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最直接感受。“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从企业到农民,从城市到农村,政策关怀接力加码,为新征程上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注入满满的自信和底气。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1000字篇2

  “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文136处提到了人民,无不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

  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要深入体察民情

  面对群众日益强烈的诉求愿望,我们要带着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地同群众交朋友,与群众平起平坐,平等对话,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情谊。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迈开双脚,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真正形成下基层明实情的常态,决策人群众中来,实事为群众而办,主意由群众来拿,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二、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是要切实维护民利

  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从维护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得损害人民的切身利益。我们要高度重视,坚决制止,杜绝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坚持多予少取的原则,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积极帮助城乡居民增加收入,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要及时排解民忧

  关心群众疾苦,为民排忧解难,这不仅是个阶级感情问题,也是一个治国方略问题。要排解民忧须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比如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大力改善安居环境,大力调解矛盾纠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做到的,也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四、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是要从严惩治民患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群众首先看的就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保障。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就谈不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近些年来,人民生活环境好多了,经济收入高多了,但是大家的幸福指数却降低了。究其原因,共产党内少数干部的腐败和社会治安的混乱,使老百姓意见很大。不严肃惩治民患,天下照样不得太平,老百姓照样不得安宁。因此,对于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我们要坚决制止,从严惩治。要彻底惩治腐败,大张旗鼓地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使人民群众真正能够安居乐业。作为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则要为政清廉,办事公道,待人平等、律己严格,自觉抵制诱惑,堂堂正正做官、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五、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是要全力推进民富

  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完成两个宏伟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民富才国强,党的最终目的就要是使全国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精神文明。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和干部要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科学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群众增收目标。

  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党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应正确把握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内涵,采取有效措施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好,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而且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深刻认识这个重点,牢牢把握这个重点,扎实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助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深刻认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重要意义

  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反映了我们党对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最紧要的。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为实现他们的利益而奋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高标准,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各项工作真正有利于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人们的一切奋斗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群众利益是具体的,人们只有首先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才谈得上从事其他实践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同志说过,解决群众的柴米油盐等问题,满足了群众的需要,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历来十分注重把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相结合,既注重教育人民群众明确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之所在,又注重不断解决各个阶段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在现阶段,能否满足群众的具体利益要求,仍然是我们党能否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是满足群众具体利益要求的有效途径。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在利益主体多元化条件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和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不断协调利益关系、化解利益矛盾。目前,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最终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就决定了必须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正确把握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内涵

  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涉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涉及个体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而且涉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涉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等。对此,我们应在实践中加以正确把握和处理。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这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基本前提。但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正确把握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的关系。脱离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追求局部利益、现实利益、具体利益,舍本逐末、因小失大,是难以长久的;不讲局部利益、现实利益、具体利益,只讲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空洞抽象、脱离现实,是难以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因此,既要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现实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具体利益服从根本利益,又要充分重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利益,往往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而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中,有一些是眼前利益,有一些则是长远利益;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中,有的是现实的、能够做到的,有的是暂时做不到、需要不断创造条件才能做到的。在认识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时,应把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地、辩证地加以分析。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还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比如,城乡居民、少数民族群众、东部西部地区群众的利益要求是不一样的,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立足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利益问题,确定哪些是本地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奠定基础。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需要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需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应当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为此,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养老、失业、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问题;才能增加社会财富,加大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公共文化设施缺少等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键是转变发展观念,确立正确的发展目的,创新发展的思路、途径和手段,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完善体制机制,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结合点,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改革,就不能进一步调整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不发展,就没有解决人民群众利益问题的物质基础;不稳定,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得不到维护和实现。我们所坚持的改革,是着眼于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的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的改革。我们所谋求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是城乡、沿海与内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是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我们所追求的稳定,是建立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基础上的稳定;是社会管理科学、社会充满活力、人民安居乐业基础上的稳定。这就需要我们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结合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推进反腐倡廉,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如果社会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失去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无法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也就无法实现社会和谐。坚决惩治腐败,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也是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的需要。应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特别是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努力实现领导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1000字篇3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丰富具体的科学内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我们要学习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必须要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思想本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民生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学习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忠诚担当,全力完成党交给的职责和任务。

  二、深刻认识税收职能作用与民生的关系

  (一)税收组织收入的职能,是民生建设的重要保障。民生建设需要依靠强大的财力作保障,没有税收的持续稳定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空谈。近年来,国家通过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用于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维护社会治安,在改善民生上不断加大投入,促进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当前我们的经济社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来为之提供财力保障,这就需要发挥税收的聚财功能,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税收与民生息息相关,税制的设计、税收政策的调整、税收负担的高低及税收优惠的落实等,无不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税收通过累进的所得税税率,高收入者适用高税率,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减轻低收入者税收负担。与此同时,税收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在“降成本、补短板、促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也在间接改善着民生。

  三、在实际工作中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岗位职责,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维护国家税收权益,加强反避税监管 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上强调要“深化国际税收合作, 加大打击逃避税行为的力度”,当前国际间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税收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跨国公司通过低税率地区和避税港来侵蚀我国税基、转移我国利润的避税行为日益普遍。税收避税行为损害的是国家税收权益,归根到底损害的是人民的利益。今年反避税调查局组建以后,积极探索反避税和跨境税源管理工作新机制,维护国家税收权益,着力防范打击避税行为,将反避税业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着力构建多部门联动、数据共享共用的大征管格局。

  (二)回应民生期盼,服务“走出去”纳税人 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国际产能合作等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全市“走出去”企业和个人境外投资热度持续增长。但是,“走出去”纳税人在境外投资时也面临许多拦路虎,比如境外税收信息收集困难,涉税争议难以解决、遭遇双重征税等。为回应纳税人诉求,解决“走出去”纳税人痛点,我们要建立“走出去”企业和个人清册,联合国税对重点“走出去”企业开展上门服务,解答“走出去”企业遇到的税收问题,有针对性地宣传“走出去”相关税收政策,让企业提前防范境外投资税收风险,助力企业远航。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1500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1000字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感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心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心得200字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2000字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800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1500字 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500字